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地方即使默默無聞,但是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段歷史。汝州的泰山廟就是這樣,甚至你在百度地圖裏直接搜索“泰山廟”都根本找不到有這麼一個地方。因爲當年編寫地名的人不知道是爲了故意保護這裏還是陰差陽錯,將“泰”山廟寫成了“太”山廟,使這裏帶有了保護色。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汝州的泰山廟位於現在的焦村鄉,找到它的正確方式是在網絡地圖中搜索“太山廟”或者“邢村”。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至於泰山廟的歷史非常長,長到找不到出處,只知道有確切記載的時間出現在宋朝。往後有擴建,有修繕。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汝州離登封很近,現在泰山廟的位置就在嵩山腳下,按理說這裏應該建“中嶽廟”纔對,附近的確也有很多中嶽廟,但是在古代“泰山”爲五嶽之尊,古代皇帝喜歡“泰山封禪”,作爲信仰的引領者,上行下效,就在各地出現了很多“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汝州的泰山廟也是經歷了無數次的修修補補,才以現在的模樣呈現在我們面前,但是歷史的滄桑還是保留了下來。正殿之前的兩根騰龍柱,飛龍在天,騰雲而起。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雀替之美,美在它不僅雕刻成花,飛躍成龍;還在於它作爲載體擴大了承接面積,體現了古人的智慧。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柱礎作爲龍柱的底部支撐,上有花瓣,中刻元寶,下雕細紋。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作爲頂樑柱,每根柱子之上要麼彩龍纏身,要麼鮮花怒放,無不應了古人的“雕樑畫柱”。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透雕之美,美在落刀之處都是一個故事,當擡起頭時,每個故事的情節都會展現在你的面前。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我個子太矮,拍照的角度不夠,廟裏的大叔就把自己的椅子借給我踩,這份樸實可能在神仙面前沒有功德,卻讓我感激在心。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原本以爲上面的透雕是古人所爲,後來看到中間寫的“二00五年四月中旬紙北村李廣祥書丹”,有一絲欣慰,最起碼老祖宗的手藝還在傳承。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到泰山廟其實是衝着這正殿的壁畫去的,顏色鮮明的各路大神其背後的壁畫卻是飽經風霜,歷盡滄桑。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這裏的壁畫到底是何時所繪已經很難說清,有人說是元朝,也有人認爲是明朝,不管是何時,能夠保留至今,都實屬不易。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兩邊牆壁的壁畫內容分別爲《啓蹕圖》和《迴鑾圖》,描繪的是東嶽大帝出巡和返回的場面。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牆面因爲年久失修再加上這裏曾經做過小學,壁畫有相當大一部分自然或人爲脫落,然後被粉成了白牆,造就了遺憾之下的殘缺之美。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後寢宮是建於明清時的二層閣樓,進去參觀的時候其實是想上二樓的,大叔說上面快塌了,沒什麼好看,最後就沒有上去,回來查資料的時候,發現上面的牆壁上也都是老的壁畫,成了此次之行的最大遺憾。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後寢宮門口有兩方抱鼓石,保存相對完好,均刻有花。線條粗狂,簡潔大方。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三官殿同樣是一間古老的建築,但是經過了翻修,屋頂部分幾乎都爲新的,下面部分大抵是它原來的模樣。裏面供奉着天、地、水三官。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正脊之中有二龍戲寶瓶於中。兩邊小獸一字排開。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左右兩側各有吻獸吞脊,前方的屋脊獸和垂獸並沒有按常規站位。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三官殿門口左右兩方各趴着一隻小獸,是“震天吼”、“海吼”還是其它神獸已經無法查證,但放在這裏的作用要麼是鎮宅驅邪要麼是呼水防火。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道家供奉的神大多都比較親民,老母殿供奉的是無生老母,其形象更像是一位慈祥的母親。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這張照片忘記是在哪個大殿之上拍的,信息量很大,屋脊正中兩個騎鳳仙人相對,左右有劍把鴟吻吞脊,劍把邊緣還有套獸擡頭。往前有屋脊走獸和垂獸。這個絕對是現代人後建的,因爲古人對建築的態度是非常嚴謹的,什麼東西放在什麼地方是很講究的。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牆上的黑板是這裏曾經做過學校的見證,當學校搬走的時候,它也成了一段歷史。

行走中原—汝州泰山廟

牆邊堆的那些老瓦,曾爲這方土地遮風擋雨,如今它們退了下來,獨守在角落裏,房上添的那些新瓦再也找不到它們當年的顏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