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Dà)柵欄(shílànr)找尋最正宗的“京味兒”

北京的大柵欄,即使你沒有去過這個地方,想必也曾聽說過。

大柵欄在北京人嘴裏讀作“大拾欄兒”,它原本是前門大街路西的一條短街。自打明永樂帝建街以來,六百多年,這條短街由無到有,由興而盛,又由盛而衰,隨着京城的變化亦步亦趨。

特別是近百年來,大柵欄遭遇了義和團的大火焚街、北洋軍閥的兵變劫掠、日本侵略者的欺凌摧殘、1949年後的合營改造乃至今日的煥然一新……幾經興衰,它卻像浴火重生的鳳凰,在一代代北京人的滋養日益繁盛,展露出奪人的絢麗光彩,成爲京城居民和中外旅遊人士的必到之處。

大柵欄是北京文化的百寶箱。在大柵欄,我們可以看到最正宗的北京文化,感受到最地道的“京味兒”。尤其是大柵欄裏的“老字號”,更是豐富多彩的北京文化的代表。今天,就讓我們在“老北京人”楊澄先生的文字中,一起去“拜訪”大柵欄裏的“老字號”。

在大(Dà)柵欄(shílànr)找尋最正宗的“京味兒”

大柵欄

同 仁 堂

老字號憑什麼贏得顧客信賴?

四個大字:貨真價實。其他諸如售後服務、態度和藹、文明用語等等,都不過是錦上添花。

老字號出名,是因爲它有獨到的名牌產品,俗稱“招牌貨”。比如,全聚德的烤鴨,東來順的涮羊肉,月盛齋的燒羊肉,盛錫福的帽子,同仁堂的丸散膏丹,鶴年堂的湯劑飲片……同樣的商品,做法、賣法各有千秋。只有它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博得顧客長久的信賴,才能叫“老字號”

北京的同仁堂裏,都看見大堂掛着的一副對子,可以看出同仁堂對品質的堅守: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

同仁堂是全國聞名的老字號,歷史悠久。康熙八年(1669年),浙江寧波人樂尊育,在北京前門外大柵欄路南創辦了同仁堂,俗稱“樂家老鋪”,後來正名“同仁堂”:同修仁德,濟世活人

樂家祖籍寧波,移居到北京後,幾代人都是以走街串巷行醫售藥爲生。別以爲這個串衚衕的行當簡單,它要求行醫不僅能當即準確斷病,而且要熟悉藥理,辨症施治,藥到病除。當然,騙人的遊醫除外。真正的祖傳行醫,送醫上門,很受一般民衆歡迎。

到了樂尊育這一代,靠醫道有了些積蓄,他就在繁華的崇文門外開了一家藥店“萬金堂”。他本人又在太醫院謀了個吏目的差使,從此接通了與皇宮大內的關係,有機會從太醫院收集到大量驗證過的古方和民間藥方。開設同仁堂後,按方製藥,皆有奇效。

後來,樂尊育的後人當了皇差。雍正元年欽定同仁堂爲御藥房供奉御用藥,並獨辦官藥。這等於說,宮裏用的生熟藥材和配製的丸散膏藥丹中成藥,統統由同仁堂一家包辦,它成了天字第一號的大藥鋪,而且,這一辦就歷經八代清帝,一百八十多年

爲皇家辦藥雖是一件美差,卻也事關重大,稍有差池,不是砍頭就是滅門。這養成了同仁堂用藥處方不敢懈怠的嚴細作風。高處不勝寒的處境,又迫使同仁堂不得不高懸“同修仁德”的宗旨,贏利之外,多做些扶危濟貧的善事,回報社會,贏得社會的好評和支持。

可以說,同仁堂得天獨厚,獲得了我國中藥寶庫的豐厚資源和無人能比的崇高聲譽。同時,它也堅守了醫德仁術,從長遠保護了自己的商業利益,增添了老字號的光輝。

在大(Dà)柵欄(shílànr)找尋最正宗的“京味兒”在大(Dà)柵欄(shílànr)找尋最正宗的“京味兒”

門 框 小 喫 街

門框衚衕在大柵欄中間,路北,南北向,對面是同仁堂夾道。衚衕長約165米,寬約3米。別看衚衕小,不起眼,當年說起北京繁華的商業街面,有口皆碑:

東四西單鼓樓前,王府井前門大柵欄;

諸般熱鬧都帶過,難忘門框小喫全

老北京的小喫品種繁多、口味純正。北京人對北京的小喫情有獨鍾。幾乎每天必喫,離不開,忘不了。

早點是油條豆漿豆腐腦炒肝包子跟米粥;晚上是硬麪餑餑肥滷雞羊頭肉。隔三岔五還要來碗滷煮火燒、饒倆炸糕。逢年過節,更有應時的春餅糉子月餅元宵,一樣不落,不喫還不行。

闊別京城的海外老北京人,幾十年的夢裏,最惦記的是能喝上一口燙心的熱豆汁兒,嚐嚐天興居的炒肝,還是不是早年那個味兒。

北京的小喫養育了北京人,它是北京長久以來多民族和諧共處、文化相融結出的果實。“小喫”其實不“小”,其中大有文章

在大(Dà)柵欄(shílànr)找尋最正宗的“京味兒”

老北京的小喫早先是走着賣的,挑着挑兒,推着車兒,走街串巷,邊走邊吆喝。後來漸漸分成了擺攤待客走街串巷兩種。

也有兩者兼顧的,平時推車挑擔,到處叫賣;到時候趕廟會、到廠甸擠個地方擺攤。反正“小喫”這買賣夜夜不得安,終年不得閒。再後來,買賣站穩腳跟兒了,就找個合法的地方,開門設店常年待客。

那麼,有沒有一個地方,集小喫之大成、保四時之風采、終年不散呢?

有。早年的天橋是常年開放的小攤集市,而門框衚衕則屬於精品小喫組合,佔盡大柵欄的天時地利人和,咫尺之間方便取捨,小店相鄰嚐盡美味。

北京的小喫分回教門、大教門(漢民)兩路。回教門的小喫乾淨、講究、品種多。世俗流傳:“回民師傅有兩把刀,一把切牛肉,一把切年糕。”這“兩把刀”在門框衚衕裏都有精彩的表演。

民國年間,門框衚衕南口路東,依次有復順齋醬牛肉年糕王豌豆黃宛、油酥火燒劉、餡餅陸、爆肚楊、廚子楊(賣年糕、炒餅、湯圓)、年糕楊、豆腐腦白、爆肚馮、奶酪魏、康家老豆腐、炒火燒沙、包子楊、同義館涮羊肉、瑞賓樓褡褳火燒、德興齋的燒羊肉、白湯雜碎和俊王爺燒餅等。可以說是各種小喫雲集的“寶地”。

直到今天,門框小喫街依然廣受歡迎,熱鬧紅火。

在大(Dà)柵欄(shílànr)找尋最正宗的“京味兒”

門框

衚衕

瑞 蚨 祥

京城曾是帝都,長幼尊卑層次鮮明,穿戴有譜兒,不能越界壞了規矩,講究“衣裳垂,天下治”。不同層次的穿戴要求,催生了京城綢布業、服裝業和鞋帽業的發達。瑞蚨祥、馬聚源、同陞和、內聯陞等店鋪相繼而生,扎堆前門外大柵欄

清末以來,老北京流傳着這樣一段順口溜:“頭頂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踩內聯陞,腰纏四大恆。”可見北京人對衣着打扮的講究。

經查,1949年以前,大柵欄270米,一條街共有77家開業的商店,其中鞋帽店15家,綢布店5家,新衣莊2家,百貨店5家,眼鏡店2家,鐘錶店4家,金銀店2家,這些店都是打扮人的穿戴的

另有茶葉店4家、煙鋪5家、乾鮮果鋪家、飲食店5家、糕點店鋪2家、中西藥房11家、戲園電影院4家,這些店都是解決人的口腹之慾和觀賞要求的,可見大柵欄的一切全是着眼於人們的日常需求。

當時在大柵欄的所有商鋪中,屬於瑞蚨祥的就有好幾家,比如瑞蚨祥綢布店、瑞蚨祥皮貨店、瑞蚨祥西號,佔地之大、門臉之氣派、無與倫比。

瑞蚨祥是蜚聲中外的大商號,位居京城綢布業“八大祥”之首,輝煌時期,瑞蚨祥在大江南北開設過以綢布業爲主的108家多種行業連鎖店,舉世罕見。

它從不打廣告,但北京人把“身穿瑞蚨祥”掛在嘴邊,這成了京城各界人士講“穿”的共識與追求。這是瑞蚨祥的誠信在市場營銷中,用實實在在的業績贏得民心的結果。

不光如此,瑞蚨祥“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許諾,爲京城商界注入了儒家“民本”的因子,浸染了世俗世風,潛入了京味商業文化,它也率先開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經營管理模式,極其難能可貴。

它的經營理念遠涉重洋漂到了美國,引發有心人的注意。送報紙出生的山姆·沃爾頓(Sam Walton1918-1992),在談到他締造美國零售王國沃爾瑪的時候,情不自禁地揭示了一個祕密。他說:

“我創立沃爾瑪最初的靈感,來自中國的一家古老的商號,它的名字來源於傳說中一種可以帶來金錢的昆蟲。我想它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連鎖經營企業。它做得很好,好極了。”

在大(Dà)柵欄(shílànr)找尋最正宗的“京味兒”

瑞福祥

商標

這家“世界上最早”“好極了”的連鎖企業,就是孟雒川1893年在北京大柵欄創辦的瑞蚨祥綢布店。“傳說中一種可以帶來金錢的昆蟲”就是“瑞蚨祥”的“蚨”。蚨“的典故來源於《淮南子》裏面的“青蚨還錢”的故事。

傳說南方有一種蟲子,叫蟻蝸,又叫青蚨、魚伯。青蚨把小如蠶卵的籽甩在草葉上。如果有人把它的卵拿走藏起來,那母青蚨就變着法子地飛來,總會找到。如果用母青蚨的血塗在81文銅錢上,用子青蚨的血塗在另外81文銅錢上,每次去買東西,無論是用母錢還是用子錢,用掉的錢都會回到你的錢袋。如此反覆,錢就永遠用不完了。因此世間也把錢稱作“青蚨”

孟雒川(1851-1939),名繼笙,字雒川,鹹豐元年出生在山東章丘舊軍鎮一個殷實的地主兼商人的家庭裏。據說孟家是亞聖孟子的後代。道光元年(1821),孟家在當地開了萬蚨布莊,銷售農戶自產的“大捻布”。後來,孟家的生意越做越大,在濟南地區都赫赫有名,並且改名爲“瑞蚨祥”。

孟雒川在18歲時就掌管了瑞蚨祥,他很快發現了北京這個無比活躍、海量消費、有着無限商機的大市場,並準備去北京大展宏圖。繁華的大柵欄正是合適的開店之地,於是孟以重金買下來大柵欄東口路北的一家店面,開啓了瑞蚨祥新的創業史

瑞蚨祥貨色全、質量好、服務周到,只幾年時間便名聲大噪,盈利大幅提高,儼然成爲大柵欄名店街中的後起之秀。

從清末到民國再到新中國,瑞蚨祥見證了北京城一百多年的盛衰變遷,如今已成爲北京文化的一部分。

瑞蚨祥


在大(Dà)柵欄(shílànr)找尋最正宗的“京味兒”

在四百年曆史演變中,“大柵欄”這條街衍生的大柵欄地區,包括西河沿、琉璃廠、西珠市口等古老街巷,從中可以找尋出,來京城尋夢的外鄉人如何以他們的才智、勇氣和鍥而不捨的毅力,創造了多姿多彩的商業、戲曲、出版、新聞、收藏、古籍、民俗等京味文化。尋訪大柵欄,是解讀京味文化的一把鑰匙

- 版權信息 -

編輯:子水 黃泓

本文觀點資料來自

《找尋大柵欄》

圖片來自網絡

在大(Dà)柵欄(shílànr)找尋最正宗的“京味兒”

《找尋大柵欄》

作 者:楊澄 著

找尋大柵欄

解讀老北京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