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是明末大文豪,字臥子,號大樽,松江府人,崇禎十年進士,論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明亡,繼而任南明弘光朝廷兵科給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眾武裝組織聯絡,開展抗清活動,事敗後被捕,永曆元年(公元1647年)五月十三投水殉國。被稱為「明詩殿軍」,《明史》本傳稱其"生有異才,工舉子業,兼治詩賦古文,取法魏、晉,駢體尤精妙" 。

他之所以被稱為「殿軍」,原因有三:

一、文學水平高超,風格多變

他的詩,或慷慨悲壯、充滿俠氣,比如:《渡易水》

「並刀昨夜匣中鳴,燕趙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雲草碧,可憐無處送荊卿!」

或傾訴亡國之恨,比如《秋日雜感(其一)》

「行吟坐嘯獨悲秋,海霧江雲引暮愁。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識故侯。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何處著漁舟。」

他的詞,卻是纏綿悱惻,比如《訴衷情·春遊》:

「小桃枝下試羅裳,蝶粉鬥遺香。玉輪碾平芳草,半面惱紅妝。風乍暖,日初長,裊垂楊。一雙舞燕,萬點飛花,滿地斜陽。」

《畫堂春·雨中杏花》:

「輕陰池館水平橋,一番弄雨花梢。

微寒著處不勝嬌,此際魂銷。

憶昔青門堤外,粉香零亂朝朝。

玉顏寂寞淡紅飄,無那今宵。」

充滿了宋詞裏才會偶然遇見的婉約與情致,這種精緻的表達在明清詩詞裏,可能只有納蘭容若可以與之媲美。

二、兒女情長

如果可以類比的話,他的詩詞,大概相當於南宋詩人陸遊很相似,都是在異族威逼的時代,充滿了家國情懷和兒女情長。

陸遊北伐之恨,子龍南渡之傷。

陸遊有唐婉,子龍有柳如是。

而陳子龍的人生,比陸遊更有傳奇色彩。

他之所以被稱為明代文壇的殿軍人物,與此也是息息相關。

柳如是本名楊愛,因讀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所以字如是,號河東君,浙江嘉興人,幼年因家貧,從小淪落江湖,詩、書、畫絕佳,書得虞世南、諸遂良筆法,尤擅長近體、七言,後成秦淮名妓,艷名不亞於李香君。

柳如是第一次見到陳子龍,年僅15歲。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二人一見如故,經常寫詩互述衷情。

柳如是有詩《送別》:「念子久無際,兼時離思侵。不自識愁量,何期得澹心?妄語臨岐發,行波託體沉。從今互為意,結想自然深。」

陳子龍作《錄別》回應:「所思日遙遠,形影互相悲。同心多歧路,永為皓首望。」

在崇禎八年,二人在子龍朋友提供的住宅小紅樓裏,開始了甜蜜的同居生活。

後來陳子龍的祖母抽無情之劍,斬斷了陳柳的纏綿情絲,趕到陳、柳住處大鬧,以致陳子龍下不了臺,這一對鴛鴦就被驚散,不得不分手。

分手後柳如是乘船往返於江南,廣交名士。

崇禎十年(1637),柳如是聽到陳子龍中了進士的消息,大為興奮,滿心期望能重溫鴛夢,再續舊緣,從杭州興沖衝來到松江,相見時柳如是既興奮又忐忑,對陳子龍溫情畢露,但陳子龍卻悶聲不響,執柳如是之手,只是垂淚。柳如是百感交集,便黯然離去。嫁給了願意明媒正娶柳的錢謙益。

三、家國情懷

雖然字臥子,號大樽,然而在明末清初血雨腥風的時代,他已無法臥榻之側舉樽痛飲。

他與夏允彝、徐孚遠等幾位朋友成立了幾社,「幾者,絕學有再興之機」,希望能夠繼承絕學,致力家國。

子龍而立之年被授予了廣東惠州府推官一職,後因病請假回到了故鄉,鄉居期間,或許是預感到大明的命運,他召集了他的朋友徐孚遠、宋徵璧等人,要編一本書,彙編有明一代關於典章制度、國計民生的經典奏疏,花了一整年的時間編完,取名《皇明經世文編》,五百餘卷,涵蓋政治、軍事、經濟、賦役、農田、水利、民生、典制等諸多領域。

編完這部書之後,陳子龍再次出山,擔任浙江紹興府司理,居官期間,頗不負平生所學,冒雪散倉賑災,騎馬入山平亂,最值得稱道的是,1644年的正月,當時有一個叫許都的人統率萬人嘯聚浙東,攻佔了三座縣城,陳子龍單槍匹馬進山勸降,許都聽聞子龍之名,同意率部歸順,避免了一場戰禍。

然而,終於到了1644年,陳子龍在浙東一隅之地的勝利,無法阻止明朝敗亡的滔滔潮水。大清的八旗鐵騎還在山海關下虎視眈眈,李自成的大順兵卻早已渡過黃河,圍攻北京。

陳子龍聽說這個消息,立即動員他的朋友們,散家財,募艦船,試圖沿海岸線北上,到達天津衛,從海上為朝廷殺出一條血路。然而,京師的崩潰速度超過所有人的想像。

北方的官員紛紛逃亡到留都南京,在這裡,弘光帝建立了新的朝廷,南明的大幕拉開了。

從痛苦之中掙紮起來的陳子龍,也到達了南京,擔任兵科給事中。他提出了兩條建議,一是經略荊襄佈置兩淮之策,建議出兵湖北,以期經略中原,另外注意淮河一線的防禦,二是建議吸取教訓,消弭黨爭。應該說,這兩條建議是清醒的。在一片呼天搶地的悲聲和不切實際的叫囂之中,這個痛苦而清醒的聲音,卻石沉大海。而弘光小朝廷文武大僚粉墨登場,不思進取,江北四鎮飛揚跋扈,天下沸騰。

終於,他留下一封彈劾馬士英的奏疏——馬是其父陳所聞的同年進士,本應稱呼其為「年伯大人」,棄官歸裏,回到松江,奉養祖母。

不久,清軍兵臨南京,弘光皇帝倉皇逃走,旋被俘獲。清軍隨即下剃髮令,激起江南民眾的反抗,不少城市復為明守。

陳子龍寫詩表達了不屈的意志和必勝的決心。

「危樓樽酒賦蒹葭,南望瀟湘水一涯。雲麓半函青海霧,岸楓遙映赤城霞。雙飛日月驅神駿,半缺河山待女媧。學就屠龍空束手,劍鋒騰踏繞霜花。」(《九日登一覽樓》),其中的「雙飛日月」便是指南明唐魯二王,子龍對他們是有期待的,希望能夠輔佐他們收拾這「半缺河山」。

然而,兩個小朝廷旋即被攻破。

子龍的平生師友凋零殆盡,有的是兵敗被殺,有的是歸隱山林,有的是自殺殉國。

陳子龍在太湖堅持抗清,想策反清朝鎮守松江的守將,並聯絡太湖之間堅持抗清的水師,希望一起再謀起兵。

1647年5月,那是陳子龍不惑之年的春天。因為起兵之事泄露,子龍在蘇州的吳縣被清兵捕獲,史書記載,清朝官吏詢問了他兩個問題,一是「你擔任什麼官職」,他回答 「我是崇禎朝兵科給事中。」又問「為何不剃髮?」回答說:「這樣我死後才又臉去見崇禎皇帝。」說完這句話,他拒絕回答所有的問題。

在被押往南京的途中,路過松江城西的跨塘橋,他忽然掙脫清兵的捆綁,縱身跳下松江之水,等到被撈起,已然氣絕。憤怒的清兵砍下他的頭顱,帶回南京復命。

陸遊和辛棄疾,他們都是詩人,卻不同於太平盛世的詩人,陸遊「此身合是詩人未?」的追問,或許流露出並不以詩人自居的心態,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更是心雄萬夫,這兩個人,本來是要投身於恢復中原的事業之中,然而時代的悲劇,讓他們無法實現自己的抱負,詩又寫得太好,只能做詩人了。

陳子龍也是。

他是一個平民子弟,在明朝做的也是一個小官吏。你可以征服整個國家,卻征服不了他的意志。這是一個意志強大的人。

他淹沒在松江之水裡,水花是他的生命綻放的最後的一朵花、一首詩。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