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揚子晚報》報道,今年三月初,南京建鄴區環衛部門給環衛工人配發的智能手環。這款手環除了定位功能,還會給環衛工人“加油”——戴手環者一旦在原地不動超過20分鐘,手環就會自動發出語音:“短暫的休息之後,繼續努力工作吧”。另據報道,有的地方,環衛手環該項功能規定時間是15分鐘,提示語是“你該努力了!你該努力了!”

  此舉引起了爭議,部分環衛工人也表示感覺不好,“就像有人盯着你似的”。《楊子晚報》官方微博就此發起了討論,吸引了近9萬的閱讀量。大多數網友表示“心理上不能接受”。最近,該手環的“加油“功能被取消。另據報道,有的地方,環衛手環該項功能規定時間是15分鐘,提示語是“你該努力了!你該努力了!”

  爲什麼“環衛智能手環”會激起反彈?從人們的反應來看,最大的問題是,強化了管理的“智能化”,減弱了“人性化”。人與人的直接交流,是面對面的雙向互動,但是,管理者通過智能設備監控環衛工人工作動態,管理由人與人的直接交流,變成了機器與人的關係:機器監視人的動態,機器對人發出指令……雖然手環有對話功能,但是處在這樣的“人機關係”中,環衛工人與管理者之間平等交流的關係實際上已不存在。一線工人很難感受到尊重。在管理人員眼裏,環衛工人已經變成屏幕上的一個個閃爍不定的光點。機器化的管理,在某種意義上,把被管理者也當作機器來對待。

  長途客車早就配備了運行監控系統。長途客車運行距離長,路況、天氣等因素的變化都會影響客車運行安全,配備監控系統是客觀需要,就不會引起人們的反感。環衛工人與管理者同在一個城市的一個區裏,管理者到環衛工人的工作場所檢查工作完成情況並不困難。

  馬路、廣場是開放性區域,是各種人員、各種車輛活動的場所,各種預想不到的情況都可能發生,都會對環衛工人造成困擾。環衛手環不可能針對這些不確定的事態事先準備應對預案,需要人與人之間即時的、直接的交流。有了環衛手環,管理人員去工作現場少了,環衛工人反映問題的渠道變窄甚至中斷,對環衛工作也是不利的。

  手環的定位功能會顯示佩戴者是否離開了工作區域。如果某個佩戴者要上廁所,恰好他負責的區域內沒有公廁,他就有心理負擔了:上個廁所就產生一次違規記錄,上還是不上?手環對環衛工人的身心可能造成的困擾,管理者在決定讓環衛工人戴手環時想到了沒有?網友批評戴手環這個管理方法缺乏人性,太冷冰冰,是有道理的。

  手環是高科技產品,高科技產品越來越多地走進社會生活,是一件好事,但這個“好事”是有條件的,即使用它的人不應該像機器那樣高冷,應該有人文意識,會設身處地替佩戴想一想,考慮到他們的合理需求會不會受到忽視、抑制。在決定使用前以及使用過程中聽取佩戴者的反應,再確定功能的選擇和設置,既有利於管理,又避免人性化的缺失。

  錢江晚報評論員 戎國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