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去到頤和園,是一個格外溫暖的冬日。在北國的冬天裏少有這樣的日頭,陽光明晃晃的,天很藍,風也只是微微的吹拂,失了凜冽。其實時至今日,我到有些後悔在那一日選擇了這個美妙無比的園林。它太大了,大到不適合我這樣少閒又貪心的人。即使走到一心只想坐下來休息,我還是隻領略了它一小部分的美麗。如果你也被它深深地吸引,不管不顧不遠萬裏的來瞧瞧它,一定備一雙舒服的鞋子。然後把錯綜複雜的大事小事拋掉,把心寧靜下來去的探索,那些古老的樹,那片清澈的水,那些山丘,壁畫,雕塑,怪石,還有身處其間的美好的你。

北京頤和園,碧水古樹,凡塵中的遺世之珠

頤和園


從北京站伊始,坐地鐵二號線內環到宣武門,換乘四號大興線到北宮門,再有五分鐘的步行路程就到了今天的目的地。買票進園,入眼就是高聳的樹木,橋下是蘇州街,複製了江南的水與景,在亭臺樓閣的北方古都倒也是別緻,我並未到街上享受皇家的包羅萬象,因爲這是另外的價錢,門口的票在這裏就不做數了。如果你喜歡,可以買聯票或單買蘇州街的票子,去體驗一把細水的柔情。再往裏,我選擇了左手邊山丘間的小路,原因大概是戲曲聲隱隱從那深處傳來,誘惑我去追尋聲音的來源。但這條路太長了,好在戲曲聲讓人心胸舒暢,那些白髮蒼蒼卻精神矍鑠的老者,在這遊人紛至依舊靜謐的地方,唱唱戲,練練字,享受着美好的晚年生活。我也纔是第一次真的見到拿着巨大的毛筆,蘸着清水,以地爲紙,創造轉瞬即逝的藝術的場景。

北京頤和園,碧水古樹,凡塵中的遺世之珠

敗家石


轉了半圈走過高高的兩牆之間,鋪着磚石的道路,呼吸着樹木的清香,讓我覺的,那些曾經在這片園林生活過的人,一定是極愛它的,就如我那一刻的所感所想。我也不斷地爲它惋惜,心疼它苦痛的經歷。路的盡頭一轉,來到樂壽堂,跨門而入是一塊巨石,它被稱爲"敗家石",歲月的打磨讓它失了曾經的顏色,但是我可以想象到,能讓皇帝不惜花費大量人力財物運回園子的必定不是尋常之物,但如今,我們也只能在想象中瞻仰它的美麗了。兩顆被修剪的低低的古鬆被我戲稱爲巨大的花菜。樂壽堂前鹿鶴瓶六合,這原是乾隆皇帝送母親的壽禮,經歷被毀和重修,後成爲慈禧的寢宮。

北京頤和園,碧水古樹,凡塵中的遺世之珠

樂壽堂

來到頤和園就一定要來十七孔橋看看,它橫躍在寬闊的水面,橋上的石柱上是一隻又一隻的石獅,風化讓它們的面容有些模糊了,但不難透過現在看出它曾經的風采。落雪的時候,十七孔橋就像被文人寫進了詩裏一般,我曾在一個朋友的照片裏看過那個場景,雪果然是修飾萬事的美物。不過,它在暖陽藍天下也別有風韻。橋的那邊還有一番廣闊的天地,只可惜精力有限未做觀賞。

北京頤和園,碧水古樹,凡塵中的遺世之珠

十七孔橋

有水的地方,想必一定是有船的,夏日裏應該是可以遊船,但我去時正巧是冬天,船都被收起來了,那個高大的停船的地方,讓我不禁想象曾是有過多麼華麗,美輪美奐的船隻停泊在此。其實我應該多介紹介紹那些壯觀雅緻的建築的,但私心還是讓我把言語多浪費在此,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萬壽山旁這艘船坊的美麗。它在一派中式建築裏顯得有些突兀,卻又完美的融入其中。其實頤和園是個很"前衛"的地方,在中國,電燈第一次被點亮就在這裏,那些鳴鐘,外國的香水,還有電話,讓這裏與其他的古蹟大不相同。不管是觀賞性,還是政治軍事方面,頤和園都值得被談上一談。

北京頤和園,碧水古樹,凡塵中的遺世之珠

石船坊

古人的智慧其實遠超我們的想象,就好比那條長廊,我想,若是北京那樣炎熱的夏天,長廊外必然是悶熱不堪,而這條長廊就好像一個天然的空調,涼風緩緩而來,愜意無比。更值得一提的是,長廊頂上畫着很多壁畫,每一幅都有他們自己的故事,倒是我所聞尚淺,不能一一詳談來。長廊左手邊是粼粼的湖水,右手邊的高大建築就是佛香閣,當然,想上這裏燒香禮佛,也需要另外購票。據傳說佛香閣下是明朝王妃的墓室,而此閣是用來鎮壓鬼祟的。對於它的名字,"佛香"二字則是源於對佛的讚頌。

北京頤和園,碧水古樹,凡塵中的遺世之珠

畫廊

頤和園本是修在繁華的帝都,可進入其中還是能感受到祥和的靜謐感,彷彿是在這紛擾的塵世中的一顆遺珠。除卻我一一道來的這些,這片以杭州西湖爲藍圖的皇家園林還有很多當年的故事,就在一景一物,一樓一閣之中,等着你來一探究竟。如果你時間充足,可以多花上幾天,悠閒自在的逛一逛,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歷史之中,沒準,你會就此愛上北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