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掌村被稱為「日本最美鄉村」,早在1995年就被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跑到這個偏僻的山村裡。近年來,隨著國內鄉村旅遊、鄉村振興的推進,合掌村作為典型案例成為國內相關自媒體不厭其煩的吸粉題材、論壇高概率引用案例、遊學必到打卡地。

實際上,「合掌村」並不是正式的村落名稱。

日本岐阜縣西北部白山山麓的白川鄉,地處日本豪雪地帶,每年12月至3月都會下雪,積雪高度平均在2~3米,最高積雪紀錄為4.5米!

為了抵禦大自然的嚴冬和豪雪,白川鄉的村民需要團結起來,於是,創造出了適合大家族居住的建築形式。他們就地取材,整座房屋不使用一根釘子固定,而是以木頭、茅草通過卡榫、結繩建造而成。屋頂為防積雪而建構成60度的急斜面,形狀有如雙手合掌,因此被稱為「合掌造」,「合掌村」的「綽號」也由此而來。

九月稻黃,我走進合掌村,實地尋覓合掌村鄉村再造、鄉村復活的脈絡。

車子駛進合掌村停車場,四五位村民義工在接力引導車輛停放。停車場的旁邊是焰仁美術館,這也是我完整看到的第一座合掌造。

停車場在合掌村的外圍,走過這條橫亘在庄川河之上的鐵索橋,才能進入合掌村的核心區域。河水很清,河岸做了精心護理。

剛剛走進合掌村,就被村口的民宿吸引。

20世紀60年代,日本農業基本上實現了機械化、化肥化、水利化和良種化。農村人均收入逐漸提升,但鄉村的居住環境卻越來越差,農村的吸引力相對於城市持續下降。為了縮小城鄉差距,日本開展了造村運動。

造村運動並不主張「完全回歸農村時代」,而是「從生長的地方尋求文化根源」,並不進行推倒重來和大量投資的工程建設,而是立足和利用當地自身資源和發展基礎。

在造村運動中最具知名度且對亞洲各國都產生影響的形式,是日本大分縣前知事平松守彥在1979年提出的「一村一品」。

「一村一品」是指在一定區域範圍內,以村為基本單位,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優勢,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和市場化建設,使一個村(或幾個村)擁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主導產品和產業。「一村一品」並不限於農特產品,也包括旅遊、文化資產等項目,例如文化遺產、地方慶典等。

可以說,合掌村是造村運動的成功典範。不但在日本具有廣泛的知名度,在國際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伴隨著旅客越來越多,想留宿過夜、享受農家生活的客人也隨之增多。

1973年前後,白川鄉開始了民宿的營業項目。合掌村的民宿依然保留了一些可觀賞的具有歷史意義的民具和農村過去的鄉土玩具,旅客在住宿中能感受到農村生活環境的樸實與溫馨。在這裡,城市的人們可以深深體會到久違的寧靜和安逸。

應該說,讓遊客住下來是開發鄉村旅遊的核心目標之一,因為只有住下來才能讓遊客深度感受鄉村的風土人情,才能產生多次消費,才能同鄉村產生感情。

合掌村以其獨特的建築、春夏秋冬不同的驚艷風光、完善的生態環境,每年都吸引著世界各國的遊客蜂擁而至,然而,合掌村並不收門票。

那麼,如何將巨量的客流同村民增收關聯起來,就成為了合掌村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

於是,把合掌村承載的獨特地方文化製作成紀念品,把合掌村生產的優質農副產品通過文創包裝後出售,同時結合遊客的剛需配套服務,形成一條風格能夠展現在地屬性,兼具溫馨、樸實、趣味的商業街,就成為合掌村發展過程中的核心。這也符合「一村一品」所提倡的理念。

漫步在合掌村的商業街,獨具特色、差異、個性、創意的商品琳琅滿目,刺激著遊客一次次打開錢包。

嚴格意識上講,合掌村首先是一個村民生產、生活的社區,其次才是旅遊觀光景區。合掌村的存在,首先是滿足村民的需求,而不是觀光需求。這同國內很多鄉村旅遊點把村民全部遷走,或者利用一個空心化的村落打造景點的思路明顯不同。

當然,今天的合掌村由於名氣太大,每天湧入海量的遊客,這些遊客的消費足以支撐合掌村村民的經濟來源。在這個意義上來說,合掌村已經變成一個不以農業生產為依託的村落。

儘管如此,合掌村並沒有放棄農業生產,而是旅遊和農業生產充分融合。

在合掌村,村民的車輛可以自由停放在世界文化遺產的門口,相對而言,遊客的車輛被嚴格限定在河對岸的停車場里。

漫步合掌村,舉目望去,房前屋後,所有農田都打理的井井有序,沒有看到一塊廢棄的農田。據了解,白川鄉農用地面積有1950畝,其中水田1650畝,農家有229戶。主要農副業生產項目,包括水稻、養麥、蔬菜、水果、花卉、養蠶、養牛、養豬、養雞、加工業等。

我剛好趕上稻穀即將收割的時期抵達合掌村,金黃的稻田肆意的將合掌村的老房子團團包圍,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村落里氤氳著勃勃生機。

傳統農作物在這裡有著更深刻的解讀,它們已經不僅僅是農作物本身而是變成了景觀,同合掌造融為一體,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時,在合掌村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里,面對生機盎然的農作物,天然構建了一個在地消費場景,遊客會在不經意間就轉換為購買農產品的消費者。

為了使場景更具代入感,合掌村的村民在農田裡製作了稻草人,並為其穿上衣服,集搞怪、趣味、滑稽於一身的稻草人,成功的將遊客一波又一波的引入農田同稻草人合影留念,可以預見的是這些合影會在社交媒體各種秀、各種曬、各種拉仇恨,同時替合掌村完成免費的病毒式營銷傳播。

合掌村內部溝渠遍布,這本是排水、灌溉的設施,但由於保護得利、改造得法,渠道內水清魚大,成功的把溝渠也變成了景觀。單觀察溝渠這一個點,就能窺斑見豹,感知合掌村在生態保護方面所做出的努力。

事實上,合掌村村民自發成立了「白川鄉合掌村集落自然保護協會」,指定了白川鄉的《住民憲法》,規定了合掌村建築、土地、耕田、山林、樹木「不許販賣、不許出租、不許毀壞」的三大原則。

協會制定了《景觀保護基準》,針對旅遊景觀開發中的改造建築、新增建築、新增廣告牌、鋪路、新增設施等都做了具體規定。如:用泥土、砂礫、自然石鋪裝,禁用硬質磚類鋪裝地面;管道、大箱體、空調設備等必須隱蔽或放置街道的後背;戶外廣告物以不破壞整體景觀為原則;水田、農田、舊道路、水路是山村的自然形態必須原狀保護,不能隨便改動。

合掌村漫不經心的呈現著它該有的細節把控,不出意外的給你超預期的觀感。

日本的垃圾分類、垃圾轉運和垃圾處理,可謂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很難想像,合掌村無論作為偏居一隅的小山村,還是作為世界級的旅遊景區,其村落里幾乎看不到垃圾桶,而路面、田頭、房角卻乾乾淨淨看不到一片垃圾。

很多人害怕去鄉村,不是不喜歡鄉村,而是實在無法忍受鄉村的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農藥瓶堆滿田頭、塑料袋掛滿枝梢,以及蚊子和蒼蠅亂飛。不過,在合掌村,你不禁擔心蒼蠅和蚊子該如何生存下去。

如果說,邊邊角角都近乎完美的無可挑剔,那就更不要提村民們對合掌造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了。

1975年地方政府開始向國家提出要保護重要傳統遺產歷史建築的申請。政府組織相關專家成立了合掌建築群的修復委員會(由村民、教育委員會、建築師、文物保護專家等組成)。國家、縣、市還下撥了保護修繕歷史建築的經費。

合掌造的人字木屋頂也用草苫,但和一般的草苫民房不一樣,它的橫斷面呈三角形,在這三角形的山牆上設有開口,能通風、採光,為當地的養蠶產業創造了合適的條件,使得作為「制繭工廠」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合掌村每家都有囤積茅草的習慣,凡是一家房屋需要重苫屋頂,村裡會出動一、二百人的「互助」來進行,大家攜帶自家囤積的茅草來相助並參與更換屋頂的工事。「互助」是交換各自的勞動力,其名字會被記在「互助簿」上。這是一種連結的力量,也讓草苫房的傳統技術傳了下來。

由於1965年曾發一場大火,燒毀了一半以上的茅草屋建築,因此,合掌村會定期進行消防演練。

據了解,合掌村共有59支噴水槍,以及34個露天消防栓、28個室內消防栓。每年在冬天旱季到來之前,村裡都要進行防火演習,檢查水槍和消防栓是否正常。每當此時,水槍在房屋上空交錯形成一道道水網,114棟大小不一的合掌造,被噴水後形成的薄薄水霧所籠罩,在環繞村落四周的山間紅葉映襯下,其場景十分壯觀,這一活動,還吸引了上萬人參觀。

在村落外面逗留徘徊久了,就忍不住想進屋一探究竟。我參觀的是明善寺鄉土館,需要支付300日元購買門票。

合掌造一般為兩到四層。一樓一般是客廳、卧房、餐廳及浴室等起居空間;二樓一般作為儲藏與紡織工作室;三樓養蠶;四樓為屋脊,可以看到正三角形屋頂的內部結構。此外,一樓與二樓間的「中二階」,有一間須低頭彎腰才能從橫樑下進入的小房間,在木板牆底部有一小開口,叫做「火見窗」,用來觀察客廳地板的火爐。

這是明善寺鄉土館裡陳列的農村生產、生活老物件。通過鄉土館裡展現的當地古老農業生產和生活用具,遊客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地文化,更加全面的認識當地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更加細緻的觀察了合掌造的內部構造,使遊客能夠將合掌村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清晰的串連,從而同合掌村產生較強的認知、認同和情感關聯。

當然,不僅僅是靜態式的民俗文化展示。

據了解,為增加旅遊的項目,白川鄉合掌村從傳統文化中尋找具有本地鄉土特色的內容,他們充分挖掘以祈求神來保護村莊、道路安全為題材的傳統節日——「濁酒節」。在巨大的酒盅前展開隆重儀式,從祝詞到樂器演奏、假面歌舞、化妝遊行等內容以及服裝道具系統設計。

節日時合掌建築門前張燈結綵,村民都來參與和慶賀節日,節日的趣味性也成為吸引遊客觀賞的重要內容。除大型節日慶典外,村民們還組織富有當地傳統特色的民歌歌謠表演。把傳統手工插秧,邊唱秧歌邊勞作的方式作為一種觀光項目,遊客都可主動參與,體驗勞動的快樂。

村落北端兩三公里處,山半腰有一個展望台,是俯瞰合掌村全貌的最佳位置。

我三步並兩步,很快走到展望台。

倚欄俯瞰,在金黃的稻田裡,一座座人字形、三角形草屋頂的合掌造自然散落,形成一個質樸、傳統、遠離都市喧囂的靜謐村落。可以清晰的看到村落中間有一條寬闊的水泥馬路,那是合掌村的商業街,馬路兩側都是商鋪。合掌村四面環山,站在展望台,可以感受到來自東面和南面厚實、雄壯、濃郁的大山,緊緊將村落包圍,合掌村像個安靜的孩子靜靜的躺在大山的懷抱里。

村落的西邊,就是來自「日本阿爾卑斯山」、「日本最後秘境」之稱的立山黑部的庄川河。

據說冬季雪天,整個村落將披上天鵝絨般的白雪,傍晚時分,尖頂小屋窗口依稀透出點點燈光,整個村落宛如一個童話世界。

從展望台歸來,我再次進入合掌村,途徑白川村農協。在日本,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環節,農協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農產品的生產領域,從農協中央到基層農協,都制定農村事業發展計劃,針對農業經營中的問題制定相應對策,指導農民實施。農業經營指導工作由農協的近2萬名營農指導員擔任。營農指導員必須是農業專門學校畢業,取得國家認定資格,然後由農協作為專門人員僱用。營農指導員指導的範圍包括農業生產指導,農田基本建設,因地制宜實行適度規模經營,統一品種、栽培、飼養標準,引進生產資金和優良品種,進行技術交流和技術培訓等。

在農產品流通領域,農協系統的經濟業務主要是購買業務和銷售業務,農協系統通過組織農家開展聯合銷售和購買,形成批量買賣,從而在農產品銷售市場、農產品生產資料市場爭取有利價格,阻止中間商的不當利益。

日本農協信用系統以略高於普通銀行利率的優惠利率吸引農民存款,並以優惠條件向農戶發放貸款,因此,日本農協吸收了大量農村閑散資金,從本質上講,農協所辦的信用業務是以分散農戶為單位,農戶能以較低利率進行相互融資的制度。

據統計,農協貸款餘額中,對社員發放的農業和生活貸款佔80%以上,另外,政府發放的政策性貸款和向農業部門投入的貸款資金和利息補貼資金,也通過各級農協的窗口發放給農戶。

在日本,務農的農民幾乎都加入了農協。

為了深度了解合掌村,我進入一家民宿進行交流。面對幾乎構造一樣的合掌造,我採訪的這家民宿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房子後面有兩棵高大的杉樹。實際上,這家民宿對外宣傳的時候正是以這兩棵杉樹為坐標。

一位年輕婦女帶著孩子在門口玩耍,問過幾個問題後,她可能對有些情況不是很了解,說把老闆叫出來,讓我問老闆。後來知道,所謂老闆,其實就是她媽媽。

年輕婦女進屋不久,一位身材微胖、頭髮微白、精神奕奕的老太太走了出來,她客氣的給我鞠躬問好,打過招呼後,我們坐在民宿廊檐下攀談起來。

經詢問得知,整個白川鄉有1600人,合掌村佔了1000人左右。目前,合掌村內的經營商戶都是本村人,只有外圍的一些民宿、商鋪不是本村的。老闆娘告訴我,她家的房子一百多年了,房頂的草每隔三十年需要更換一次。她擅長做飛彈牛陶板燒,而飛彈牛正是當地的特產。

老闆娘說她家房子緊鄰庄川河,入住後可以傾聽潺潺流水。房費合人民幣600多元,包含早餐。不過,老闆娘特意叮囑一句,都是榻榻米,怕城裡人住不習慣,而且廁所是共用的。

當問及中國客人多不多時,她閃身進屋給我拿來一份民宿的介紹冊子,我定睛一看,居然是中文印刷的。

據了解,白川鄉與日本著名企業豐田汽車製造公司聯合在白川鄉的僻靜山間里建造了一所體驗大自然的學校,2005年4月正式開學,成為以自然環境教育為主題的教育研究基地。來觀賞合掌村世界遺產的人們同時可以來到這所學校里住宿、聽課、實習、體驗。一年四季都有較豐富的觀賞和體驗內容。在這裡體驗到城市中沒有的快樂,習得保護地球自然環境的知識。

日本豐田汽車製造公司在白川鄉建造的大自然學校,為白川鄉旅遊事業增添了一項知識性的教育內容,讓人們用生態環保的眼光檢點現代人的生活,用節能減排、資源再利用等各種環保措施來維護人類的自然環境,使我們的環境更加美麗自然。

這是我臨離開合掌村時,特意轉到村落後面拍攝的一張河川照片。

參訪完合掌村,思緒難平。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然而,根據各地調研的情況看,很多地方的做法相當粗糙,而且攀比和模仿成風,還充斥著一種莫名其妙的美學觀,比如,拆掉老民居建設密集的、整齊劃一的樓房;趕走原居民,招商進來大批對當地沒有任何感情、追求短期利益的商戶;終於留下來老民居,卻又穿衣戴帽,牆面刷白;地不分南北,建築不辨在地屬性,統統仿製所謂的新徽派建築,或者根本看不出是什麼規制的有點南方水鄉影子的建築;本來好好的土磚牆,歷史已經在上面留下溫度、厚度和凝重,卻偏偏糊上水泥,然後再仔細的在上面畫出磚的樣子;放著原生態的草原、樹木不加改良和保護,而是鏟掉草皮、拔掉大樹,然後大規模引種觀賞性植物或水土不服的經濟作物,導致生態失衡。

不一而足。

我無意貶斥誰,畢竟,我們的鄉村振興戰略剛剛實施,各地尚在摸索中前進。但是,某些地方的突擊式改造,是不是可以步子緩一些,你幾天就拆完了、填平了、硬化了,要想再建出鄉土風味、維繫住田園詩畫那就難了。

給改造留點理性,給未來留點期待,給時間留些空間。

作者:木堯

來源:參見莊主(cjzz360)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