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命翰嶺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組織編著了《永樂大典》

公元1403年,即永樂元年,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用「靖難」的名義,搶了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年號「永樂」。為了鞏固政權、施行文治,於是,朱棣就命解縉、姚廣孝為負責人,監督編修一部大型類書,系統地收集整理天下的的書籍。

解縉等人領命,組織了一百四十多博學之人,按照《洪武正韻》的韻目,把收集到的各種書籍資料整理抄錄在一起,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永樂大典》的「前身」,《文獻大成》問世。

但是,明成祖朱棣看了書之後,認為「尚多未備」。於是,解縉等人又去忙著編書了。這次,解縉領命後,重新組織編纂力量,據史料記載,有兩千一百八十人參加編纂.

公元1407年,即永樂五年,《永樂大典》全書基本定稿,朱棣看完後表示很滿意,御筆為《永樂大典》寫了《序言》,並正式定名為《永樂大典》,並專門找了人抄書,1408年冬,全書抄寫完成。

《永樂大典》成書後,一直收藏在南京文淵閣,後來朱棣遷都北京,《永樂大典》便收藏在北京皇宮內的文樓。而其原稿仍舊貯藏在南京文淵閣,大約明代中期,消失在一場火災中。

到了1557年,宮中起火,火勢危及文樓,當時的皇帝嘉靖帝一夜連頒三道諭旨搶救《永樂大典》。1562年,嘉靖皇帝命張居正等人繕寫了《永樂大典》副本,副本完成後,正本就又放到了文淵閣,後來,正本就下落不明,不知去向了。專家們一般認為正本毀於明清之戰中。

再後來到乾隆年間,當時乾隆帝為了編撰《四庫全書》時,用《永樂大典》收集整理古籍時,發現丟失了一千多卷。1975年,光緒皇帝時期,清理《永樂大典》時,只剩五千多卷,1894年,僅存800多卷。八國聯軍入侵,災難降臨,各種古籍典籍,古董文物遭到肆意的破壞和搶掠,《永樂大典》也是其中之一,幾乎喪失殆盡,僅存的幾百冊也分散在世界各地。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要編一部包羅萬象,無所不及的著作,交給了大才子解縉主持編撰。為了儘快完成編寫,朱棣給解縉配備了龐大的文化精英編寫隊伍。

解縉在朱元璋時就被稱為大才子肯定是有真才實學的,謝縉也的確沒有讓永樂失望,夜以繼日的用了三年多的時間完成了編寫。

據文獻記載此書「共計一萬一千零九十一冊 ,二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億七千萬字,全是由人一個字一個字抄寫完成。它的內容包括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化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

最終朱棣給這部書起名叫《永樂大典》。

而謝縉文學方面的確是大才,然而政治情商太低了,因參與了不該參與的事最終被紀綱設計凍死在了雪地里。

不管最後怎樣,永樂大帝和謝縉的貢獻是偉大的,《永樂大典》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您都知道是編《永樂大典》,當然是永樂皇帝咯??

也就是明成祖 朱元璋的四兒子 朱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