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

目送歲月,目送歷史!

漢朝官員的朝服講究文玄武緋,文官和武將除了衣服顏色不同,頭戴的官帽也不相同。文官著黑服、冠上無羽毛;武將著紅服、冠上有羽毛。

漢朝武將頭上的羽毛來歷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當時趙武靈王為了提高軍隊戰鬥力,推行「胡服騎射」,使用褐馬雞的尾羽來裝飾武將的帽盔。到漢武帝時,武將於武弁上插雙鶡尾,稱為「鶡冠」。

武將冠上羽毛之所以選用褐馬雞的尾羽,是因為其性情暴烈,健勇善鬥,有至死不避艱險的性格。褐馬雞是馬雞中最為名貴的種類,古稱「鶡」。《禽經》中記述:「鶡」,毅鳥也。毅不知死。明末張自烈撰的字書《正字通》曰:「鶡」,鳥名,色黃黑而褐,首有毛角,有冠,性愛儕黨,有被侵者,往赴鬥,雖死不置。

所以,從趙武靈王起,歷代帝王都用「鶡冠」來激勵將士,直往赴鬥,雖死不置。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清朝時所謂的頂戴花翎就是由」鶡冠」演化而來的,分為「頂戴」和「花翎」兩部分,其中「花翎」這部分又可分為藍翎和花翎,藍翎為「鶡」羽,品級較低者戴之;花翎則外部為「鶡」羽,內部為孔雀羽,高級官員配戴,並且以翎眼多少來區別官員的高低,清朝最高等級為三眼花翎。


謝邀!在回來這個問題之前,我看了樓下兩個回答,完全是扯淡。關於這個問題,我是這麼看的。

漢朝武官的帽子上為什麼要插一根羽毛?這就要從漢武帝說起。

漢武帝繼位初期,朝政大權一直都是竇太后,應該是太皇太后了,一個瞎老太太把持著。漢武帝劉徹雖然有很多想法,但是一直得不到實行。

在繼位初期,劉徹試圖在朝廷實行改革,並選拔了一部分人才,但由於改革的涉及面太廣,被竇太皇太后一巴掌給拍了下來。這讓當時意氣風發的劉徹,有了深深的挫敗感。

劉徹深知竇老太太的能量,她反對的,自己就幹不了。而這一切的根源,就是因為自己手裡沒有軍權。

於是,劉徹乾脆對朝政放手,去上林苑狩獵,同時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為了提升這支特種部隊的地位,劉徹給他們的帽子上都插了一根羽毛,對外號稱御林軍,為皇帝的專屬衛隊。

羽林軍起初的挑選方式非常嚴格,只要烈士遺孤或者有重大軍工表現的士兵。漢武帝掌權之後,為了顯示自己在軍中的絕對權力,讓所有武官都效仿羽林軍,也就是表示效忠皇帝。

在漢武帝之後,這支部隊的建制雖然得到了保存,但是戰鬥力和地位已經大不如前了。


漢朝時的武官的帽子上確實插了兩根毛,但不是老版《三國演義》裏看到的白色羽毛,而是叫鶡尾。之所以《三國演義》裏用白色的鴿毛,是因為劇組條件有限找不到鶡毛(現在鶡雞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所以才用鴿毛代替,不過也把漢朝的裝飾還原的相當到位了。

這樣的冠飾最早的起源是戰國時期,趙武靈王向胡人學習改革軍事裝備和作戰方法,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那時候就有類似的裝飾。

到了漢朝時經過一些演變,成了武官常佩戴的一種規制,不過打仗不會戴這種帽子,因為沒有鐵盔防禦高,所以這種武冠只是作為一種象徵性的裝飾。

之所以不插雞毛、鴨毛、鵝毛,而偏偏是鶡尾,那是因為雄性的鶡雞的脾性。三國魏詩人曹植在《賦》序中寫道:「之為禽,猛氣,其鬥終無勝負,期於必死。清朝文字訓詁學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也有:「鶡」者,勇雉也,其鬥時,一死乃止。這是因為雄性的鶡雞在每年的繁殖期間,都要為爭奪雌鳥而發生激烈的爭鬥,有時會鬥到不死不休。鶡雞長什麼樣請看下圖

所以從戰國時趙武靈王起,歷代帝王都用鶡雞的尾羽裝飾武將的帽盔,稱為「冠」,用以激勵將士,直往赴鬥,雖死不置。這種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清朝時改為藍翎和花翎,藍翎純為「鶡」羽,品級較低者戴之;花翎則外部為「鶡」羽,內部為孔雀羽,高級官員配戴,並且以翎眼多少來區別官員的高低。

這就是為什麼漢朝時的武官都帶這種帽子了,這個帽子我還是蠻喜歡看的呢,哈哈。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愛好者(原創不易,請點右上角關注)


謝謝悟空邀請。

漢朝時期武官的帽子,插著羽毛的叫鶡冠。鶡冠就是插著鶡鳥尾巴上的羽毛的帽子。只有級別很高的武官纔有資格戴上這種鶡冠。《續漢書·輿服志》記載,武官在外及近衛武官戴鶡冠,在冠口加雙鶡尾豎右右。最近挺火的一部電視劇《軍師聯盟》中,武官的造型就非常完整還原了這一歷史。

古代武將的帽子為什麼要插鶡鳥的尾羽呢?這要從有著「黃帝之後第一偉人」盛讚的趙武靈王說起。趙武靈王趙雍,即位時,趙國正處在國勢衰落時期,軍隊更是不諶一擊。素有胸懷大志的趙武靈王,決定從軍隊中開始改革,推行「胡服騎射」,開中國軍事變革之先河。他要求趙國軍隊的士兵,統一著短裝,系皮帶,穿皮靴,用帶釣,戴爪牙帽子,習練騎射。武將的帽盔用鶡鳥的尾羽裝飾,以示英武。鶡鳥是一種猛禽,若遇到侵擾,便直往奮鬥,雖鬥死也永不迴避。因此,趙國的軍隊逐漸變得強大,趙國的國力也逐漸強盛。所以,歷代帝王都喜歡用鶡鳥的尾羽來裝飾武官的帽盔,稱為「鶡冠」。東漢時期的虎賁中郎將,也是用「鶡羽」做冠飾的。曹操曾對他手下的將官說:「鶡雞猛也,其鬥於必死,令人以和褐雞為冠,像此也。」可見,曹操的想法和趙武靈王一樣,用鶡鳥這一猛禽,以激勵將士們勇往直前的鬥志。順便科普一下,鶡鳥,中文學名褐馬雞,是中國特產珍稀鳥類,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性情暴躁,健勇善鬥,有置死不避艱險的品格。

謝謝閱讀。歡迎關注,評論。


中國古代講究禮儀規章,官場上更是如此,不同等階的官員將領有不同的官服和官帽,漢朝也不例外。

漢朝官員的朝服和官帽並不相同,而是遵從文玄武緋的規律,文官和武將的官服顏色不同,文官穿黑色官服,武將則穿紅色官服,而且武將的帽子上要插羽毛。

漢朝武將戴的這種官帽名叫「鶡(hé)冠」,就是原先的牟冠加上鶡雞的羽毛。在《續漢書·輿服志》中有記載在外武官和近衛武官都佩戴鶡冠,在冠上加雙鶡尾豎左右,寓意是「鶡者勇雉也,其鬥對一,死乃止。」

鶡是一種黑色的小型猛禽,可謂鳥類中的戰鬥機,出於對武將的激勵,在戰火紛飛的戰國時代,這種鳥類的羽毛開始裝飾在武將官帽上。如在洛陽金村出土的戰國金銀銅鏡上已有騎馬執劍身披甲衣的戰士形象,頭上戴弁,而弁上插雙鶡尾;西漢磚刻騎射人物也有在武弁上插雙鶡尾的。

這種官帽在漢武帝時期經過改良正式成為武將的官帽,在《後漢書·輿服志下》有記載:「武冠,俗謂之大冠,環纓無蕤,以青係為緄,加雙鶡尾,豎左右,為鶡冠雲。五官、左右虎賁、羽林、五中郎將、羽林左右監皆冠鶡冠,紗縠單衣。」說明瞭鶡冠的用途。


武官的帽子帶著羽毛稱為鶡冠,是武官常戴的發冠,是漢代軍人的標配服飾。戰國時引進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由戶帽改變而來。秦兵馬俑中騎士也基本佩戴。

這種裝飾武將盔帽用的是褐馬雞的尾羽,因為褐馬雞勇猛好鬥。中國早在漢代就有將其尾羽裝飾武將的盔帽以示英武的記載。他們用這種動物身上的毛裝飾來表示自己的英勇善戰,行勇好鬥。這種帽子為秦漢及秦以前各代武官所戴。東漢的虎賁中郎將要以「褐馬雞尾羽」做冠飾,以示自己的英勇。

雄褐馬雞驍勇好鬥,是一種攻擊性很強的動物,我國古代武將的帽子愛插褐馬雞的尾羽,是因為雄性的褐馬雞英勇善鬥,為了爭雌褐馬雞而「勇於鬥一死乃止」,有「為女生,為女亡」的可歌可泣精神。


求關注,點贊。每天精彩歷史小故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