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公子突。

滅掉其他小國。

保持與周的良好關係。


打鐵還需自身硬。

鄭國就是太弱了。曾經的鄭國也強大過,還曾經打了周天子一頓,但是自從鄭莊公死後,他那幾個兒子來回爭君位,就開始弱了。

說到底,只有自己強大了,才能避免被晉國和楚國來回踩。

那麼,鄭國如何才能強大呢?或許,應該學學范雎的「遠交近攻」。當年的太子忽,就是因為「齊大非偶」的思想在作怪,讓鄭國失去了結交齊國的機會,也讓自己被弟弟攆下了君位,才開始了鄭國的動蕩不安。

所以,鄭國需要一個眼界更高的君主。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鄭國國土面積小,實力弱。雖然在鄭莊公時期,輝煌過一段時期,但終究難以改變鄭國的國運。

在執政期間,政治上,鄭莊公攘外安內,使得鄭國出現了比較穩定的局面;經濟上,鄭莊公重農興商,積極發展商品經濟,不斷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外交上,鄭莊公藉助外力清除了鄭國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最終使得鄭國稱「小霸」於諸侯。

鄭莊公三十七年(前707年)夏季,周桓王不讓鄭莊公參與周朝政,鄭莊公便不再朝覲周桓王。秋季,周桓王率領周軍及陳國、蔡國、虢國、衛國四國軍隊討伐鄭國。鄭莊公率領鄭軍迎擊,並在繻葛(當在今河南長葛市東北二十里)擊敗周天子聯軍。周桓王的臂膀被祝聃射中一箭,祝聃請求前去追趕,但鄭莊公認為君子不能欺人太甚,何況對方還是周天子,於是就不再追擊下去。當晚他委派祭足去周營去慰問負傷的周桓王。此事表示周王室天子權威的衰落 ,拉開了春秋諸侯爭霸的歷史序幕。

鄭莊公雖然成功擊垮了周天子的權威,並利用周王室之名為自己謀私利,兼并了周邊小國,侵奪許國,可又能怎樣。鄭莊公此後多次用兵,也只能和衛國、魯國、宋國等這些小國打得有來有回,並沒有佔到太多實質性的收益。即使沒有鄭莊公死後的權斗內亂,鄭國也不可能有太多實力,決定自己的命運。

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勢大不如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而起。南方的楚國早已不尊周王室號令,求加爵位不成之後自立為王,並大肆兼并漢水諸姬,直接面對鄭國。而北方的晉國,曲沃一族對晉國公室的鬥爭取得了絕對優勢。齊國則實行了改革,齊桓公開始稱霸。鄭國位置處於四戰之地,無險可守,且夾於大國之間。因此列強爭霸,常把鄭國作為戰場。在對外政策中,鄭只能時而親楚,時而親晉,但大多數時期親楚。

哈特菲利亞:岳飛新論:一、莫須有

哈特菲利亞:岳飛新論:二、淮西逗留

哈特菲利亞:岳飛新論:(三)北伐中原的謊言

哈特菲利亞:岳飛新論:(四)虛假的戰功


這個擺脫基本是不可能的。

鄭國無論面積還是軍事,都和晉國和楚國差距很大,但恰好,他的位置又在這兩個大國中間,勢必要捲入到兩個大國之間的爭霸中去。

但是,其實,鄭國的心態還是很好的,他們一直貫徹的生存方針就是「誰來,聽誰的」。也正是這樣的方針,能讓他在這兩個大國之前存在了這麼長時間。


晉國與楚國當時都是大國,鄭國夾在兩大國之間,雖然鄭、晉同姓,也必須迫於楚國的壓力。我們不妨直接看鄭國大夫子家在向晉國解釋謝罪時所說「居大國之間迫於強令」。觀當今世界又何嘗沒有這種現象!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可以拜比楚國和晉國強大的國家為大哥,力求保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