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旅遊發展模式是緊抓「吃、住、行. 游、購、娛」六大產業,但新形勢下,客群發生變化,市場需求發生變化,旅遊產業也需要常變常新!這種變化最明顯的如「住」,住不再是一個睡覺的地方,「為間房赴一座城」的遊客越來越多;如「行」交通方式越來越多,自駕游群體是一股龐大的力量;如「購」,不再限於土特產,而是注重保值、實用、創新和具有文化價值。這些變化和遊客需求的細分,註定「全城旅遊建設不再和不能停留在概念上,而需要分客群、分需求進行建設,而這些,沒有現成具體的指導意見,也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

一、全域旅遊+美食

中華民族美食源遠流長,每個地區的飲食都有差異;吃不再是為了旅行而填飽肚子的行為,而是一種文化行為!一個地方的差異化第一感覺就停留在飲食上。對於美食的規劃往往是旅遊規劃的缺失,一些地方的「美食城」往往是夜市和燒烤的集散地,布局簡單散亂、特色不明顯、衛生堪憂,這些給遊客的體驗很不好。地方發展旅遊,應該對美食進行合理布局,如高速公路休息站、景區、城市等地,有意識的進行特色美食產業的規劃布局,並進行指導。場地布局設計、產品設置、價格制訂、服裝穿著、點線片規劃等都是需要精心打造的。

二、全域旅遊+美宿

據有關統計,國內的住宿業趨於飽和。床鋪過剩是一個不爭的現實,但住宿業也不乏亮點頻出,帳篷客野奢度假酒店、松贊林系列酒店、裸心谷、拈花小鎮民宿等等。近年來,鄉村民宿、海景酒店、野奢(輕奢)度假酒店、親子酒店、集裝箱酒店、膠囊旅社等等形態各異的酒店如雨後春筍,但一定要考慮到市場需求和所處的環境,這些酒店在甲地成功,但不見得在乙地成功。如,西藏的納木錯景區,有世界級的旅遊資源,但沒有環境優雅舒適的酒店,更別說與環境匹配的特色酒店了。如新疆的塔什庫爾干,擁有眾多的旅遊資源和地處國際大通道,但酒店建設意識還停留在「住宿」的階段。筆者在雲南幾個資源稟賦相當具有差異化的貧困地區調研時,地方領導竟然要在景區大門口建設高樓式五星級「高端」酒店!由此可見,酒店市場不是飽和了,而是沒摸清市場脈搏,造成市場脫節.

三、全域旅遊+美景

現階段旅遊發展不是「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而是「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融合」!雖然景點旅遊是歷史發展的初級階段,但不可否認,景點往往是前人創意的結晶,是最好資源的縮影和集中,現在、以後,景點旅遊都將會是遊客最為青睞的目標之一。但全域旅遊時代,如何創新資源形態是最為關鍵的,修路、建圍牆、圈資源、賣門票的思維顯然不適合時代的發展,但創造效益是永恆的主題,如何讓遊客心甘情願的掏腰包卻值得商榷。個地區儘可能產品形態要具有差異性,否則市場競爭就比較殘酷,昆明方圓二百公里,遍布各色溶洞景區,知名的有九鄉、阿廬古洞、白龍洞,不知名的有西遊洞、寶石洞等,據報道,附近的曲靖市又開發了一個多樂原溶洞,產品單一重複,除了拚命開發上天留下的資源外,就不能有些創意了嗎?我相信,資源+創意,才是永恆不變的主題。

四、全域旅遊+美路

發展旅遊,交通便捷是前提。平原地區可以建設四車道、六車道、八車道,但偏遠山區就不行了。一次旅行,有大部分時間是在路上;路不僅是通道,也是疲勞之時的安撫區、風景道。在交通部門修路規劃前,應到充分考慮到遊客的疲勞節點,觀賞節點,與旅遊部門或規劃部門充分協商,在哪裡建設休息區、臨時停車區、觀景台等;多規合一不能再停留在口頭上雖然涉及到不同專業,很難完全合一,但溝通和部分融合應該引起政府的重視。西雙版納境內有一條穿越熱帶雨林的「思小高速」很值得一看,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高速公路之一;從浙江德清縣城到莫干山的公路也值得讚許,沿途不僅風景優美,衛生也整治的很乾凈。

五、全域旅遊+美物

故宮的「文創商品」銷售據說已經超過了門票收入,浙江安吉帳篷客的「篷友三寶銷售收入也佔據總收入的三分之一,這給業內帶來一針興奮劑,用旅遊術語來說:二消產品做的很棒!可現目前多數景區和旅遊目的地要麼沒有獨立IP的旅遊商品,要麼價格高、笨拙、原始、實用性不強。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只是沒有發現、沒有提升,旅遊目的地和景區如何開發、提升、銷售,是需要專業團隊規劃設計的,是需要經營者用心發掘的。筆者認為做好一個地方的旅遊商品需要3個步驟:

  1. 提高認識,旅遊商品不是小買賣;
  2. 提升老產品,開發新產品,杜絕偽產品,打擊假產品;
  3. 開闢多種銷售渠道,加大宣傳力度。

六、全域旅遊+文化

旅遊產品的差異化不僅僅體現在有型的產品上,更重要的區別展現在文化方面。南有江南小橋流水,北有粗狂原野,東有沿海萬里,西有民族風情,這些差異都是最具吸引物的文化。全域旅遊,在產業布局上,有形的展現非常重要,但歷史的、民族的、民俗的、無形的也很重要。這些形態是可以轉化的,可以通過演藝、旅遊商建築特色、交通特色等等融入到旅遊行為之中,從而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

七、全域旅遊+村鎮建設

藉助旅遊大發展,給村鎮建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快速提升。通過國家、地方資金扶持,通過旅遊投資者投資、通過自身投入等渠道將目的地建成處處是特色、處處是美景的遊覽場所。特色旅遊村鎮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同,前者是圍繞者旅遊要素進行建設,是圍繞「特色化」、「差異化」旅遊化為核心,後者是生活居住條件的改善。

八、全域旅遊+市場

旅遊發展的成敗在於有沒有消費群體,就是市場。筆者認為,全域旅遊創建是行政行為,而按照全域旅遊思維打造旅遊產業是一種市場行為。不管自駕營地、旅遊小鎮、度假區、休閑街區、露營地、購物區、旅遊綜合體、旅遊風景道、特色度假酒店、民宿、特色歌舞、旅遊購物體系布局如何合理,都不能偏離市場的需求,不能不考慮身處的區位和未來的客源來源。雲南某地,一口氣建設了三個「旅遊特色小鎮」,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地居民的環境但遊客寥寥、經營蕭條,這就是在建設初期對市場硏判不夠,好的產品是自帶流量的。

九、全域旅遊+

旅遊業是脆弱的,受政治、經濟、自然災害、國際國內形式的影響比較大,畢竟旅遊不是生存第一要務,旅遊行為歸根結底是精神需求。在創建全域旅遊區或者以全域旅遊思維發展的同時,指導思想高固然重要,但梳理自身資源,進行有步驟、分類建設更加重要,這就是能否落地的實質。有人會說,這不就是把傳統的「旅遊六要素」和全域旅遊理念結合了一下而已嘛?又對,又不對,這種結合不是不是簡單的結合,是具有時代感,是具有創新意義的,細節決定成敗,合理布局、用心、用情才是發展全域旅遊的關鍵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