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红楼,感触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不由想起这句话: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之所异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一进红楼,首先见到的就是蔡元培先生的半身雕像。在这里立他的像,意味著他与红楼、与五四运动的深厚渊源。

1868年1月11日,蔡元培出生在浙江省绍兴府的山阴县。

蔡元培先生天生颖慧,年少有成。1884年16岁时考取了秀才,1889年21岁中举人,1892年24岁时,经殿试中进士,被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他一生进步、一生革命。最为难得的是,在人生的进阶中,他每次都能跟上历史的节奏,踩准时代的鼓点:

甲午战争爆发后,他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后来走向革命。

1904年,他在上海组织建立了光复会。1905年,同盟会成立,光复会并入,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1907年5月,蔡元培前往德国柏林,入莱比锡大学听课和研究心理学、美学、哲学诸学科。在德4年,编著了《中国伦理学史》等一批学术书籍。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他就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7月,蔡元培因不愿与袁世凯政府合作而辞职。1913年,46岁的蔡元培赴法国从事学术研究,在留欧的三年时间里,又编撰了不少哲学美学著作。

1915年6月,他与李石曾、吴玉章等发起组织华法教育会,在法国提倡勤工俭学,以此组织帮助更多华人到欧洲求学,后来的周恩来、邓小平等均是通过这个组织帮助顺利到法国学习的。

1916年,范源濂担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他与蔡元培是肝胆相照的老朋友,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的时候,邀请范源濂担任教育部次长。

范源濂担任教育总长后,于8月26日致电还在欧洲的蔡元培,请其回国担任北大校长。

蔡元培之前的北京大学,是以「老」和「腐」而臭名远扬的。

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许德珩说:「当时的北大,不是大,而是老,是腐。」校风更是糟糕透顶。当时北京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名词叫「两院一堂」,是指国会众议院、国会参议院和北京大学,这三家提供了北京八大胡同最受欢迎的、最重要的顾客。

而且贵族子弟居多,北京大学学生一向桀骜不驯,学校教务部门管不了学生,时任教育总长的汪大燮一度产生了停办北京大学正科的念头。

蔡元培考虑到北大「声名狼藉」,对他是否出任北大校长有点犹豫不决。其后,经过与教育总长范源濂和教育部专门司司长沈步洲的多次讨论,蔡元培方才决定出任北大校长。

他认为,北大虽然风纪败坏,名声不好,但是「改良之策,亦未尝不可一试」。于是,1916年11月,蔡元培与吴玉章一起乘船由马赛回国,抵达上海。

1916年12月26日,大总统黎元洪颁发任命状,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职,发布了就职通告;1月9日,蔡元培在北大发表著名的就职演说,要求北大学生抱定「求学的宗旨」,抛弃「做官发财的思想」,「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一个新的北京大学开始出现在世人面前。

对于北京大学的革新,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兴起,蔡元培先生居功至伟:

他改革北京大学,使一个「官僚养成所」面目一新,变成当时中国新文化的中心。

蔡元培是研究伦理学的,从道德开始改变北大。1918 年1月19日,蔡元培发起组织北大进德会,在为进德会撰写的《旨趣书》中,蔡元培批评了当时教育界人士道德修养堕落的问题,他说:

鄙人归国以后,先至江、浙各省,见夫教育、实业各界,凡崭然现头角者,几无不以嫖、赌为应酬之具,心窃伤之。比抵北京,此风尤甚。

同年5月28日,蔡元培提倡的北大进德会正式成立,蔡元培在会上强调说:

德者,积极进行之事;而本会条件,皆消极之事,非即以是为德,乃谓入德者当有此戒律。

一个月之后,蔡元培将进德会的入会必要条件,明确强调为三条:「不嫖,不赌,不纳妾」。这三条都指向个人道德的生活修养问题。

蔡元培在北大组织进德会,反映了他对大学师生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在他看来,大学师生应该充当社会的道德楷模,由此塑造良好的校风。

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实行「教授治校」制度,招徕大批优秀学者。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之后,第一件工作就是聘请有真才实学的学者担任北大教授。他聘人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能否「以真正之国粹,唤起青年之精神」。 此种人选,在当时自然首推在上海主持《新青年》杂志的陈独秀。

蔡元培与陈独秀早在清朝末年就已认识。当时,陈独秀在芜湖办白话报,合作人都因为困苦和危险离开,唯独陈独秀在那里又支持了好几个月,这种毅力给蔡元培留下极佳印象。

1916年底,蔡元培到北京,访问国立医学专门学校校长汤尔和,询问北大情形。汤尔和说:「文科学长如未定,可请陈仲甫君。陈君现改名独秀,主编《新青年》杂志,确可为青年的指导者。」蔡元培翻阅了得自汤尔和处的《新青年》杂志后,决定聘请陈独秀。

陈独秀不负蔡元培厚望,到北大任教后,以《新青年》为阵地,很快让北京大学发展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中心。

此后,蔡元培先后延聘李大钊、胡适、钱玄同、梁漱溟、徐悲鸿等人到北大任教。

胡适从美国回国时,并未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但蔡元培为了让胡适进入北大,不惜帮其伪造学历。

他关爱学生,鼓励学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蔡元培校长鼓励学生依照兴趣组织各类学会,培养校内的学术研究空气。经过两年的努力,北京大学的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

1918年岁末,北京大学中国文学门二年级学生傅斯年,英国文学门二年级学生罗家伦,哲学门二年级学生顾颉刚,以及杨振声、徐彦之、康白情、俞平伯等人,在北京大学红楼图书馆,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钱玄同、李大钊等师长的直接指导与帮助下,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第一个学生社团——「新潮社」。

1919年1月,《新潮》杂志正式创刊。这些职员构成了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

就在这间办公室,新潮社才子们连夜写下数千条标语口号。

罗家伦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文言篇由许德珩起草)《北京学界全体宣言》,提出了「外争国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并在5月26日的《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沿用至今。

上文已述,蔡元培得知内幕消息后,第一时间跟他的学生们通报信息,直接促成「五四运动」的具体行动。

五四运动爆发后,政府大规模逮捕学生,蔡元培多方奔走营救。5月8日,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镇压,他提交了辞呈,并于9日离京。

在辞职声明中,蔡元培说:

我倦矣!「杀君马者道旁儿」」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我欲小休矣!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已正式辞去。其他向有关系之各学校,各集会,自五月九日起,一切脱离关系。特此声明,惟知我者谅之。

蔡元培辞职引发更大抗议浪潮。5月13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校长向政府齐上辞呈,支持蔡元培。社会各界发起挽留蔡校长的行动。

「挽蔡斗争」成为五四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风向标,最后于9月取得胜利。

蔡元培主张「学术救国」,并不赞同学生们直接参加政治,认为这不利于北京大学的发展。但当五四运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声势浩大、磅礴万钧的爱国运动时,他顺应时代潮流提出:「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个新口号的提出,充分彰显了北大校长蔡元培的与时俱进的爱国精神。

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力量高举起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行动激发了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五四运动以全民族的搏击培育了永久奋斗的伟大传统。(《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五四运动是我民族之「非常之大事」;此大事之有,则非待蔡元培先生来北大不可;此大事之成,亦非蔡元培先生参与不可。回首百年,蔡元培先生可谓以非常之人成非常之事,为我民族立非常之功了。伟哉,蔡校长!

参考文献

《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萧超然:《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马建标:《权利与媒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