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人类挣扎前行的发展史。

历史的脚步时而踯躅,时而顺畅。

人类的历史,从知识系统建构和实践上来看,莫不都是一路踩著前人的足迹,援引而行,同时又随时准备破坏与颠覆。冲突常有,对抗难免。

然而,改变是人类天性,在生存的拔河大战中,最后总是改变胜出。否则,就是个人、众人、甚至文明的寂灭与湮没。

是的,破坏乃兵家常事,颠覆为日常必要。

也就是说:人类一面遵循著传承的必要框限,一面又因结构的限制,自然而然地想要反抗与出走。

奔友们,别误会了。传承乃必要,如此才会言有所本、行有所据。

而唯有颠覆,才能让我们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产生出新的言行,并重整出新的新制模式。

圣经说:阳光之下无新事,此话既对又不对。

站在新的社会模式、商业发展与提供上来看,几乎所有的创新专家都在说:真正创新的产品,在未来二十年内,甚至都还未创造出来!

我们膜拜前人,跟随前人的足迹;却也总要踩过前人的遗体、甚至践踏驳斥,才有创新的可能。

爱因斯坦驳斥牛顿

印象主义颠覆古典主义

无调性音乐颠覆浪漫主义

容格必须出走,与佛洛依德决裂,方有集体潜意识理论架构的出现。

而贾布斯必须要挑战IBM的PC系统,才能创造出麦金塔(请参阅读原文,回顾『与创意思奔』第三篇,重新观赏麦金塔上市的经典广告)。

这中间有个看似悖论的现象:颠覆,来自对于传承的不满,但更是对于传承的敬佩。没有踩过前人的尸体,去打倒他,驳逆他,哪来新的天地与空间?因此,创新打倒的传统,往往是根深蒂固、关键至大而又影响深远的传统。正因为如此,这是一种致敬。用出走来致敬,用创新来行礼。毅然决然,从此离去。

只举一例:至今各家心理学派在发展人性深层的表述时,再怎么驳斥和鄙夷,却永远不得忽视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潜意识理论与泛性论,也不能抹掉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19世纪末时,对探索和论述人心内在所做的贡献。

(图片说明:威廉.詹姆士(1842-1910),美国学家与心理学家。)

(图片说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心理学家。)

出走,其实就是向传统致敬。历史的艳阳中,若无当日面对朝阳时的强大热力,又何来其后日薄西山的毅然离开?毅然,就是一种强大的感情动力与理性张力。其表面明捺背离之意,实则是对于传统的深深感切,重大不满,甚或痛心疾首。否则,何须出走,何言他向?

事例一: 求神庇佑,要靠1300斤重的神猪?

神猪祭仪是台湾庙宇常见庆典,号称敬天奉神,在农业社会的传统中,民以食为天,不外乎是为了力求风调雨顺、作物丰收,以此象征来年的吉祥与平安。

台北三峡祖师庙的神猪祭祀,源自先民开垦初期因常遭野兽及原住民攻击,遂杀取牲口祭山神,祈求平安。后结合祖师爷大年初六诞辰庆典,渐演变为今日大型神猪祭仪,已有近300年历史。虽云300多年的传承,然这概念,早已行之四千年有多,检视夏商的诸多祭祀礼器和仪式,即可探知。

竞赛如何赛?简而言之,把一只公猪用各种方式,以灌食圈养方式,尽量养到最重最大,待养到伍百斤以上时,此猪已经是身不能动,呼吸时断时续,苟延残喘而已。在祭神那一天,当场抬出展示炫耀,最后也是——当场宰杀放血。

2015年且破了全台历史记录,养出了最重的「悯猪公」(吃素的Wolfie我,难以「神猪」称之)。台湾动物社会研究会执行长朱增宏表示,为让神猪长肥,饲养过程极不人道,多通过不断灌食,限制猪的移动空间,避免其消耗热量。祭典上信徒将「神猪」五花大绑倒吊后,用长刀刺进猪脖子,搅烂喉管,让猪不断挣扎,直到失血致死,痛苦程度难以想像,残忍手法也违反信仰及应有的慈悲胸怀。

外界挞伐神猪文化中灌食、活宰过程太残忍。当年特等奖饲主王威建说,自己参赛是背负父亲10年前遗愿,自己7年前首度参赛曾拿下亚军,今年二度参赛能拔得头筹,是「祖师爷眷顾」。相信得奖是丰收丶平安的征兆。神猪祭是台湾三峡不可废的百年传统,也是当地民众重要的信仰寄托。

他认为:抱著虔诚的心饲养神猪,奉献给祖师爷,是台湾三峡不可废的百年传统,外人不应指手画脚。

奔友们请注意几点思奔悖论:

1 .传统乃真理之依归。(」按xx规定我们都这么做的」,有没有觉得这句话很熟悉啊?请按自己情境,把xx取代成家庭、组织、公司、单位…)

2. 传统独立于时代之外:既是传统,其价值与意义趋近永恒(我们一定要维护祖先的遗教,不可改变。祖先有没有这么说过,不是重点。就算说过,环境变迁时,依然故我)

3. 把原有的精神抬举至超自然的力量:像是祖先、神明等等的冠词,让心存出走的创意人痛苦难当、矛盾处处。若非闭口不语、深恐被冠以冒犯亵渎之名,就是毅然出走,革命去也。

4. 人类的心意主宰环境。自然、动物、植物的牺牲,一概不作为考虑因素。且从来没有人去关心过这些物种的需要。西班牙的斗牛、让牛被几把剑交替插入死亡,最后再割牛耳与牛尾致敬,以厚礼葬之。请问:牛需要这一套葬礼吗?斗鸡斗狗呢?文明的倒退与反智恶习,以此为最。如同复活岛上的刻石竞赛,各部落酋长为了炫耀而争相剖石雕琢,同时也因为要运载石块,而破坏了岛上有限的树木物种。炫耀毫无节制,最后终于伐至无树可见、无石可运。文明之火,至此熄灭,复活岛成为后世永远的谜,空存于面向大海的巨石人像群中。

如今进入21世纪,新观念和动物保护意识抬头,仅存不到10间的庙宇却还在举办此类竞赛。尽管民间和政府皆大力劝导停办,但台湾三峡居民多坚持持续此传统,有些年轻人说,「从小长辈交代,不回家过年也罢,但初六不去看神猪不可原谅」。

改变是什么?精神在,而行为变;反之亦然。目前民间已有许多庙宇将改以鲜花、米果或环保材质做成的「创意神猪」取代充满残虐与血腥的神猪比赛。

瞧,这不是挺可爱的吗?还可以延伸为面猪竞赛展,又是一类文创喽。

事例二:玉林荔枝狗肉节

根据百度百科所言:荔枝狗肉节,是中国广西玉林市民间自发形成的节日,是一种欢度夏至的民俗。每年夏至(玉林人称之「一年最热的一天」),豪爽好客的玉林市民在当天准备佳肴美酒,呼朋唤友地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欢度夏至。由于每一年的玉林「荔枝狗肉节」都会屠杀掉大量的狗,遭到了众多全国动物保护等各界人士的声讨与反对,有网友称为「玉林杀戮事件」。

「荔枝狗肉节」兴起的缘由据说有三:

1. 据民间传说。民间有语:「冬止鱼生夏止狗。」由于狗肉温热,易上火,夏至是「阳气」最盛的一天,吃荔枝和狗肉这两种很「热气」(容易上火)的东西,正好与「阳气」呼应,「以阳制阳」,不会象平常那样热火攻心,所以在这一天放开肚子吃大餐。另一说法叫「冬至鱼生夏至狗」,「止」于「至」两个相近的发音却让人误解其意。一些人认为,这样应该理解为冬至的时候吃鱼生,夏至的时候应该吃狗肉,大啖荔枝,以至逐渐形成习俗。

2. 二是商人的自我攀援附会。生意人经商讲究图意头,为得一年到头生意红火的好兆头,夏至来临意味换季,因此在这炎炎夏日到来之际专门配以极易上火的荔枝、狗肉、老酒一起吃,湿热+上火。火上浇油之意,在生意人眼中成了「红红火火」、「旺上加旺」的意思。故在这一天,宁愿冒著流鼻血的危险、而不顾一切大动食指大打牙祭,最终演变而形成了现在的「独家节日」。

3. 吃货一族的道理。有人说,这个节日应该是当年几个闲得坐著拍大腿的人,为了找个名堂来吃喝,才找出了这么一个过节的理由。

由此可见,传统的出现与定格,可能具有伟大的理由,也有纯粹是世俗自限的条框,甚或是借此为名、满足另一种说不得的欲望或是秘密。

向传统致敬,同时向传统挑战与出走吧。

年后虚拟礼赠:看看老祖宗生存的法宝——抛石索。这发明在约一万年前,形成于驱赶动物落坑费时费力之后,标枪发展出来之前。当时克罗马侬人(Cro-Magnons,即现代智人祖先)因基因演化之故,可以双脚直立,无论是目视能力、大脑前额叶发展,或是上半身的肌动力,都远胜于如今已灭绝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他们发展出这种简单的工具(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说,是种高难度的定向投掷技术),用来抛掷投杀猎物。堪称是人类为了生存,而发展出来的一大创意。

Sling Sling Sling_腾讯视频

本周小作业:

1. 再次询问:创新者的两难,是什么?

2. 你对于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平衡如何理解和面对?

3. 创新的出走,又有几分是在保留和传习?为什么?

4. 传统如何来,往哪里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