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周紀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烈王七年(前369)

上篇說道,晉國被韓趙魏三家所分,那這三家又是從哪裡冒出來的,為什麼就能瓜分晉國呢?之前提過,天子嫡長子繼位為天子,其餘子會被封為諸侯;而諸侯也一樣,嫡長子繼位為諸侯,其餘子為卿大夫。這些卿大夫作為國君的兄弟,所以被稱為「公族」。 卿大夫也有自己的封地,有的也會在朝中任職,多會被國君委以重任——畢竟都是兄弟叔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上也有很大的自主權,比如自己收稅,有自己的軍隊,但權力還是比不上諸侯——比如從法理上,卿大夫不能越過國君擅自與別國結盟、交戰。

如果大家都遵守這個規則,那自然天下太平。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甘心於命運的安排。憑什麼比我早生幾年的人就有資格當我老大?

春秋早期,晉昭侯的叔叔曲沃桓叔造反謀取晉國君位。沒想到這內戰一打就是七十年,經歷了三代人。直到曲沃桓叔的孫子晉武公,終於成功奪權。因為晉國的都城叫翼,曲沃桓叔老巢是曲沃,這一事件又叫「曲沃代翼」。然而在內戰中,曲沃桓叔這一脈的公族由於出力甚大,在朝中佔據很大權力。到了晉獻公時,由於受到這些公族迫挾,他就先下手為強把他們清洗掉了。之後,晉國的國君不再信任公族,而是扶植別的卿大夫家族——這些家族有的要往上追溯和國君也是親戚,但畢竟隔得很遠,可以忽略不計了。

到晉文公重耳後,晉國權力最大的世卿家族固定為了六家,稱為「六卿」;晉國的國君也漸漸被六卿所架空。當然六卿之間也相互爭鬥,所以到本卷的年代,只剩下三家,也就是魏、趙、韓。到了威烈王二十三年,這三家的頭頭已經不滿足於只當一國的陪臣,於是威脅周威烈王午正式承認他們為諸侯,從此不用再在形式上向那個早已成為傀儡的晉君稱臣。而周威烈王雖然名義上還是天下共主,但直接控制區域也就洛陽周邊,處境比那個倒霉晉君也就好一點。雖然這三家此時也不敢滅周,但換個人當周王還是做得到的,所以周威烈王也不得不答應。此例一開,自然會有人效尤。安王十六年,齊國的大臣田和也被立為諸侯。過了七年,田氏完全取代齊君,姜子牙的子孫從此徹底成為平民。又過了三年,魏、趙、韓將晉君廢為平民,徹底瓜分晉國。從此,齊楚秦燕趙魏韓,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魏、趙、韓這種行為,在司馬光這樣的正統儒家學者開來,自然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要大加撻伐。《資治通鑒》的第一篇史論也是針對這一事件所發。《資治通鑒》此書本來就是給皇帝看的,所以特意以此事件開篇。從這一事件開始,春秋時期的討伐不義、服人為上變成了戰國時代的攻城略地、殺人為上。上古以來的封建貴族體系逐漸瓦解,直到兩百多年後一個平民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由於魏、趙、韓都出於晉,也被合稱為「三晉」。其實,要論實力,除了弱爆了的韓國,魏、趙兩家單拎出來都是可以硬抗秦國的,但結果卻是被秦逐一蠶食。若三家同心協力,就像晉國時期一樣,秦自然沒有機會。即使不合作,以魏、趙的實力,只要沒人掣肘,也是不怵秦國的。然而悲劇的是,如果看一看當時的地圖就可以發現,三晉的國土犬牙交錯,根本不科學——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分家時候的政治原因造成的。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法,沒有以自然邊界如高山大川為分界,簡直和非洲以經緯線劃分國界如出一轍,根本是一個不穩定的狀態。這種狀態下,魏趙韓三家怎麼可能睡得踏實,必然暗中使壞,給對方下絆子。果不其然,三晉自分家開始,就內訌不斷,結果使秦國趁機做大。所以說自分家使,三晉已亡矣。

話說回來,晉國不是有六卿嗎?怎麼只剩三家的?分晉後又發生了些什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