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人生和她的作品《小團圓》中人物相似。

《小團圓》是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張愛玲從1970年代開始創作,期間反覆修改,至去世前一直未能完成,臨終前只有手稿遺世,2009年纔出版。在張生前這部小說從沒有出版,關於是否出版也受到很多爭議,最後還是根據手稿整理出版,也是很多研究張愛玲生平的重要來源之一。

書裏的人物和現實中的人物幾乎都能一一對照找到原型,人物性格設置、出身、經歷等等都完全吻合。比如九莉的原型就是張愛玲自己,邵之雍的原型就是胡蘭成,蕊秋的原型就是張愛玲的母親,還有張愛玲的父親、姑姑、繼母、弟弟等等都有原型,也和實際人物經歷、性格相重合。

張愛玲在書裏講到的小時候一大早被家裡傭人叫起盛裝打扮,歡迎歸國的母親,可母親見了之後卻淡淡的,還挑剔衣服不好看。

講到小時候過馬路時忐忑地拉著母親的手,過了馬路之後又分開之後那種母女間疏離又渴望親密的矛盾的心理描寫不正是她自己的當時的真實感受嗎?

書裏還講到成年後她拿著邵之雍給她的錢還給母親,斷絕和母親的虧欠和關聯,在常人身上不合理的舉動和想法,在九莉身上,在張愛玲身上卻又是完全契合。

書裏對她一路艱辛去鄉下找尋邵之雍,卻發現邵之雍在鄉下有了別的女人,沒有撕逼,沒有捉姦,只有平淡的相遇、交談、離去,這做派,真的很「張愛玲」。

分不清書中人物是盛九莉還是張愛玲。


《小團圓》這個作品裡有她化身為久利講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愛情的有一部分可能是她和胡蘭成的故事,她在裏表達了對胡的愛,還有對孩子的恐懼,這也有可能是她對母親的愧疚。

這部小說可以說是張愛玲的自傳了,小說裏的人物都沒在現實中找到張愛玲身邊的人套進去。如她的母親姑姑情人,這部小說的出版也是拖了好就久。

都說要讀懂張愛玲就先要讀《小團圓》,有機會可以找來看看。


張愛玲的人生,並不完全是她後期出版的自傳《異鄉記》《小團圓》《雷峯塔》《易經》等所記述的。

這樣一個獨立自由的傳奇女子,她自身人生兼有了筆下女性的諸多特質:

《金鎖記》中少女長安的青澀無助,《色·戒》中王佳芝的決絕情癡,《傾城之戀》中白流蘇離異絕望於親情後自助生出希望的華美轉身與矜持自知,《紅玫瑰與白玫瑰》中嬌蕊的純真誘人與從心定力;甚至煙鸝後來面對婚姻瑣碎的勇敢,七巧對於金錢的把握、經濟的自控。

——沒有這些,何以有再度姻緣?且在離開人世間之後個人賬戶版稅等留下相當於280萬港幣,儘管在後人眼中她該配得上比年長賴雅更能給予支持力、經濟力的選擇;

——沒有這些,何以能行走異域,從香港譯者至美國雙語作者、研究者以及臺灣資料收集者,身前身後獲她所在的領域中外專業研究者出版者的知音欣賞與鼎力相助?儘管她自身資質本能夠得到更充分的生長。


張愛玲的自傳體小說《小團圓》,就是作者的親身經歷,想了解張愛玲的人生軌跡,建議先從《小團圓》這部書看起!


麥田裡的鴿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