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補貼是一國政府對本國農業支持與保護政策體系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是政府對農業生產、流通和貿易進行的轉移支付。

農業補貼具有兩層含義:一種是廣義補貼,即政府對農業部門的所有投資或支持,其中較大部分如對科技、水利、環保等方面投資,由於不會對產出結構和農產品市場發生直接顯著的扭曲性作用,一般被稱為「綠箱」政策。 「綠箱」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般農業服務,如農業科研、病蟲害控制、培訓、推廣和諮詢服務、檢驗服務、農產品市場促銷服務、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等;糧食安全儲備補貼;糧食援助補貼;與生產不掛鉤的收入補貼;收入保險計劃;自然災害救濟補貼;農業生產者退休或轉業補貼;農業資源儲備補貼;農業結構調整投資補貼;農業環境保護補貼;地區援助補貼。

如對糧食等農產品提供的價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補貼,這類補貼又稱為保護性補貼,通常會對產出結構和農產品市場造成直接明顯的扭曲性影響,一般被稱為「黃箱」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對農產品的直接價格幹預和補貼,種子、肥料、灌溉等農業投入品補貼、農產品營銷貸款補貼、休耕補貼等。WTO《農業協定》的「黃箱」政策中規定給予發展中國家特殊差別待遇,對發展中國家為促進農業和農村發展所採取的下述支持和補貼措施可免予削減承諾,簡稱「發展箱」。主要包括:農業投資補貼;對低收入或資源貧乏地區生產者提供的農業投入品補貼;為鼓勵生產者不生產違禁麻醉作物而提供的支持

上面是百度比較書面的解釋,要是能比較容易理解,我把農業補貼比作成免費農業的教育,「綠箱」政策就比做我們的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這個錢和農民不發生任何直接關係,「黃箱」政策我比作是大學教育,是為了具體某一個學科的推動作用,我在這裡有教育來做類比,絕不是是真正的教育,你想想看,問這些幫我們花農業補貼的人一加一等於幾都要看領導臉色的人,肯定當不了老師的。

以2014年為例,我國財政用於「三農」支出為1.4萬億元左右。扣除不屬於WTO界定的農業補貼項目後,實際農業補貼為3170億元,農民人均獲得農業補貼在500元左右。從這個數據得出的結論是,義務教育大概77%,免費的大學教育是23%。我們經常討論的農業補貼一般都是農民關心的有可能落入自己口袋的那部分,就是很少的那一部分。

2014年全國財政收入超14萬億元,那麼三農的支出佔10%。

我們先看看如義務教育的農業補貼77%這些錢花了有什麼作用,我們老百姓應該是不知道的,鬥膽問一下有關部門,可能他們也不會知道的。我在互聯網上沒有看到這方面的信息,估計是國家機密,或者就是隻管花錢,根本就沒有考慮過要花這些錢達到什麼目的。如果只管花錢,不管收益的話,基本可以送一句彭德懷元帥給李德說的那句話「崽賣爺田心不疼」,送給幫我們花農業補貼的大爺們。作為受益人的農民,我們應該知道這個錢是怎麼花的,具體是哪個部門花的,要為農業解決什麼問題,這樣我們才知道這個錢花得值不值。

剩下就是看看佔農業補貼的23%是怎麼花的,這個和我們農民息息相關的如大學教育的農業補貼,我看了很多農業補貼的信息,等出的結論就是一個國家辦的野雞大學。野雞大學簡單來說為了掙錢就是隻發學歷的大學,學生和學校各取所需。我們現在這個國家辦的野雞大學,不僅發學歷還發助學金,就是不考慮真正的補貼到底對農業發展有什麼好處,是不是野雞大學我們最關鍵就是招生是不是擇優錄取,我們的農業補貼是蘿蔔錄取(借用蘿蔔招聘的意思),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就是不行行也不行。

我們簡單找一個農業補貼政策來看看是不是這樣的:

1、蔬菜種植、水果產業、茶葉產業等

可申報:農業部的園藝作物標準園建設項目

項目補貼:每個項目補貼50-100萬元

要求:設施200畝以上,陸地1000畝以上

這個是2017年的農業補貼項目,這個是按畝數來界定的哈,真實情況就是很多符合條件的肯定拿不到補貼,拿到補貼的一般不符合條件。發放補貼的有關部門肯定不會被問責,因為程序合法,他們去檢查的時候是合格的,誰知道申報者搞什麼名堂。以後要是申報者被發現有造假行為,錢也不可能退得回去,也沒有看到新聞說這個犯法,反正就是一本糊塗賬。我一直沒有看到這些農業補貼說過到底要達到什麼目標。反正是名額有限,過期不候,為什麼不能只要是符合條件的都一起分享到這些補貼呢,舉個例子,一個農業補貼項目的總資金是1000萬,每個申報項目補助100萬,意思就是說只有10個名額,如果最終符合條件的有50個,正常的就是50個申報者平均分得20萬呢。真正的大學是應該培養更多優秀的學生,而不像現在的野雞大學這樣為了錢什麼都不管吧。

農業補貼應該有一個法律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