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馬伯庸曾說過:“紹興城不大,名人卻厚得可怕。”

  會稽山脈西麓,一個民風淳樸、與世無爭的小山村,名人輩出:如李宗仁的老師斯烈,在上海四一二政變中營救過周恩來的斯勵,古植物學家斯行鍵,教育家斯霞,焊接專家斯重遙,歷史學家斯維至,棉紡專家斯光霄......

  據不完全統計,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裏,這裏走出了一百多位教授、學者,名滿天下。

  這個村子的名字叫做:斯宅。

  斯宅村實景圖

  1

  由“史”到“斯”,傳奇開始

  斯宅,顧名思義,即以斯姓宅第建築而命名的地方。

  當我們翻閱《百家姓》,會發現上面並沒有“斯”姓。但在諸暨現有的400 餘個姓氏中,按人口多寡排列,“斯”姓列於第25 位。

  爲什麼會這樣?

  據史料記載,“斯”本作“史”,其始祖爲東漢時期的廷尉“史偉”。

  三國赤烏元年(238)三月,他見獄中關押的犯人很多都有冤情,出於正義,未曾請旨,便赦免一批犯人。

  緊接着,就有官員參本彈劾,孫權大怒,判他死刑。他的兩個兒子——16歲的史從和13歲的史敦,聯名泣血上書,爭着願捐軀以代父身。

  然並卵,事情並沒有轉機。

  斯宅村華國公別墅

  這時,恰逢十分器重史偉的孫權之母吳國太,舉辦七十歲壽宴,在滿朝文武官員中唯獨未見史偉,便問侍從,才知道史偉犯了死罪的事。

  於是差人複覈,發現事出有因,便命孫權下旨赦免其死罪,官復原職。孫權也爲史家兩兄弟的孝義所感動,贊其“斯孝子也。”

  吳國刑法規定,朝廷官員,犯死罪獲赦免,須改姓。因此,“史”便改成“斯”,變成了御賜。

  後來,史偉辭官,攜子孫遷至浙江吳寧(今東陽),爲斯氏開宗始祖。

  至其第二十五世孫斯德遂(864-?),從東陽遷諸暨上林,這是諸暨上林三斯的開宗始祖。

  關於斯德遂遷居上虞,這背後還有一個傳奇的愛情故事。

  斯宅村千柱屋

  據傳,公元 884年,年僅二十歲的斯德遂遊學到諸暨上林宋家塢(今斯宅村譚家背後),當時口渴體乏,看到幾棵大樟樹的濃蔭覆蓋下,有三間茅屋,整個宋家塢只此一家。

  這戶人家姓宋,家中只有父女二人,相依爲命,其女年方十六,年輕貌美,聰明伶俐,可惜從出生以來,從未開口說話,其父以爲她是個啞巴。

  斯德遂上門討茶,解渴投宿。啞女見門外有客,突然開口,叫父開門待客。她的父親都驚呆了,打開門看到斯德遂,相貌堂堂,文雅有禮,便禮遇有加。再加上啞女有相見恨晚之意,宋父便力求斯德遂做上門女婿。

  斯德遂也認爲這是天作之合,便欣然同意。

  太離奇?別不信,這事在《暨陽上林斯氏宗譜》裏有詳細記載。

  因此,自唐末至今,斯氏“在暨陽者,煙火萬家,稱爲巨族”。至今已有40 餘代,歷1100多年,經久不衰。

  斯宅村古建築

  2

  富而能教,家族傳承

  斯宅,之所以能穿越世事滄桑,依然不改本色,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斯氏族人千年來對文化教育、宗族倫理的傳承。

  這就不得不提斯宅村的筆峯書院。

  筆峯書院,建於1798年前後,由斯氏三十二世孫、巨賈富商斯元儒出資建造。

  斯宅村筆峯書院

  清《光緒諸暨縣誌——坊宅志》載:“筆峯書屋,在鬆嘯灣之麓。襟山帶水,曲折幽邃,門前曲池,紅蓮盈畝,夾路皆植紅白杜鵑,月季玫瑰,桃杏梅柳,燦爛如錦,山上雜種松竹。有三層樓,朝揖五老峯。又有小池,水從石龍吻中噴出。林泉之勝,甲於一邑。”

  從記載中可以看出,斯元儒對於書院寄予的希望:

  擇址鬆嘯灣,這可是斯姓家族延綿希望和榮耀的聖地,山上二三百年的古樹名木林立。

  其次,書院周圍樹木花草的種植也十分有講究。

  前庭有兩棵龍爪槐,曲虯橫臥間,一形若青獅,一形若白象,寓意斯氏子孫不但要有獅一樣的雄心,還要有象一般的體魄。

  後院則栽種紅豆,是要學子明白:以後不管地位多高,始終保留家國情懷。

  如果說龍抓槐、紅豆的選植,都理所當然,那麼庭前的那棵榔榆,就有點格格不入了。

  雖然在古代榆樹因材質堅韌,會被種植於王謝堂前、百姓後院。

  但是,民間俗語有云“榆木疙瘩不開竅”,榆樹象徵着:愚笨。這對讀書人來說可是大忌,還要栽於書院門前,這就更說不過去了。

  其實,這藏着書院主人斯元儒的重教苦心。

  他把代表“不開竅”的榔榆種在書院正前方,是想告訴教書先生,有教無類,如果子孫中有人愚鈍,也請因材施教,好好引導,令他開竅。

  如今,這棵榔榆已有360釐米的胸圍,21米的樹高和平均23米的冠幅,還被評選爲“浙江最美古樹”。

  筆峯書院榔榆

  最爲值得一提的是,古時書院內沒有樓梯,早上大人用木梯子送孩子上樓讀書,中午將茶飯送入小樓,晚上又用梯子將小孩接下樓,其間小孩不能下樓,其重視教育可見一斑。

  因此,筆鋒書院與華國公別墅、斯民小學一起,成爲諸暨人耕讀傳家的文化符號,一直爲後人景仰。

  3

  斯宅洋樓,傾城之戀

  斯宅,作爲一個有故事的古村落,怎麼能少得了有故事的女同學:張愛玲。

  1945年底,張愛玲千里追尋那個讓她低到塵埃裏的男人——被判定爲“漢奸”的胡蘭成,從上海經由杭州來到諸暨。

  豈料胡蘭成到了斯宅,又和斯豪士的姨太太範秀美私奔去了溫州。

  張愛玲撲了個空,然而“大雪堵住了路不能走”。

  當性情微涼、疏離有度的張愛玲,遇到了熱情好客、禮遇有加的斯家人,她就暫時卸下疲憊和防備,留下來,在斯宅的小洋房裏過了農曆年。

  張愛玲曾居住的斯宅小洋樓

  白天,她和村子裏的人去街上看戲、喫西施團圓餅等小喫,晚上,在斯宅小洋樓裏,她一邊思念着胡蘭成,一邊寫下了《異鄉記》。

  終於盼到雪停了,路通了,正月十三張愛玲隨斯君夫婦一道,前往永嘉找胡蘭成。歷經萬難後,在溫州城找到胡蘭成,她幽幽地說:

  “我從諸暨、麗水來,路上想着這是你走過的,及在船上望得見溫州城了,想你就住在那裏,這溫州城就含有寶珠在放光。”

  滿腔的癡情,溢於言表,可是此時的胡蘭成,心裏哪還有她的位置,她讀懂了他眼神裏的疏離和躲閃。

  於是,張愛玲很快又回到了上海,這次不愉快的重逢,爲後來胡、張分道揚鑣,埋下了種子。

  1947年6月,張愛玲寫訣別信給胡蘭成,還附上了自己的30萬稿費。自此以後,兩人的傾城之戀,辛酸地謝幕了。

  斯宅小洋樓內部一角

  如今,每年來斯宅參觀的張迷很多。他們把這棟小洋樓,連同這裏的花花草草,一磚一木,都當做神聖之物了。

  本來一間普通的山鄉古建築,因爲張愛玲,從此成了一個傳奇的情殤之處。

  4

  千年歷史,在這裏恍如白駒過隙。

  斯宅依舊青山不改,綠水長流,按照它的節奏,慢慢走。

  因此,當我們在都市的觥籌交錯中沉溺太久,不妨抽出時間,在斯宅村的大街小巷裏走一走,感受一下千年未變的淳樸愜意和煙火氣。

  在千柱屋,下新屋,華國公別墅等耳熟能詳的古建築羣,駐足停留。斑駁的白牆,沾滿了歲月的痕跡,“於斯爲盛”的宏願卻代代相傳。

  斯宅下新屋古建築

  另外,這裏還有230多年樹齡的山玉蘭,芬芳滿宅,那棵500多年樹齡的紫薇,一撓癢癢,就會樹枝顫抖......

  道不盡的奇花奇草,數不清的名人士紳,傳奇的斯宅村,值得你到此一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