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书上看到同名同姓的古人,这种事很常见的。同时代都有这样的情况,何况跨时代数百上千年,取个名字和古人相同,也是很正常的事。

例如在百度百科的「李密」词条义项里,古人占了三位。

本题中提及的两位,就是图中左边红框中的两位了。

说点趣事

在汉末时,同时代,就有同名同姓的情况,例如,汉末有个将军名叫王朗,提拔过于禁,后世读史不仔细的人,一度误以为此王朗就是王司徒大人(王朗)。

也许正是这个误会,罗贯中给王司徒大人增加了武戏,在会稽迎战孙策,并与太史慈过招。

《三国演义》15回: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

同样的,在汉末两个刘岱。一个是青州东莱人,担任兖州刺史,参加反董联军;还有一位是曹操老家沛国人,跟随曹操征战,担任曹操的司空长史。

罗贯中也疏忽了,把这两位写成同一人,还增加了解释原因。

《三国演义》22回:原来刘岱旧为兖州刺史,及操取兖州,岱降于操,操用为偏将,故今差他与王忠一同领兵。

今人取名与古人重名的情况也有,笔者在网路上看过一个段子,说是某单位组织大家旅游,途经一座关帝庙,很多人都进去了,只有一位男子表示在外面等大家。导游不解,问其缘故,此时大家哄笑起来,原来此男人名叫:吕蒙。


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其实你自己就有答案了。

都不是以一个时期的,怎么会是一个人。

不要说不同时期的,哪怕是在同一时期,同名同姓也不足为奇吧?

以下对活跃在西晋初年以及隋唐时期的李密进行简要介绍吧!

西晋李密

李密(公元224年—公元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境内)人。

《晋书》记载,「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

在科举制还没有出现的「寒门无士子」年代,厉害的人物想要有一番作为,只有一条路,那便是成名。士人风气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有点畸形了,大家不认真地做学问,反而通过各种手段博取名声。

李密本为蜀臣,这在其履历之上,自然也算是光辉一笔。所以哀伤故国,不去应征,也会被征召。

当然,李密也是有气节的,那不是你想我来我就来了,再三推辞,不过毕竟晋朝官方没人,这么清高难免被人下绊子。

于是,《陈情表》应运而生,大义就是说哥们儿不是不识好歹,只是要奉养长辈,态度放得相当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隋唐李密

隋唐时期的李密就要比他的「前辈」霸道了很多,李密(公元582年-公元619年),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李密出身高贵,四世三公不是虚言,因出身不差,甚至做过杨广的侍卫——当然,这没有长久。

杨广倒行逆施,很快搞得天下百姓忍无可忍,李密自然也想乘机做点什么。时杨广征高丽,杨玄感借机搞事,请李密做谋士,他很快出上、中、下三策,杨玄感未采纳,不过月余便兵败。

隋朝毕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过杨广还是一如既往地搞乱天下,很快便不可收拾。天下大乱时,李密到了瓦岗,很快凭借其超人一等的手段夺取了瓦岗的控制权。他开仓放粮,引饥民百万来投,可惜鸠占鹊巢,杀瓦岗旧主翟让引发人心不稳,为隋军所败。为王世充所败后,李密投于李唐,复叛唐自立,终被唐将盛彦师所杀。


不是。

三国人的那个李密是四川眉山人,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后,晋武帝召其为太子洗马。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

隋唐那个李密,字玄邃, 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李密出身贵族,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国之一、司徒李弼,赐姓徒何氏,北周时为太师、魏国公。被王世充击败后,率领残部投降李唐。但没过多久又叛唐自立,最后被唐将盛彦师斩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