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徐庶本是寒門子弟,後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後來投奔劉備並舉薦諸葛亮,因其母被曹操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還衍生出了一個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徐庶也因此成爲了孝子的典範被加以稱讚。

  諸葛亮對徐庶的評價:“夫參署者,集衆思,廣忠益也。若遠小嫌,難相違覆,曠闕損矣。違覆而得中,猶棄敝趫而獲珠玉。然人心苦不能盡,惟徐元直處茲不惑。又,董幼宰參署七年,事有不至,至於十反,來相啓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勤渠,有忠於國,則亮可以少過矣。”“昔初交州平,屢聞得失,後交元直,勤見啓誨。”

  徐庶原是蜀漢臣子,最後卻在魏國被任命爲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徐庶辭別劉備的原因是他的母親被曹操擄獲,那麼其母被曹擄,徐庶一定要離開劉備嗎?徐庶是劉備的一個重要的謀士,諸葛亮就是徐庶舉薦給劉備的。曹操南下討伐荊州,劉備猝不及防,匆忙南下,徐庶跟隨劉備南下,曹操在追趕途中擄獲了徐庶的母親,徐庶“方寸大亂”,辭別了劉備,投奔了曹操。自古以來,忠孝不能兩全。徐庶離開劉備是限於情,而對劉備來說同意徐庶離開則是迫於形勢,也是不得已而爲之。任何人在情勢面前,都有邁不過的坎。

  忠孝是很難抉擇的,在忠孝面前,徐庶選擇了孝,徐庶爲什麼一定要選擇離開呢。而劉備當時手下能者也不多,早期成名的也就徐庶,劉備也爲什麼會放徐庶走呢?原因有幾個,其一,三國時期提倡孝道,這是當時的形勢,是很多人都要遵守的,不然就會留下罵名,這與秦朝焚書坑儒和漢朝獨尊儒術的大環境下是相似的。在漢朝,一個人想要做官,一靠門第,二靠孝道,漢朝以孝治天下,由此可見孝對於人們的重要性。在漢朝做人和做官,孝道是最基本的條件和要求,不孝的人是難以在社會上立足的,徐庶家庭背景和社會地位也不高,再背上不孝的名聲,他的仕途也差不多結束了。所以當得知自己的母親被擄獲後,徐庶毅然決然的離開,這也是最直接的原因。其二,三國這個特殊時期的情況下,當時東漢的天子可謂是傀儡,一切都在曹操掌控中。天下是諸侯各自爲政,爲某一個諸侯效力,就是那個人的臣子。假如曹操以天子的名義任命某人爲官,那這個人也就在形式上和諸侯一樣,成爲了朝廷的臣子。所以徐庶沒有更多選擇。

  劉備也沒有強留徐庶,一是因爲沒有理由,畢竟孝道大於天,二是徐庶已爲劉備推薦出高才,強留實無必要。三是徐庶留在劉備身邊,也只能是思緒煩亂,很難再發揮重大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