卷第一 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烈王七年(前369)

上篇說道,晉國本來是有六卿的,怎麼最後只剩魏、趙、韓三家呢?原來除了魏、趙、韓三家,本來還有範、中行(háng)、智三家。在三家分晉事件前大約五十年,範和中行兩家在政治鬥爭中落敗,勢力被其餘四家所瓜分。而智家此時是四家之首。話說智家的老大智宣子眼看自己老了,決定立自己的兒子智伯瑤為下任家主。這個時候,一個族人智果認為不妥。智宣子就說了,小瑤能文能武,人又帥,怎麼就不行了?智果來了這麼一段話:

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

總之就是,雖然小瑤是很厲害沒錯,但人太二,將來肯定壞事。但智宣子非常喜歡這個兒子,最後還是立其為嗣。

智伯瑤

智伯瑤此人繼位後,心想,咱們智家纔是晉國一哥,魏、韓、趙你們三個人憑什麼和老子平起平坐!此人是好生事的,就是沒什麼事也要硬找出點麻煩,於是就跑去這三家要地盤。韓、魏兩家的頭頭都慫了,乖乖地交出了被索要的地盤。但要到趙家時,趙家老大趙襄子

是個硬氣的,平常又最看不慣智伯瑤的做派,堅決地拒絕了。此時的智伯瑤,自信心已經極度膨脹,不給?那就幹你丫的!不光他自己上陣,還順便把魏、韓兩家也叫上了。

其實以智家當時的實力,和趙家單挑也是不落下風的,非要把韓、魏叫上,可能是存著殺雞給猴看的心思——但這實在是智伯瑤作死的一步棋。

話說趙家被三家圍攻,自然是打不過的,只好龜縮在老巢晉陽城裡。智伯就引附近的河水灌城,準備淹死他個小樣的。一天,智伯帶著魏桓子和韓康子兩個小弟,觀賞晉陽被水淹的盛景,心情自然是愉悅的,於是就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相當戲劇性的一幕: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

安邑和平陽,分別是魏家和韓家的老巢。智伯看起來只是發個感慨,其實就是在威脅魏、韓兩人:以後你們要是不乖乖聽話,就讓你們也嘗嘗被灌水的滋味!但魏、韓兩人,好歹也是六卿集團的,豈是嚇大的。此時二人的舉止,表明他們已萌生了異心。

史書裏經常會有類似魏、韓二人之間的小動作這種極富畫面感的描寫,有時候不禁讓人懷疑,難道那時候有攝像,不然史官是怎麼看到並記錄下來的,難道只是史家的腦洞不成?不過這種劇情確實也很合理就是了。

總之,趙家此時也偷偷聯絡韓魏,最終三家勾結到一塊,裡應外合滅了智家。對於不斷作死的智伯瑤,司馬光有一個很精闢的評價——才勝德。就和現在的很多熊孩子一樣,聰明勁都沒有用到正路上,這樣只會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順便說一下,趙襄子之後把智伯瑤的頭骨做成酒杯喝酒——還真是重口味。

以上就是六卿變三卿的淵源了。

再說回分晉後。剛開始,魏國繼承了晉國大部分的核心地盤,所以在戰國前期出盡風頭。當時的魏國,文臣有李克,武將有吳起,良吏有西門豹——就是小學課本里智鬥巫婆,破除「河伯娶婦」迷信陋俗的那位。之後魏武侯派樂羊攻克中山國,佔據了大片領土,成為三晉之首。一時間,魏國人才濟濟,可謂形式大好。

說起這吳起,此人可是與孫武齊名的軍事家。古人論兵法,都是孫、吳並稱。不過此人為人陰狠。他曾在魯國當將軍,魯國被齊國進攻,本來想讓他帶兵對抗,但因為他妻子是齊國人,不是很放心。吳起知道後,二話不說就把老婆殺了——雖然古代女性地位低,但被丈夫這麼無情地對待還是挺少見的。

總之吳起這個人心計太重,雖然打仗、內政都是一把好手,但總是受人嫉妒和猜忌。果然,他在魏國也沒待下去,又跑到楚國,搞起了變法,四處開疆拓土,一時使得楚國聲威大震,但也得罪了不少人。結果重用他的楚悼王死後,這幫人趁機作亂,攻殺吳起。吳起見這回是在劫難逃了,但就是死了也要拉幾個墊背的!於是他故意跑到楚悼王的停屍處,趴到楚悼王的屍體上。吳起的仇人們光顧著痛快了,根本沒注意到吳起身後還有個躺著的死鬼,那叫射得一個爽啊!楚悼王的兒子楚肅王繼位後,心想你們這幫人膽敢侮辱我老爸的屍體,死刑!結果殺掉了七十多家貴族。

臨死還陰了別人一把,果然是陰雄本色。

另外,這段時間一直老魏唱主角,表現搶眼。其餘幾國互相征伐,互有勝負。倒是韓國滅掉了鄭國。韓國雖然在七雄裏是弱雞,但也不是鄭國這種二流諸侯可比的。

不過魏國的輝煌也就持續了二十來年,魏武侯死後由於繼承人問題,國內大亂。韓、趙當然就趁虛而入,打得老魏差點亡國。結果還是這兩家分贓不均鬧翻了,魏國才撿回一條命。

另一方面,齊國在被田氏取代後,開始不甘寂寞,齊威王田因齊於本卷的末尾,開始上線刷聲望,戰國這場大戲的巨幕開始拉開。接下來,商鞅、孫臏、龐涓等人將粉墨登場。

卷第一 周紀一 大事記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

魏、趙、韓三家為諸侯,三家分晉。

魏國首先稱霸。

二十四年(前402)

威烈王午死,子安王驕立。

安王十五年(前386)

吳起自魏奔楚,在楚國變法。

十六年(前385)

齊田和為諸侯,田氏代齊。

二十一年(前381)

楚悼王死,吳起被殺。

二十三年(前379)

齊康公死,無子,姜齊亡。

二十六年(前376)

安王死,子烈王喜立。魏、韓、趙共廢晉靖公為平民,晉亡。

烈王元年(前375)

韓滅鄭。

五年(前371)

魏武侯死,由於繼承人糾紛,國內大亂。

六年(前370)

齊威王田因齊朝周。

七年(前369)

烈王死,弟顯王扁立。

趙、韓大破魏,隨後分贓不均,魏國逃過亡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