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涉及亚太地区的科幻灾难片中,有一位活跃且身世神秘的大boss。大家猜猜我说的是谁?

不好意思,放错图片了。

我说的是哥斯拉。这个大IP在美国2014年的电影里,从日本海域出发,途经夏威夷岛后在美国旧金山登陆。

按照与哥斯拉的同一条路线来到美国的,还有十九世纪中期的亚洲人。我在《美国大西土其实是亚洲的镜像投射?》文中曾提到,欧裔美国人一直抱有对东方的迷恋,而以中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亚洲是他们意欲跨过太平洋进行拓展的目的地。

加利福尼亚州就像是启程前热身的港口,维系著整个西部地区在美国的亚洲的形象,代表了这一个远大且艰难的梦想。

日本画家绘制的黑船事件,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美国几乎在西部扩张的同时期就开始了对太平洋的探索。1853年,由佩里海军上将指挥的美国战舰进入江户(现在的东京),在「友谊」和「商业」的幌子下以武力胁迫德川幕府开放港口。

亚裔美国艺术史学家章家敦(Gordon Chang)最近说道,「旧金山在其接受亚洲文化认同的程度上可能是独一无二的。」 1915年,借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风头,旧金山建立了美国第一座唐人街。这里很快成为了该市最知名的社区,并作为除金门大桥之外最流行的景点频频出现在明信片上。从此,唐人街也成为了西海岸亚裔美国人生活中最持久的刻板印象。

三十年代的旧金山中国城在明信片上的模样。

如果说旧金山为整个西部贴上了华裔的标签,那么加州的另一个中心——洛杉矶则在二十世纪的流行文化中进一步巩固了这种联系。

根据「好莱坞之父」 H. J.惠特利(H.J.Whitley)最近被曾孙女公开的日记里记载,他在1886年度蜜月时站在山顶俯瞰到一中国男子拖著满车木头从山谷走来。

他问这名男子在做什么,对方用口音极强的英语回答说:「I-holly-wood (hauling wood)」(我在拖运木头)。 惠特利颇为这极具神旨气氛的画面感动,并将他在那开发的新城命名为Hollywood。

也许正因好莱坞生来就带著神秘的东方气息,亚洲文化一直被视为洛杉矶现代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927年,剧场之王西得·高曼(Sid Grauman)在好莱坞大道上修建了中国剧院,在上面应用了很多诸如龙和麒麟这类的中国符号。

高曼中国剧院在2013年被TCL集团买下,现已更名为TCL中国剧院。图片来源:Los Angeles Times。这种伪中国建筑既是对正宗中国建筑的致敬,也是对好莱坞大道的街景的一种异想天开的补充。

通过在建筑环境中镶嵌亚洲元素来移植东方风情的这一趋势在1939年旧金山湾的金银岛金门国际博览会上达到了高潮。这些伪东方场所不仅成为了热门景点,而且更为美国电影的拍摄提供了绝佳场所。

建于1894年的旧金山金门公园的日本茶园是美国第一个日本花园。图片来源:San Francisco Tourism Media。
加州圣马利诺的亨廷顿日本花园。图片来源:Time Out。园内建有传统日式屋、禅堂、月亮桥、枯山水花园等,完美模拟了日式园林。2005年的电影《艺伎回忆录》部分取景来自该园。

美国人对东方的执迷存在著众多历史的、哲学的,和宗教等的因素,但到了现代,经济动机成了最重要的因素。随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展,美国对亚洲战场的介入为这种向东方西扩提供了真正的可能性。

1945年壳牌石油公司的Pony Express广告。快马驰至中国的画面隐喻了对东方的「西方化」。
1946年大北方铁路公司在《新闻周刊》杂志上刊登的广告,宣传其将「打开现代中国的大门」。
1946年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广告。其声称,从美国到亚洲的航线」西北通道「是一条」机会捷径「。以上图片皆来源于《Go East, Young Man》。

可是要如何跨越诺大的一汪太平洋呢?于是在1959年,美国设立了两个很重要的州——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由于曾经归属于俄罗斯,阿拉斯加一直拥有著东方主义的神秘感,而自十九世纪以来,夏威夷被公认为是东西方航线的十字路口。这一陆一海两地的建州实际上完成了美国向西抵东的地缘政治的扩张。

美国通过东方化自己的西部边境来让国民们熟悉、接纳东方的文化,现在,美国可以利用已成功东方化的西部来向世界传播典型的美国文化。这也是流行文化在当代东方主义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更容易地将真正的东方给美国西部化。

美国建筑师迈克尔·索金(Michael Sorkin)在首次访华时将中国描述为「美国建筑的湿梦」,他说,「[中国]在我身上唤起了一种殖民幻想,这种幻想肯定袭自[欧裔]几个世纪的贪得无厌。」

他认为这个正在建造「足以让洛杉矶或凤凰城蒙羞的美式超大城市的国家」是一项「大事业」。洛杉矶和凤凰城都是美国西部的典型的东方化城市,而索金的评论反映了绝大部分美国跨境公司试图引诱东方使之变得更像美国的心理活动。

迈克尔·索金工作室设计的西安办公大楼和深圳人行天桥。图片来自该工作室。这位美国建筑师近年活跃于中国各地,最近还受邀参与了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的投标。

从某种意义上说,被植入了亚洲元素的西部片更是美国流行文化向东方传播的一把利器。尽管其中一些故事本身取材自亚洲,但它们向全世界观众展示的是美国精神。

《夺宝奇兵之魔宫传奇》剧照。美国考古学家在电影文化中往往是一个牛仔式的冒险家,通常会单枪匹马路见不平,并在这个过程中俘获一个美丽女人的芳心。

美国曾先后根据黑泽明电影翻拍了两部西部片《豪勇七蛟龙》和《荒野大镖客》并大获票房。此后,美国与台湾导演李安合作的《卧虎藏龙》也在中国赢得了一片好评。《卧虎藏龙》名义上是一个武侠故事,但是、使用了许多美国西部片里典型的摄影和编剧等电影技术,使其成为一场西式的东方幻想。

黑泽明电影《七武士》,图片来源:Los Angeles Times。

李安电影《卧虎藏龙》,图片来源:The Dissolve。

尽管表面上看来美国总在挪用东方故事,但美国东方主义并不是一条单行道。成为导演前的黑泽明自小沉溺于美国西部片,而李安也曾在纽约大学攻读电影专业,所以这种美国的东方化和亚洲的西方化更像是一场两厢情愿的融合。有趣的是,李安在《卧虎藏龙》完成没多久后执导了一部新颖的西部片《断背山》。

李安电影《断背山》,图片来源:Film Society of Lincoln Center。

在通过流行文化西化东方的同时,美国也开始对美西地区的东方身份自我欣赏。由基努·里维斯主演的电影《小活佛》讲述了一个不丹佛僧前往西雅图寻找新活佛的跨文化的故事。

电影中,不丹的图像穿插在西雅图的场景中,从而使这个美国地区与东方有了灵性的联系。而里维斯具有模糊民族特色的长相也无形地合理化了两地的联系。

故事最后,当作为主角的小男孩从尼泊尔带回僧人的骨灰并把它放在了西雅图的港口。这个象征性的行为使东方和美国在最自然的地方——太平洋西北地区(重新)连结了起来。

电影《小活佛》里的基努·里维斯,图片来源:IMDb。

谈回文章开头提到的大IP哥斯拉。这个最原始的、体积最大的日本本土怪兽登陆了美国西海岸,大概也是在隐喻太平洋两岸在战争灾害和环境问题上唇寒齿亡的关系吧。


参考文献:

Francaviglia, Richard V. Go East, Young Man: Imagining the American West as the Orient. University Press of Colorado, 2011.

"Holy Moly How Did Hollywood Get Its name」,thefatherofhollywood.com, 2018.

《哥斯拉的隐喻:为什么总要攻击日本?》, sohu.com/a/132895802_61, 2017.


取为策选

Curaxuan

审美性/批判性/当代性的艺术思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