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說道,公元前597年,荀林父接替郤缺出任晉國正卿(中軍元帥和執政大夫),對趙氏而言,現在要面對的是一個新的國君(晉景公)和一個新的正卿(荀林父),後趙盾時代正式來臨。

而就在公元前597年當年,一個外部的重大挑戰忽然降臨,晉國及趙氏家族都受到了嚴峻考驗。這一期我們就重點說說這次嚴峻考驗——邲之戰

一、整體形勢分析

我們先看整體形勢。

當時的基本格局是晉楚爭霸。晉國是北方多國的盟主,楚國是南方多國的盟主,雙方都想爭奪整個周天子體系的盟主。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晉軍擊敗楚軍,在晉楚爭霸中佔據優勢地位,楚國雖然戰敗,但並不服輸,雙方就一直這麼相持著。

公元前613年楚莊王即位後,楚國國力逐漸強盛,楚莊王屢次北進試圖挑戰晉國的霸權,但當時的晉國在趙盾的部署下,屢次化解楚軍的攻勢,依然保持著優勢地位。

楚莊王

公元前597年春,楚軍在楚莊王的率領下,再次出兵,圍攻晉國的盟國鄭國。夏六月,晉國作為盟主,出兵增援鄭國。一時間,中原大地陰雲密布,晉楚之間大戰在即。

二、晉軍陣容

為了能夠戰勝楚軍,晉軍三軍全體出動,陣容非常豪華,根據《左傳》記載,三軍主要將領清單如下:

荀林父將中軍,先縠佐之。

士會將上軍,郤克佐之。

趙朔將下軍,欒書佐之。

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

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

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

韓厥為司馬。

從這個名單中我們可以看出,就晉國而言,荀氏、先氏、士氏、郤氏、趙氏、欒氏、韓氏等大家族的代表悉數在列;就趙氏而言,趙朔、趙同、趙括、趙嬰齊等趙氏家族的主要分支的代表也全體出動。可以說,這一次,晉軍出動的是一支絕對的主力。

三、交戰經過

邲之戰

(一)渡河前的爭論

晉軍的這支主力從晉國出發,南下增援。當時,晉國主要在現在山西、河北一帶,而鄭國在河南一帶,兩國之間隔著一條黃河,因此,晉軍要去增援,必須首先渡過黃河。

但是出師不順,晉軍還沒來得及渡河就出了狀況:鄭國投降了,與楚國簽署了和約,脫離晉國的同盟體系,轉而臣服於楚國。

這就比較麻煩了,晉軍這次出兵的目的是救援鄭國,現在鄭國自己都不打了,晉軍還有何可援?

面對這一變化,晉軍就停了下來,討論下一步行動方案。在討論中,晉軍的幾位主將出現了意見分歧。中軍元帥荀林父認為應該撤軍,上軍將士會也贊同撤軍,但中軍佐先縠堅決反對,主張繼續進兵。

如果只是單純的意見分歧,倒也屬正常。但是,中軍佐先縠固執己見,而且不把荀林父放在眼裡,在沒有得到命令的情況下,擅自率領本部兵馬南渡黃河。

這樣一來,荀林父就陷入了窘境。不出兵,則先縠偏師與楚軍交戰,必敗無疑;出兵,違背自己的本意,而且以當時晉軍內部矛盾重重、不服調遣的狀態,也很難戰勝楚軍。此時,三軍司馬韓厥進言,他認為,一旦先縠兵敗,荀林父作為元帥,難逃其咎,因此,不如率領全軍進兵,這樣,即便兵敗,也是六卿共同的責任。荀林父接受了韓厥的建議,下令全軍南渡黃河。

韓厥劇照

(二)渡河後的爭論

晉軍南渡之後,到達敖、鄗之間,這時,晉楚兩軍距離已經比較近了,晉軍想要陣前撤退已經不可能了。但晉軍仍然有一個選擇,那就是在軍事對峙的基礎上與楚國進行和談。

恰在此時,鄭國派人來到晉軍陣前,認為楚軍戰勝鄭國後必然驕傲,再加上長期作戰兵疲師老,如果晉軍能夠出擊,鄭軍予以配合,一定可以戰勝楚軍。

面對鄭國的提議,晉軍將領再次發生爭論。下軍佐欒書認為不宜交戰,下軍將趙朔支持欒書的意見。但中軍佐先縠堅持認為應該進攻,而趙括和趙同支持先縠的意見。

通過晉軍在渡河前和渡河後的兩次爭論,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晉軍內部還是趙氏內部,都是矛盾重重。

就整個晉軍來說,荀林父名為中軍元帥,但根本不能掌控全局,手下的將領敢於公開反對荀林父的命令,擅自行動,各行其是,各自為戰。

就趙氏而言,早在趙盾活著的時候,趙氏內部就出現了二元化的趨勢,趙盾擁立晉成公即位後,將趙氏族長的位置讓給了趙括,據《左傳》記載,「使屏季(趙括)以其故族為公族大夫」。這就出現了趙盾為晉國正卿、趙括為趙氏族長的二元現象,就職務論,趙盾最高,就宗族論,趙括為長。趙盾活著的時候,個人威望極高,可以鎮服整個趙氏宗族。但趙盾去世後,趙朔雖然先後出任下軍佐和下軍將,在趙氏家族內部職務最高,但他沒有足夠的威望,作為他叔叔的趙同和趙括,根本沒把趙朔放在眼裡,敢於公開反對趙朔,趙朔無法對整個趙氏家族進行有效控制。

(三)魏錡和趙旃致師(挑戰)

這邊晉軍的狀況是如此的不堪,而那一邊楚軍則恰恰相反,楚莊王在楚國國內擁有較大的權威,將士用命,又剛剛戰勝鄭國,士氣正盛。此外,楚莊王還使用了一點小伎倆,他一方面派人與晉軍約和,另一方面又派人到晉軍陣前致師(挑戰),讓人捉摸不透楚軍到底是想戰還是想和,使得本來就意見不一的晉軍高層更加的無所適從。

此時,壓垮駱駝的最後兩根稻草出現了,他們就是魏錡和趙旃。他們先提出要去向楚軍致師(挑戰),未獲批准,轉而提出作為和談使者前往楚營,得到了批准。實際上,對於這二位到底是去幹什麼的,晉軍高層有人看得很清楚。上軍佐郤克就明確說,「二憾往矣,弗備必敗」,一眼看穿魏錡和趙旃根本不是去和談的,肯定是借和談之名去致師的,因此建議加強軍備。上軍將士會也贊成加強軍備。但中軍佐先縠沒有採納。

無奈,士會只好命令上軍單獨做好戰備,並布置了伏兵。晉軍將領中,還有一人預見到了晉軍的失敗,他就是趙嬰齊,趙嬰齊因職位較低(中軍大夫),無法左右整個中軍的行動,因此採取了自保的做法,他命人預先在黃河邊準備了船隻,以備戰敗後率部乘船撤退。

(四)晉楚交鋒

果然不出郤克所料,魏錡和趙旃就是去致師(挑戰)的,而楚軍與晉軍不同,是做好了戰爭準備的,因此,楚軍趁機全線發起進攻。

具體來說,魏錡和趙旃是先後去的楚營,魏錡先到的,被楚軍將領趕跑了,趙旃後到,這時精力旺盛的楚莊王親自率軍驅逐趙旃。

這邊晉軍害怕魏錡和趙旃激怒楚軍、有去無回,因此,派兵前來接應魏錡和趙旃撤退,而那邊楚軍發現晉軍有異動,同時害怕楚莊王孤軍闖到晉軍里,因此,也全線出動。

楚軍準備充分,其軍隊向前疾進,一會兒就殺到了晉軍面前。而晉軍本意只不過是想接應魏錡和趙旃,自己還在戰和之間搖擺不定,根本沒有做好準備。

交戰結果可想而知,矛盾重重又準備不足的晉軍中軍和下軍全線潰敗,荀林父為避免全軍覆沒,親自在中軍擂鼓,命令全軍撤退,北渡黃河,並宣布首先渡過河的人有賞。

趙嬰齊提前準備了船隻,所部得以安全撤退,而晉軍其餘的部隊因為船隻不足出現了爭渡的現象,先上船的人用兵器砍後上船的人的手,船上砍下來的手指頭都可以用手捧起來,《左傳》原文「舟中之指可掬也」,場景非常的慘烈。

邲之戰

趙氏家族的幾位主要人物趙朔、趙同、趙括和趙旃都在潰軍之中,也非常的狼狽。不過這時趙旃倒是表現出了同宗之情,他把自己的兩匹好馬讓給了趙朔、趙同、趙括,自己駕別的馬,好在他們運氣都還不錯,經過一番周折,都撤出了戰場。

與中軍和下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士會和郤克的上軍因為準備充分,不但沒被擊敗,反而取得了局部勝利,在一定程度上為晉軍挽回了一點顏面。

晉軍撤回後,荀林父表現出了長者之風,他主動承擔全部責任,向晉景公請求賜死。晉景公在大臣的勸說下,不但拒絕了荀林父賜死的請求,而且繼續讓他擔任正卿(中軍元帥和執政大夫)。

荀林父喪師

以上就是著名的邲之戰。

(五)戰役的影響

此戰對晉國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晉軍損失慘重,威望大挫,楚國暫時在晉楚爭霸中掌握了主動權。邲之戰2年後,公元前595年,楚軍圍攻晉國的另一個盟友宋國,晉國作為盟主居然不敢前去增援,其實力及威望受損之大可見一斑。

下面我想重點分析一下邲之戰對趙氏的影響,其影響主要有以下2點:

第一,暴露和加深了趙氏內部的矛盾。

在邲之戰中,趙氏家族的5個主要人物,出現了4種表現:

趙朔:顧全大局,服從指揮,但能力不足。他身為下軍將,卻未能加強軍備,也無力掌控趙氏家族的其他成員,結果他指揮的下軍在交戰中遭到慘敗。

趙同、趙括:依仗叔叔和趙氏族長的身份,在戰和問題上公然與趙朔唱反調。

趙旃:沒有大局意識,擅自向楚軍致師(挑戰),成為邲之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索。

趙嬰齊:能夠看清形勢並做好準備,但受限於自身的職務和地位,主要關注自身的利益,無法兼顧整個趙氏家族的利益。

趙氏家族內部紛亂至此,沒人能夠真正掌控全局,趙氏家族處於分裂和無序的狀態,這為以後趙氏內部矛盾的大爆發以及滅頂之災的降臨埋下了伏筆。

第二,趙氏的主要盟友先氏滅亡,趙氏的外部環境惡化。

通過上面對邲之戰的描述可以看出,邲之戰晉軍慘敗的罪魁禍首應該是中軍佐先縠,正是他的擅自進兵把晉軍引入了深淵,只是由於中軍元帥荀林父主動承擔了全部責任,所以當時沒有對先縠追責。

但是,俗話說「不作就不會死」,先縠在公元前596年居然圖謀作亂,暗中召赤狄進攻晉國,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他也清楚自己才是邲之戰晉軍慘敗的主要責任人,害怕自己以後會被追責,索性放手一搏。

結果,計劃暴漏,晉國對先縠新賬老賬一起算,邲之戰慘敗加上暗通赤狄,這2項罪名,給先氏帶來了滅族之禍,據《左傳》記載,「晉人討邲之敗,與清之師,歸罪於先縠而殺之,盡滅其族」。

先氏滅亡,雖然沒有直接牽連到趙氏,但是,先氏是趙氏的傳統盟友,他的滅亡,間接削弱了趙氏在晉國國內的地位,趙氏的外部環境開始惡化。

(六)暫時的平靜

荀林父繼續擔任正卿以後,默默積蓄力量,公元前594年荀林父率領晉軍擊敗赤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自己在邲之戰中的過失。

公元前593年,士會接替荀林父擔任正卿(中軍元帥和執政大夫),次年(公元前592年),士會告老。

這段時間,荀氏和士氏均未針對趙氏採取惡意行動,趙氏基本上平穩發展。

士會告老後,郤氏家族的代表郤克接任正卿(中軍元帥和執政大夫)。表面上看,郤氏與趙氏關係密切,郤克擔任正卿,對趙氏是非常有利的。

然而,在郤克執政期間,趙氏內部和外部均發生了重大不利變化,我們下一期再講。

如對歷史感興趣,請關注我,繼續深入討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