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场抵制只有一个原则——拒买所有标签上写著「中国制造」字样的东西。为了可以继续生活下去,Sara Bongiorni一家没有拒绝中国制造的礼物,没有放弃之前已买的中国制造的物品,也没有抵制用中国零件在别国组装的商品。这样想来,似乎很简单哦。可作者的实验还是让我大跌眼镜。尽管我也能意识到中国制造的影响力,但确实没想到,其影响力竟然大到足以让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缺少了中国制造变得举步维艰。

以破坏环境和压榨工人为代价,以廉价的成本为竞争优势,中国产品以其便宜与速朽,攻城掠池般占据一个又一个市场,让这消费至上时代的臣民,得以享受一场又一场消费狂欢。远在世界那头的消费大国美国,自然不可避免地依赖上了中国制造。从一颗小小的钉子,到衣服玩具,再到节日糖果、家用电器,要想避免中国制造,正如作者所体验的,那简直像一场灾难。尽管他们一家小心翼翼、谨慎行事,还是不免触界,更少不了对所谓的生活品质的影响。我想说所谓的,是因为生活品质是一个因人而异的标准,一个4岁的美国小男孩,圣诞节的礼物清单上有二十几项需求,而一家四口的圣诞礼物可以达到五十多件,这样的消费习惯,自然会增加抵制的难度。需要越多,中招的可能性越大,要避免中招所费的心思也就越多。

这本书倒是很生动活泼地呈现了美国家庭的消费与生活情景,看到他们家小男孩总在无休无止地索要工业玩具,看到他们一家成天开著车去购物,我不得不为地球捏把汗。作者对中国制造的反思比较多是在关心中国制造的崛起抢夺了美国工人的工作机会,她还没反思到正是因为那难以满足的消费欲望与对廉价商品的巨大需求,才催生了如此大规模的跨国贸易,更别说在这样的欲望之下对环境的掠夺。其实不管是哪里制造,我们都需要探究为何制造,怎么制造,有何影响。今天的中国不仅是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我们更需要拷问自己,在消费和生产里是否付起了对人对环境的责任。

前段看了一部纪录片《我的诗篇》,讲述中国工人的生存境遇与精神世界。他们写青春与出口玩具:「我青春的五年从机器的屁眼里出来/成为一个个椭圆形的塑料玩具/售卖给蓝眼睛的小孩。」在读《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这本书时,每当看到描写小男孩要玩具的片段,就不由自主地想起这句诗。而造就中国制造之廉价的,是无数工人的血汗。「我写过断指/写过他们缠著带血的纱布/像早产或夭折的婴儿/躺在长三角,珠三角??/这些产床上」,工人这样写断指,形象却酸楚。富士康工人诗人许立志,则这样描写他们的生活:「我咽下一枚铁做的月亮/他们管它叫做螺丝/我咽下这工业的废水,失业的订单/那些低于机台的青春早早夭亡/我咽下奔波,咽下流离失所/咽下人行天桥,咽下长满锈水的生活/我再咽不下了/所有我曾经咽下的现在都从喉咙汹涌而出/在祖国的领土上铺成一首/耻辱的诗。」最终,他选择纵身一跳,结束自己24岁的生命。

如果这就是中国制造,那我宁愿不要这样的中国制造,那些鱼贯而出琳琅满目的商品,扭曲了人性,也破坏了山河大地。我们为什么要给世界输送这些消费一下就变为垃圾的物品?我们能不能停下盲目的脚步,不要追赶什么GDP,也不专注于那些贸易外汇,而是好好想一想,怎样的生活更富于人性尊严,更能让山河久远?至于遥远的美国人,他们也需要想一想,为什么可以如此轻松廉价地买到中国制造,或是越南制造?要知道,一个地区的现代化,是建立在对非现代化或次现代化地区物资和能源的剥夺上。如果以牺牲别处的环境和人力为代价来获取自己消费的欢愉,这样的欢愉怎能持久。去年到访深圳的工厂区,听说因为中国人力成本的升高,好多外资厂商开始撤离中国,去到其它人力成本更低更不发达的地方。这样的消息听来甚是悲凉,资本的逻辑如此强势残酷。可无论哪里的兄弟姐妹,无论哪一片山河土地,不都是同样需要尊重,需要珍惜吗?

拒买中国制造是一种勇气,但更坚决些,或许我们可以抵制不必要的消费,让那些将来会变为垃圾的产品被生产得少一些,更少一些。不要担心没有工厂工人就没法活了,我倒觉得,人类应该把污染环境盘剥同类的那些精力,用在如何创造更在地、自主、幸福的生活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