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周纪一 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烈王七年(前369)

上篇说道,晋国被韩赵魏三家所分,那这三家又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为什么就能瓜分晋国呢?之前提过,天子嫡长子继位为天子,其余子会被封为诸侯;而诸侯也一样,嫡长子继位为诸侯,其余子为卿大夫。这些卿大夫作为国君的兄弟,所以被称为「公族」。 卿大夫也有自己的封地,有的也会在朝中任职,多会被国君委以重任——毕竟都是兄弟叔伯。卿大夫在自己的封地上也有很大的自主权,比如自己收税,有自己的军队,但权力还是比不上诸侯——比如从法理上,卿大夫不能越过国君擅自与别国结盟、交战。

如果大家都遵守这个规则,那自然天下太平。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甘心于命运的安排。凭什么比我早生几年的人就有资格当我老大?

春秋早期,晋昭侯的叔叔曲沃桓叔造反谋取晋国君位。没想到这内战一打就是七十年,经历了三代人。直到曲沃桓叔的孙子晋武公,终于成功夺权。因为晋国的都城叫翼,曲沃桓叔老巢是曲沃,这一事件又叫「曲沃代翼」。然而在内战中,曲沃桓叔这一脉的公族由于出力甚大,在朝中占据很大权力。到了晋献公时,由于受到这些公族迫挟,他就先下手为强把他们清洗掉了。之后,晋国的国君不再信任公族,而是扶植别的卿大夫家族——这些家族有的要往上追溯和国君也是亲戚,但毕竟隔得很远,可以忽略不计了。

到晋文公重耳后,晋国权力最大的世卿家族固定为了六家,称为「六卿」;晋国的国君也渐渐被六卿所架空。当然六卿之间也相互争斗,所以到本卷的年代,只剩下三家,也就是魏、赵、韩。到了威烈王二十三年,这三家的头头已经不满足于只当一国的陪臣,于是威胁周威烈王午正式承认他们为诸侯,从此不用再在形式上向那个早已成为傀儡的晋君称臣。而周威烈王虽然名义上还是天下共主,但直接控制区域也就洛阳周边,处境比那个倒霉晋君也就好一点。虽然这三家此时也不敢灭周,但换个人当周王还是做得到的,所以周威烈王也不得不答应。此例一开,自然会有人效尤。安王十六年,齐国的大臣田和也被立为诸侯。过了七年,田氏完全取代齐君,姜子牙的子孙从此彻底成为平民。又过了三年,魏、赵、韩将晋君废为平民,彻底瓜分晋国。从此,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魏、赵、韩这种行为,在司马光这样的正统儒家学者开来,自然是以下犯上,大逆不道,要大加挞伐。《资治通鉴》的第一篇史论也是针对这一事件所发。《资治通鉴》此书本来就是给皇帝看的,所以特意以此事件开篇。从这一事件开始,春秋时期的讨伐不义、服人为上变成了战国时代的攻城略地、杀人为上。上古以来的封建贵族体系逐渐瓦解,直到两百多年后一个平民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由于魏、赵、韩都出于晋,也被合称为「三晋」。其实,要论实力,除了弱爆了的韩国,魏、赵两家单拎出来都是可以硬抗秦国的,但结果却是被秦逐一蚕食。若三家同心协力,就像晋国时期一样,秦自然没有机会。即使不合作,以魏、赵的实力,只要没人掣肘,也是不怵秦国的。然而悲剧的是,如果看一看当时的地图就可以发现,三晋的国土犬牙交错,根本不科学——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分家时候的政治原因造成的。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法,没有以自然边界如高山大川为分界,简直和非洲以经纬线划分国界如出一辙,根本是一个不稳定的状态。这种状态下,魏赵韩三家怎么可能睡得踏实,必然暗中使坏,给对方下绊子。果不其然,三晋自分家开始,就内讧不断,结果使秦国趁机做大。所以说自分家使,三晋已亡矣。

话说回来,晋国不是有六卿吗?怎么只剩三家的?分晋后又发生了些什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