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冬至到了,

大家今天有没有准备好汤圆压~?!!

MATCHes这次的冬至是准备了好吃的手工汤圆

不过除了吃汤圆外,大家对于冬至的认识有多少呢

140705337547  

冬至这一天,对北半球的我们来说,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斜射角度最大,日照最不足,

也就是说呢..这天白天最短,晚上最长被叫做最长的一夜

过了这一天,太阳直射位置慢慢往北移(往赤道方向),

白天就慢慢地变长起来,太阳高度角也逐渐变大。

所以在时序的转进中,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冬至这一天,

冬至成为重要的节日,民间称为冬节

 

冬至的传统其实有多项习俗

(一)敬神明

冬节一早,煮甜汤圆,先在大厅敬供神明与祖先。

 

(二)拜祖先和祭祖

    中午时备酒菜,先祭祖先,然后全家聚餐,欢度冬节。冬至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举行,仪式隆重,祭后设宴招待亲友,深具敦亲睦邻的功能。

 

(三)吃甜圆仔添岁

    祭祀神明、祖先完毕一家人吃圆仔,全家团圆而食,叫做「添岁」,即古所谓「亚岁」。清代「重修凤山县志」记载:「十一日冬至,家作米丸,祀祖先,礼神毕,卑幼贺尊长者,节略如元旦。」

    民间在冬节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在节前夕全家大小一起来搓汤圆,有红的,也有白的,小朋友们则用米粉塑造的家饲如鸡、狗、猪等等,俗称「做鸡母狗仔。」

 

(四)饷耗

    在乡下祭拜结束后,会将汤团黏一、二个在门户器物之上,即所谓「饷耗」。高拱干修「台湾府志」中的记录有「门扉器物,各黏一丸,谓之饷耗。」这虽是清代的习俗,但却仍存留在我们民间的社会里。

 

(五)补冬

    在王诗琅所编艋胛岁时记中有关「补冬」的记载如下:「有的宰鸡杀鸭炖八珍,有的买羊肉和乌枣炖食,贫户则以福眼肉(龙眼干肉)和糯米、糖炊米糕而食,俗谓此日食补品,于身体特别有益。」现代人到冬天常见街上有「红面蕃鸭」、「姜母鸭」和各式各样的「羊肉炉」(土羊肉或洋羊肉,台湾式或外国式的)。不就是以前家中冬天的补品,一般人繁忙,没时间炖煮,方便大家进补啊!这些补品都是较烈(热)的食品,不宜吃太多,会造成流鼻血。                                      

看完这些介绍有没有觉得古人实在是太有智慧了呢?

希望大家在度过所谓的末日之后能用一碗热腾腾的汤圆迎接新的开始喔~ 

http://www.facebook.com/matches.index    Like U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