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五千年的歷史上,誕生過無數傑出的巨人,他們或者創造歷史,或者因爲留下了不朽的思想和文章而名垂青史。探詢他們成功的足跡,我們驚奇的發現,他們的背後幾乎毫無例外地都站着一位偉大的母親!

1、周母教子廣佈德育

說起太姜,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她,但是說起和她的子孫,你就可能知道她多厲害了。首先,他的孫子是周朝的奠基者周文王;他的大兒子泰伯遷居江蘇後,在那裏建立了勾吳,也就是東吳文化的創始人。她的二兒子虞仲做過吳國的第二任君主,而後又成爲虞國的首位受封君主,歷史典故“假途滅虢”裏借道給晉國的的這個虞國君主,就是他的虞仲的後代。第三個兒子叫季歷,他是周文王的父親,在商王文丁時,受封爲“牧師”,成爲西方諸侯之長。


《列女傳·母儀傳》曾這樣描述太姜:“太姜者......貞順率導,靡有過失。大王謀事遷徙,必與。君子謂大姜廣於德教。”意思就是,太姜爲人有節操專一婉順,不曾犯錯。大王計劃遷徙的事情一定和她商量,大姜也廣佈德育。所以大姜的子孫能如此出息也就不足爲奇了。

2.孟母教子三遷擇鄰

孟母是是一位頗有見地,善於教子的賢德女性。孟子能夠成爲中興儒學的“亞聖”,成爲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於孔子的人,多得力於這位母親的教育。《三字經》中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傳誦名句,孟母的“三遷擇鄰”、“斷機教子”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成爲千百年來中國人婦孺皆知的歷史佳話,成爲天下母親教育子女的樣板故事。


爲兒子傾盡畢生心血的孟母,在親眼看着兒子成功的時刻,滿懷着一個母親成功的歡欣,一病不起。在歸葬故鄉的途中,沿途經過的地方,無論民衆官員,無不爭向在路旁祭奠,表達對這位偉大母親的尊敬和哀思。在山東鄒城市北20裏的馬鞍山麓,古柏森森的孟母林靜穆莊嚴,時刻吸引着一代代景仰這位偉大母親的人們。


3.徐母教子深明大義

徐庶是有名的孝子。當曹操聽謀士程昱說徐庶在爲劉備出謀劃策時,就想納爲己用。程昱教曹操把徐庶的老母騙至許昌,請徐母寫信召喚徐庶。沒想到徐母是忠奸分明、深曉大義的老人,徐母識破曹操的奸計,堅決不從。程昱就進一步獻計,僞造徐母一封信,招引徐庶。徐庶是個孝子,收到這封假信後,只得辭別劉備投曹。



徐庶被一封假造的書信輕易騙到了許昌,此舉使深明大義的母親痛極而自盡,造成了徐庶終生的遺憾,他因此痛恨曹操,曹操也只落得一場空歡喜,得到的是一位終生不爲其設一計的旁觀者。老母親爲自己的愚蠢而含恨九泉,心灰意冷的徐庶,不由地仰天長嘆:“我徐某,報國有心,卻無力迴天;不忠、不孝,枉爲人臣。”



4.岳母教子精忠報國

一天,岳飛正與母親在家中說話,有人前來叩門。岳飛把那人接到屋中,談話中才知道來人是洞庭湖楊麼起義軍的部將王佐,因楊麼久慕岳飛文武全才,特差王佐前來聘請前去相助。當下王佐拿出許多金銀珠寶作爲聘禮。岳飛正色說道:“岳飛生是宋朝人,死是宋朝鬼!”堅辭不收。王佐無可奈何,最後只得收拾起聘禮回山去了。


王佐走後,岳飛進去將這些細細說與母親。岳母聽罷,沉思了一會,就讓岳飛去中堂擺下香案,端正香燭,隨後帶媳婦一同出來,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又叫岳飛跪在地上,媳婦研墨。岳母說道:“孩兒,做孃的見你甘守清貧,不貪富貴,是極好的了。但恐我死之後,又有些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倘我兒一時失志,做出些不忠之事,豈不把半世芳名喪於一旦?故我今日祝告天地祖宗,要在你背上刺下‘盡忠報國’四字,願你做個忠臣,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就含笑於九泉了!”岳飛聽罷,說道:“母親說得有理,就與孩兒刺字罷。”便將衣服脫下半邊。

岳母取過筆來,先在岳飛背上寫了“盡忠報國”,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只見岳飛的肉一聳,岳母問:“我兒痛麼?”岳飛道:“母親刺也不曾刺,怎麼問孩兒痛不痛?”岳母流淚道:“孩兒,你怕孃的手軟,故說不痛。”說罷,咬着牙根刺起來。刺完,將醋墨塗上,使永遠不褪色了。岳飛起來,叩謝了母親訓子之恩。



5.孔母爲兒苦心授教

孔子的外公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同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外公的直接傳授,使孔母不僅僅積累了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準備在孔子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矇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乾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孔母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子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後來,徵在又收了幾個小學生,小孔子成爲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十歲的小孔子,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衆,喜歡幫助別人,成爲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孔母關閉了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後世稱爲《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爲“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因顏氏家族與魯國國君是同宗關係,孔子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在學堂裏受到貴族式教育。



6.歐母的畫荻教子

有一次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着荻草,突發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她就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着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覆覆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爲止,一絲不苟。這就是後人傳爲佳話的“畫荻教子”。


當歐陽修20歲的時候,已是當時文學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母親爲歐陽修的出衆才學而高興,但她希望兒子不僅文學成就出衆,爲人做事也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歐陽修長大做了官以後,母親還經常不斷地將他父親爲官的事績講給他聽。她對兒子說:你父親做司法官的時候,常在夜間處理案件,對於涉及到平民百姓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來覆去地看。凡是能夠從輕的,都從輕判處;而對於那些實在不能從輕的,往往深表同情,嘆息不止。


她告誡兒子,對於父母的奉養不一定要十分豐盛,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孝心。自己的財物雖然不能佈施到窮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義。我沒有能力教導你,只要你能記住你父親的教誨,我就放心了。



7.陶母教子廉潔奉公

陶侃少年時喪父,家境清貧,與母親湛氏相依爲命。湛氏是位很堅強的女性。她立志要使兒子出人頭地。在這種環境下,對陶侃管教很嚴,並通過自己紡織資助兒子去結交朋友。後來,陶侃在縣功曹周訪的薦引下當上縣主簿,纔開始擺脫充當賤役的地位。


一次,鄱陽郡孝廉範逵途經陶侃家。正值大雪。陶侃因家貧,擔心沒有招待而怠慢了朋友,心中十分焦急。母親看在眼裏,安慰他說,你只管留客吧,我會設法招待好的。於是,她把頭上的長髮剪下,換成酒菜,又捲起鋪牀的乾草切細,陶侃“斫諸屋柱”爲薪柴,餵飽範逵的馬。範逵事後得知,感慨地說:“非此母不生此子”!即使是跟隨範逵而來的奴僕也覺得大過所望。


不久,陶侃做了漁梁吏,食用官府的魚。他念起貧寒中的母親,就用陶罐盛了一點魚送給母親。不料母親不但不受,還將陶罐封上退回,並附信責備說:“汝爲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此事給陶侃以極大的教育,爲陶侃後來做官的廉潔奉公打下了基礎。



8.徐母教兒志在四方

徐霞客名弘祖,字振之,別號霞客,明代偉大的地理學家、文學家、史學家。徐霞客生性自由蔬狂,不喜官場仕途,於是把整個生命都寄置於山水之中。他自助遊歷考察了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河南、江蘇、上海、浙江、山東、山西、陝西、安徽、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貴州、雲南等地,足跡遍佈五湖四海。在考察途中徐霞客將親眼所見以及自己的學術思考用優美的文筆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爲世人留下了一部寶貴的著作。徐霞客本人被譽爲“千古奇人”,而《徐霞客遊記》一書則被譽爲“千古奇書”。



當明王朝鬧得烏煙瘴氣的時候,在江陰地方有個青年,不滿朝政腐敗,不願應科舉考試、謀求做官,卻立志遊歷祖國的名山大川,探索自然的奧祕。他就是我國歷史上傑出的地理學家徐霞客。他從小愛讀歷史、地理一類書籍、圖冊。在私塾讀書的時候,老師督促他讀儒家經書,他往往揹着老師,把地理書放在經書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時候,禁不住眉飛色舞。



十幾歲那年,他的父親死去,他決心親自到名山大川去遊歷考察一番。但是他想到母親年紀老了,家裏沒人照顧,而且他也結婚了,擔當起了家庭的重擔,怎麼能夠離家遠遊呢?他眼看歲月流逝,人生抱負得不到實現,心情悶悶不樂。

他的心事被細心的母親覺察到了。當母親瞭解到他有這樣的願望,對他說:"男兒志在四方,哪能爲了我留在家裏,做籬笆下的小雞、馬圈裏的小馬呢!"母親爲他準備行裝,還給他縫製了一頂遠遊冠,希望兒子在出行的道路上能夠展翅高飛、鵬程萬里。有了母親的熱情支持,徐霞客遠遊的決心更堅定了。




9、楊母教兒忠心愛國

佘太君,名賽花,西京大同人,乃後周四鎮節度使折從阮之孫,永安節度使鎮府州折德(戶衣)之女。佘太君自幼隨父折德(戶衣)鎮守府州,善於騎射,配與北漢名將楊業爲妻。太君生性敏慧,弓馬武藝擁熟,深知兵法,輔佐楊業屢立戰功。楊業爲國捐軀之後,佘太君又協助長子楊延昭抗遼立功,累任崇儀副使、江淮南都巡檢使、知定遠軍、保州緣邊都巡檢使、本州防禦使、高陽關副都部署署、加如京使。


楊家將從楊業之父楊信到孫楊文廣,祖孫四代馳騁疆場,英勇殺敵爲國捐軀,堪稱“一門忠烈”,佘太君正是楊家將的中流砥柱。雖然正史上對佘太君沒有作更多記載,但是佘太君那深通兵書、久戰沙場、忠心愛國、顧全大局、深明大義的巾幗英雄形象,卻深深地印在廣大人民腦海之中。她指揮楊家將英勇殺敵的可歌可泣之英雄業跡,已經達到家喻戶曉、老幼皆知的深度。後來的人們爲了懷念她、歌頌她、學習她、崇拜她,希望她留芳千古,永垂不朽,又編演了評書、小說和戲曲劇目,其中以戲曲劇目廣爲流傳。



10、福臨之母教兒忍辱負重

孝莊文皇后,一姓博爾濟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貝勒寨桑之女,明萬曆四十一年二月出生,十三歲時,由她哥哥吳克善護送到盛京,嫁給了皇太極。

皇太極率兵入關後,便開啓了大清王朝,這位孝莊文皇后也開始了她睿智的一生。先後扶持輔佐了自己的兒子、孫子,也就是順治帝、康熙帝。


皇太極死後,年僅6歲的小皇帝福臨即位,孝莊文皇后爲了保護兒子,保住兒子的帝位,不惜下嫁給手握兵權的攝政王多爾袞,也是她一直教導福臨懂得忍辱負重。順治死後,年僅8歲的小皇帝玄燁即位,又是孝莊文皇后爲了保護孫兒,極力與四大輔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斡旋,同樣也一直教導玄燁懂得忍辱負重。


孝莊文皇后作爲一個單親媽媽,不愧爲最睿智的母親,大清盛世的開啓有一半功勞可記在她身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