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生活在丁山,紫砂壺這行對於我來說就是個工作,一個飯碗,因為這邊大多數人都做壺的,或者從事和紫砂行業有關係的工作,老話這麼說的,靠山喫山,靠水喫水,就拿我老婆潘小麗來說,做壺就是個手藝,靠手藝喫飯,15歲出來學徒了,就丁山和她同輩的有幾個呢?不到20歲就可以做壺賺錢了,真正有手藝的人不多,吹噓的佔一大半,說這話我並不是胡說,因為我在丁山這邊待了快8年了,也從事過與紫砂行業有關的工作,我只服真正有手藝的人,不喜歡虛偽的!所以真正有手藝的以後會出來!而且很快!紫砂這行業大浪淘沙,是金子總會發光,我要把真正有手藝的人推出去!就像幾十年前那時的真正的做壺工匠,他們令我佩服!


宜興紫砂不僅是我國絕無僅有的,在全世界範圍也獨樹一幟。隨著人們對宜興紫砂器認知程度的提高,其材質的探究也也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

紫砂器材質的識別不僅可以提高人們鑒賞紫砂器的能力,對規範紫砂市場也將起積極作用;並且各個時期的用料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因此還能更好地探究紫砂器發展歷史。宜興紫砂礦料的發現和應用,是宜興陶瓷產業蓬勃發展的衍生品。

生產日用陶瓷需大量使用甲泥,於是賦存於甲泥礦層中的紫砂礦料逐漸被從中分選出來,使紫砂產業具備了獨立發展的客觀基礎。

【明】周高起著《陽羨茗壺系》

據《陽羨茗壺系》中記載: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紫砂壺的「創始者」金沙寺僧及書童龔春經常與制缸、甕者相處,從陶工那裡學得製陶技術。他們精選制缸、甕原料中的「細土」,並進一步加以澄煉作為制壺泥料。

在製作手法上先是手捏成胎,再圓範規整,然後加上壺嘴、壺柄、壺蓋和壺鈕等,製成茗壺,最後把胚件附在燒缸、甕的龍窯中焙燒而成。書中描述的製作過程,從側面反映出明代中期紫砂器的製作,正逐漸從粗陶製作中分離出來,儘管燒成還不曾獨立,但紫砂器的選料與製作已開始了從無到有,從粗到精的發展過程。

在宜興古窯調查中,發現湖滏鎮金沙寺遺址西北一千多米處,有一明代古龍窯羣,以燒制缸、甕為主,同時發現了明代中期的紫砂殘片。這也為這一記載提供了一定的事實依據。

圖中紫色部分為紫砂礦巖(黃龍山礦脈)

【紫砂的定義】紫砂岩是陸相碎屑建造粉砂質沉積巖礦藏,屬於二次沉積粘土。由於含有較多的鐵質,故定名為含鐵質粘土質粉砂岩。

提煉後的紫砂泥粘性好、可塑性強,燒結後形成獨有的雙氣孔結構。成品紫砂器是介於陶和瓷之間的半燒結精細炻器製品。所謂紫砂並不都是紫色調的,除紫泥外主要還有綠泥、紅泥、團泥等,統稱紫砂泥。紫砂器主要品種有茶具、酒具、餐具、花盆、文房擺件及陳設工藝品等。其中又以紫砂茶具更能體現材質特點而成為主流產品。紫砂器之所以人盡皆知,經久不衰,首先來源於紫砂原料先天具備的優良性能及燒成後的材質表現出的獨特效果。

紫砂器除了壺還有許多品類

【紫砂的特點】

宜興紫砂得天獨厚,概括有三個主要特點,即一個第一,兩個唯一。 1.泡茶第一紫砂的含鐵量高與其獨特的雙氣孔結構,能改善水質,成為泡茶功能最好的茶器,無可取代。宜興紫砂壺被譽為茶具之首。

紫砂壺是最佳的泡茶器具

2.材質唯一目前全世界尚未發現或證實有與宜興相同的紫砂礦泥。中國許多地方陸續傳出有發現紫砂礦,但經過專家的勘測都證實只是含鐵量較高的紫色礦土。

露天風化中的紫砂礦料

3.成型工藝的唯一在全世界陶瓷成型工藝中,宜興紫砂採用泥片鑲接拍打成型,其工藝的傳承性、豐富性、複雜度及其深厚的地緣文化內涵,與其他陶瓷產區類似的成型工藝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也形成宜興紫砂成型工藝的唯一性。

這兩個唯一性也正好保護著這個獨特的產業留在宜興本土,不易造成原料流失和產業外移。這也是宜興紫砂能夠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緣故。

全手工成型步驟——拍身筒

下一篇將帶來《紫砂入門篇二 紫砂的性能與材質特點》歡迎大家關注。


看更多美學知識和東方傳統手藝,歡迎關注【東家·守藝人】。本文內容由東家匠人周江整理分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