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開發商沒有想到,又髒又累、利潤從毛錢爲單位摳出來的物業管理行業,會成爲資本市場的寵兒,開發商穩定現金流的壓艙石之一。

  算上最新上市的奧園健康,不算A股,僅在港上市的物業管理公司就有12家。

  2014年4月,彩生活準備作爲物業第一股上市時,總管理面積只有1.26億平方米左右。近五年過去,彩生活2018年度業績公告顯示,集團的管理面積已達11.22億平方米。

  11.22億平方米是什麼概念?彩生活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唐學斌對着一衆來自香港的分析師說,是香港所有物業管理面積的兩倍。

  彩生活已經是中國最大的物業管理公司,放眼全球,恐怕也難有同行規模能與之比肩。

  排在彩生活之後的,是萬科物業,據其官網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12月底,萬科物業合同面積突破5.3億平方米,服務480萬戶家庭,超1584萬人口。

  即便是佛系的中海物業,2018年度管理的建築面積也由1.28億平方米增加至1.41億平方米。

  回看那些上市的物業公司招股書,募資淨得金額的大頭,無一不是去收購合併,擴大規模——

  例如最新上市的兩家,奧園健康能籌集到的資金淨額的62%將用於收購或投資第三方物業公司,來擴大商業運營規模及填充物業管理服務組合;濱江服務將所得款項淨額的35%用以收購物業公司或物業管理相關業務的公司。

  過去一年,大手筆收購的物業公司就有雅生活服務、南都物業、碧桂園服務等。

  物業管理的規模爭奪的白熱化程度,並不遜色於開發商在銷售規模上的熱衷度。

  其根本在於,無論是走對物的管理路線,還是要做人的服務,規模都是基礎,只有規模擴大,物業管理面積擴大收費基礎增厚,物業公司服務的人羣數量變多,增值服務才能擴大入口和流量。

  問題的關鍵在於,物業管理領域有沒有一條數學方程式,在追求盈利最大化的路上,有沒有關於規模的最優解。

  筆者向彩生活請教,但唐學斌給出的答案是,沒有。彩生活定下的目標是,到2020年,管理面積達20億平方米。他說,物業管理的規模沒有邊界,沒有最舒服的狀態,規模是越大越好。

  但規模一旦擴展到足夠大,管理難題怎麼解決,規模不經濟的問題怎麼解決?

  以彩生活爲例,截止至2018年底,彩生活聘用駐場人員超過56000名,但2017年底駐場人員還不足39000名,僅僅一年,隨着公司管理規模增長,便增加了17000名駐場員工。再加上社保入稅,物業公司的成本迅猛上漲。

  唐學斌認可許多行業會出現規模不經濟的現象,原因在於管理成本越來越高,但他也表示互聯網時代物業行業已走出這個怪圈。

  “我們的辦法是,把管理系統搭建成平臺,彩生活旗下幾千個項目,但會計和出納不需要幾千個,平臺把出納的活把都幹了,實現了無現金的支出。但未來還是希望組織機構更扁平化,如公司一個平臺有500個財務人員,3年後希望能壓縮到50個。”

  這也側面佐證,作爲勞動密集型行業,廣泛應用互聯網技術建設管理系統、平臺,優化人員、提高效率,是物業公司減少成本,增厚利潤的必要動作。

  至於白熱化的規模競爭背景下,如果才能提高規模,則是新的難題。可以肯定的是,當收購成本越來越高,交易越來越難時,收購已不是一門好生意。這時平臺增長的出路應在小股操盤合作、品牌輸出等途徑上。

  在成熟至斯的房地產開發領域中,開發商也是經過了近二十年的高速發展,經過了求規模求週轉路上的意外事件,才認識到管理系統的失控,開始生出慢下來的反思意識。但這也並不意味着要開發商們要收縮規模。

  或許,待物業公司的平臺系統搭建完善,管理能力完全匹配上管理規模後,這個由房地產開發衍生出的行業,能一改其勞動密集的面容,把規模變成流量入口,在估值和利潤表現上都闖出新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