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喜歡文藝作品中塑造的成功的反面形象,所以終於抽了半天時間來讀《連城訣》。

作為半個金庸迷(沒全讀過),之前看《連城訣》的評論,發現多在探討人性惡,算是被劇透,知道不對口味,所以一直未讀原著。因為劇透,心理上是有緩衝的,但這次讀進去的時候依然有強烈的壓迫感。

若從大家的評論來看,只討論人性,有惡必然也有善,只講一面難免有刻意斧鑿的嫌疑,如此表現力定會大打折扣。但這個故事如此黑暗卻引人入勝能一口氣讀完,據作者說還有原型,表現力又是極真實的。這中間的差別如何解釋?

書中描寫的一系列「人性惡」單拿出來都不至於產生壓迫感,關鍵問題不在此。腦子裡突然閃過的一個詞給了我啟發——「一切人反對一切人」!

這出自馬克思的一句話:XXXX製造了一個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社會。

小說背景並非發生在近現代資本發達的社會,但故事的矛盾正好是源於「寶藏」——錢的象徵,故事的經過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切人反對一切人」是怎麼回事,又因為這種普遍存在的「反對」導致任何個體面對世界都如此孱弱不堪、無能為力,而群體則呈現出強烈的自我毀滅傾向——拋妻棄子、家破人亡,最後「寶藏」能夠輕易吞噬一切。

在我看來小說最驚心動魄的,不是揭露讓人義憤填膺的「惡」,而是展現了無可奈何的「弱」,弱得讓人絕望到透不過氣來。反倒是血刀老祖這個明明白白的大壞蛋能夠讓人看到「自強」二字,所以讀者普遍反應這個角色更可愛一點。

寶藏能夠吞噬一切的力量就源於它成為了眾人心目中的「神」,神壇上的偶像可以輕易奴役信徒,信徒為了追求神可以反對一切人,自然也被一切人反對。武功蓋世、智計過人、子弟眾多……信徒越是借這些因素強過旁人,越是被最終悲慘的下場襯托出其無法擺脫的「弱」的本質。

若以善惡來論,丁典和凌霜華二人很容易被理解為正面形象,但他們堅守的高尚的、純潔的道德和愛情極其空洞,最後都是白白浪費了生命。丁典遇到狄雲這個好幫手本已難得,卻幾經周折對其虐待一番,最後能活下來幫他料理後事實屬僥倖。跟其他爭奪連城訣的「壞人」相比,丁典在崇拜「寶藏」這個問題上就是五步和十步的差別,正因如此,饒是他武功蓋世也擺脫不了「弱」死的命運,終究是個可憐人。

神像崇拜是三人成虎的事兒,大家都信自己很難不信,個人很難靠自己產生覺悟跳出這個思維漩渦!

小說中師徒、父子、夫妻、兄弟等等形式的情感紐帶都被粉碎的支離破碎,歸根結底在於從開始就只是徒有形式。倒是狄雲跟水笙在誤會難以解釋的情況下,在雪谷中被迫一起過日子,才有真正的覺悟,不要弄反了:先結婚,而且是幾乎不可能脫離的婚姻,然後才能戀愛和恩愛!

有了這個覺悟,看破神像的虛偽和邪惡,跳出這個怪圈,磕磕絆絆也能一直走下去,小說最後寫倆人又回到雪谷中避世,有點無可奈何的意思,但沒有了對外物的狂熱追求,又給人真正的希望。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