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農創的朋友們,大家好,我是板磚大余。今天有位新農人提了一個問題:每個領域的發展都需要有基礎設施,那農業生鮮領域的發展需要什麼樣的基礎設施?

這是一個不太有定論的問題。今天我簡單給大家做一個介紹。

農業生鮮的基礎設施有四部分

首先,我從農業生鮮的生產、流通、銷售整個產業鏈的邏輯上簡單介紹一下基礎設施。

第一個,在生產端,土地是最核心的一個基礎設施,中國的土地由於分田到戶,所以土地的流轉是一件比較難的事情。所以也導致了中國大規模種植一直都不太成氣候。這是一個最基礎的基礎設施。

第二個,從中游的流通上來講,它非常需要的是農批和農批中的倉儲(即冷庫的建設)。

第三個,到下游來講,農業生鮮最需要的基礎設施是什麼?是大量的門店建設。中國當前門店領域中,一共有大約70萬家生鮮門店,這個基礎設施的總量是夠的。下游足夠的生鮮門店將孵化整個中游和上游的持續發展。

這是三個基礎設施,如果講到第四個基礎設施,就是移動中的基礎設施,就是整個從產地到銷地的幹線冷鏈,以及到了銷地的農批向門店進行貨物轉移的時候需要的同城冷鏈。也就是說冷鏈物流的建設也將是很重要的基礎設施。

除了這四項基礎設施之外,實際上這個新農人可能還會存在這樣一個疑慮:是不是因為中國農業基礎設施的落後,才導致了整個農業生鮮的發展還不夠迅速?這也是非常常規的一個誤解,我在這裡也進一步給大家做一個溝通。

中國農業基礎設施投資過度

實際上,中國在整個生鮮的產業鏈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上,當前是投資過度的。無論是在產地還是在銷地的農批、冷庫以及終端門店以及冷鏈的建設,當中除了冷鏈現在稍有不足,其他基礎設施都是投資過度的。那既然基礎設施的投資是過度的,那為何還不能促進整個農業生鮮產業的快速發展呢?

這是因為整個農業生鮮發展的最大局限是技術和人,這可能是很多非生鮮領域的人認識不到的問題。

為什麼說關鍵在於技術呢?在種植端,選擇什麼樣的品種育苗、種苗、種植技術、施用什麼樣的化肥、施用什麼樣的農藥、植株之間的間距都決定著生產的質量和產量。包括我們經常說的套袋這種做法也不見得是最優的一種做法,所有這一切都依賴產地技術的發展。

到了中游也一樣,由於很多的品是後熟品,這些品需要到了銷地之後才能進行二次加工,比如說香蕉、木瓜、芒果,這都是後熟品,都需要催熟。但是目前掌握催熟技術的技術工人是不夠的。

到了終端零售,零售也是一門技術,現在它和IT整個的結合,它和支付的結合,和社群營銷的結合,也是一種技術的融合。

所以我們會發展,農業生鮮的上中下游其實都受限於技術。除了技術這關很難突破之外,農業生鮮還有很大的一個關是人才。

農業很辛苦,生鮮尤其辛苦。由於保鮮期短,生鮮快周轉的性質就決定了,它所有的從業人員幾乎都是連軸轉,很難達到閑散的一個工作狀態,同時從事農業和生鮮還需要體力和耐力,而農業生鮮的從業者目前是一批學歷不高的進城務工人員。

所以整個農業生鮮最需要的是技術和人才的優化。如果人才改變不了,技術也進不來;技術不發展,人才也進不來,這就是一個死結。正是由於技術和人才兩個短板,所以農業的上中下游的基礎設施即使在過度投資的情況下,也沒有辦法使產業獲得快速的發展。

但我想講,整個生鮮領域未來的發展前景非常非常的可觀,可觀到它值得我們所有的新農人潛心進入到農業生鮮,用一生的時間努力做好一個單品,做好一件事情。

回到新農人的問題上來,農業的基礎設施已經講過了,我把它分為了四部分。實際上中國農業整個的發展局限其實是軟體造成的,而不是硬體基礎設施造成的。整個產業的發展其實是受限於人才和技術。

這就好比房地產一樣,建了很多空房子,但是物業管理跟不上,大家就不願意來入駐這個小區,這個就是根本上的一個問題。所以我說農業值得大家來關注,值得大家來投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