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破40億!但你真的看懂「流浪地球」了嗎? | 艾維電影 公眾號 第1張

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自5日「正月初一」在全國上映以來,票房已超過40億元。國家電影局20日在京主辦的研討會上,專家認為,影片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創作新徵程,填補了中國「硬科幻」電影類型的空白,推動了中國電影工業化水準的進步,對探索國產類型電影創作、推動中國電影創新升級做出了重要貢獻。

中宣部常務副部長、國家電影局局長王曉暉指出,《流浪地球》的成功,首先得益於它樹立的價值標桿和佔據的道義制高點。影片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的集體主義和家國情懷,展現了中國人民不計功利、天下大同、共克時艱的精神境界,詮釋了中國傳統價值和當代價值,宣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戰勝人類可能面臨的災難提供了與西方不同的中國方式和中國方案。

票房破40億!但你真的看懂「流浪地球」了嗎? | 艾維電影 公眾號 第2張

帶著地球去航行:表達人類未來命運思考

小說《流浪地球》發表於2000年,當時國內的科幻文學出現繁榮跡象。小說作者、影片監制劉慈欣說,與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著力描寫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同,科幻文學的特點是描寫渺小人類個體與宏大自然、宇宙之間的關系。

「《流浪地球》中,人類作為整體出現——不是不同個體、種族之間的沖突——即『人類命運共同體』。」劉慈欣說,「我是在中國文化的大背景下創作的,地球是全部歷史、文化、文明之根的一個象徵。帶著地球一起在太空航行,表達了中國人對故土、對家園的感情和情懷。我在宇宙的大背景下去表現這種情懷。」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王一川說,影片擺脫了美式科幻片主導的「逃離地球」範式,獨創出嶄新的「流浪地球」範式,體現了對地球家園的深厚感情。「這種範式植根於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深層,傳承了由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神話所代表的保衛自身家園的傳統,體現了中國文化對未來世界科幻命題的一種獨特的想像和解決方式。」

王一川說,影片刻畫了一家三代人,即老韓、劉培強、劉啟之間的認同關系,突出了中國式家族認同傳統的當代魅力,特別是其中有關父親劉培強與兒子劉啟之間的英雄主義認同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可以讓觀眾更加重視和珍惜現實中的家庭、家族和家國同構的基本意義。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胡智鋒說,《流浪地球》沒有簡單克隆好萊塢科幻電影中美國「個人英雄主義」拯救並繼續統治世界的「標準答案」,而是提出了組建聯合政府、天上地下結合、帶著地球一起走的「中國方案」。

「影片著眼於對人類未來生存發展的思考,用影像表達對於人類未來命運的憂思,生動體現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體現出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對於人類生存發展的遠見卓識與使命擔當。」胡智鋒說。

票房破40億!但你真的看懂「流浪地球」了嗎? | 艾維電影 公眾號 第3張

八成特效自主完成:反映大陸電影工業化成就

因《滾蛋吧!腫瘤君》聲名鵲起的導演韓延,2年前就聽郭帆「吐槽」過籌備《流浪地球》時遇到的技術難題:連一個道具或是場景的預製件都要花很長時間去研究,甚至要在國外定做。「我們的市場太久沒有出現這種『硬科幻』電影了,以至於中國導演拍這樣的題材時,沒有任何工業經驗可以去借鏡。之後我拍《動物世界》也深深體會了一把郭帆所說的工業化差距。」

「《流浪地球》不僅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也讓中國電影工業化往前走了一大步。今後再有導演去拍科幻題材時,他們的路就會好走一些。電影工業化就是這樣一磚一瓦建立起來的,有傳承、有創新、有探索、有外來經驗的汲取。」韓延說,「《流浪地球》的成功讓科幻電影得到了觀眾認可,我相信在未來,會有更多導演投入到多樣化的類型片創作中,在前赴後繼的過程裏逐步完善中國電影的工業化,到那時候,中國就會完成從電影大國到電影強國的轉變。」

王曉暉說,《流浪地球》在與好萊塢影片的激烈競爭中展現了當代中國電影人敢於創新的勇氣和勇於實踐的能力,大膽創新電影表現手法,以豐富的想像力營造出絢麗、震撼的視聽效果,使觀眾耳目一新。

「非常可喜的是,影片80%的特效是由中國團隊完成的,可能與美國大片還有一定差距,但是總體上達到了世界一流水準,也反映了這些年大陸電影工業和電影技術創新取得的顯著成就。」他說,《流浪地球》是近年來國產科幻題材影片的突破性作品。

票房破40億!但你真的看懂「流浪地球」了嗎? | 艾維電影 公眾號 第4張

突破「尚古」傳統:實現本土化與全球化統一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說,《流浪地球》突破了中國幻想類、穿越類影視作品「尚古」的傳統,藉助劉慈欣小說的建構,呈現了一個科學幻想基礎上的未來世界:人類未來2500年的偉大救贖行為,使這部電影有了全新的時空觀,在想像未來的大背景下去追問我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終極命題。

「這個『地球流浪』的故事,讓中國電影開啟了一個新維度。」尹鴻說,「即便影片對科學假設、人物呈現還有瑕疵和遺憾,但它開啟的絢麗而宏大的科學與想像的未來,在中國電影中都是空谷足音。」

科幻作家韓鬆說,科幻是工業革命和現代化產物,電影《流浪地球》有效引導了大眾對科幻精神的認識。

「科幻想像不僅是以現實科學為基礎的,更多是拓展想像而不是進行科普。」他說,只有正確認識科幻,才能使中國的科幻藝文在正常軌道上健康成長、長遠發展。

王曉暉最後強調,長期以來,科幻題材一直是大陸電影創作的短板,滯後於高速發展的產業發展步伐。《流浪地球》的橫空出世,為國產科幻影片的探索提供了可資借鏡的經驗,縮小了大陸與好萊塢同類電影的差距,對探索國產類型電影創作、推動中國電影創新升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多媒體競爭挑戰日益嚴峻的形勢下,中國式大片要在質量上不斷滿足觀眾期待,電影觀念必須與時俱進,努力實現優秀傳統與現代理念的嫁接,突破本土化堅守與全球化視野相統一的難題,實現既繼承和發揚傳統、又充分運用電影科技創新成果,來努力提高中國電影的創新性,拍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好電影。」他說。

(來源:新華社)

投建|經營|管理|技術|賣品|環境

商務合作 | 微信羣 | 請聯系微信:dgh1525298392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票房破40億!但你真的看懂「流浪地球」了嗎? | 艾維電影 公眾號 第5張

票房破40億!但你真的看懂「流浪地球」了嗎? | 艾維電影 公眾號 第6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