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人類掙扎前行的發展史。

歷史的腳步時而躑躅,時而順暢。

人類的歷史,從知識系統建構和實踐上來看,莫不都是一路踩著前人的足跡,援引而行,同時又隨時準備破壞與顛覆。衝突常有,對抗難免。

然而,改變是人類天性,在生存的拔河大戰中,最後總是改變勝出。否則,就是個人、眾人、甚至文明的寂滅與湮沒。

是的,破壞乃兵家常事,顛覆為日常必要。

也就是說:人類一面遵循著傳承的必要框限,一面又因結構的限制,自然而然地想要反抗與出走。

奔友們,別誤會了。傳承乃必要,如此才會言有所本、行有所據。

而唯有顛覆,才能讓我們日日新、苟日新、又日新。產生出新的言行,並重整出新的新制模式。

聖經說:陽光之下無新事,此話既對又不對。

站在新的社會模式、商業發展與提供上來看,幾乎所有的創新專家都在說:真正創新的產品,在未來二十年內,甚至都還未創造出來!

我們膜拜前人,跟隨前人的足跡;卻也總要踩過前人的遺體、甚至踐踏駁斥,纔有創新的可能。

愛因斯坦駁斥牛頓

印象主義顛覆古典主義

無調性音樂顛覆浪漫主義

容格必須出走,與佛洛依德決裂,方有集體潛意識理論架構的出現。

而賈布斯必須要挑戰IBM的PC系統,才能創造出麥金塔(請參閱讀原文,回顧『與創意思奔』第三篇,重新觀賞麥金塔上市的經典廣告)。

這中間有個看似悖論的現象:顛覆,來自對於傳承的不滿,但更是對於傳承的敬佩。沒有踩過前人的屍體,去打倒他,駁逆他,哪來新的天地與空間?因此,創新打倒的傳統,往往是根深蒂固、關鍵至大而又影響深遠的傳統。正因為如此,這是一種致敬。用出走來致敬,用創新來行禮。毅然決然,從此離去。

只舉一例:至今各家心理學派在發展人性深層的表述時,再怎麼駁斥和鄙夷,卻永遠不得忽視佛洛依德(Sigmund Freud)的潛意識理論與泛性論,也不能抹掉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在19世紀末時,對探索和論述人心內在所做的貢獻。

(圖片說明:威廉.詹姆士(1842-1910),美國學家與心理學家。)

(圖片說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心理學家。)

出走,其實就是向傳統致敬。歷史的艷陽中,若無當日面對朝陽時的強大熱力,又何來其後日薄西山的毅然離開?毅然,就是一種強大的感情動力與理性張力。其表面明捺背離之意,實則是對於傳統的深深感切,重大不滿,甚或痛心疾首。否則,何須出走,何言他向?

事例一: 求神庇佑,要靠1300斤重的神豬?

神豬祭儀是臺灣廟宇常見慶典,號稱敬天奉神,在農業社會的傳統中,民以食為天,不外乎是為了力求風調雨順、作物豐收,以此象徵來年的吉祥與平安。

臺北三峽祖師廟的神豬祭祀,源自先民開墾初期因常遭野獸及原住民攻擊,遂殺取牲口祭山神,祈求平安。後結合祖師爺大年初六誕辰慶典,漸演變為今日大型神豬祭儀,已有近300年歷史。雖雲300多年的傳承,然這概念,早已行之四千年有多,檢視夏商的諸多祭祀禮器和儀式,即可探知。

競賽如何賽?簡而言之,把一隻公豬用各種方式,以灌食圈養方式,盡量養到最重最大,待養到伍百斤以上時,此豬已經是身不能動,呼吸時斷時續,苟延殘喘而已。在祭神那一天,當場擡出展示炫耀,最後也是——當場宰殺放血。

2015年且破了全臺歷史記錄,養出了最重的「憫豬公」(喫素的Wolfie我,難以「神豬」稱之)。臺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執行長朱增宏表示,為讓神豬長肥,飼養過程極不人道,多通過不斷灌食,限制豬的移動空間,避免其消耗熱量。祭典上信徒將「神豬」五花大綁倒吊後,用長刀刺進豬脖子,攪爛喉管,讓豬不斷掙扎,直到失血致死,痛苦程度難以想像,殘忍手法也違反信仰及應有的慈悲胸懷。

外界撻伐神豬文化中灌食、活宰過程太殘忍。當年特等獎飼主王威建說,自己參賽是背負父親10年前遺願,自己7年前首度參賽曾拿下亞軍,今年二度參賽能拔得頭籌,是「祖師爺眷顧」。相信得獎是豐收丶平安的徵兆。神豬祭是臺灣三峽不可廢的百年傳統,也是當地民眾重要的信仰寄託。

他認為:抱著虔誠的心飼養神豬,奉獻給祖師爺,是臺灣三峽不可廢的百年傳統,外人不應指手畫腳。

奔友們請注意幾點思奔悖論:

1 .傳統乃真理之依歸。(」按xx規定我們都這麼做的」,有沒有覺得這句話很熟悉啊?請按自己情境,把xx取代成家庭、組織、公司、單位…)

2. 傳統獨立於時代之外:既是傳統,其價值與意義趨近永恆(我們一定要維護祖先的遺教,不可改變。祖先有沒有這麼說過,不是重點。就算說過,環境變遷時,依然故我)

3. 把原有的精神抬舉至超自然的力量:像是祖先、神明等等的冠詞,讓心存出走的創意人痛苦難當、矛盾處處。若非閉口不語、深恐被冠以冒犯褻瀆之名,就是毅然出走,革命去也。

4. 人類的心意主宰環境。自然、動物、植物的犧牲,一概不作為考慮因素。且從來沒有人去關心過這些物種的需要。西班牙的鬥牛、讓牛被幾把劍交替插入死亡,最後再割牛耳與牛尾致敬,以厚禮葬之。請問:牛需要這一套葬禮嗎?鬥雞鬥狗呢?文明的倒退與反智惡習,以此為最。如同復活島上的刻石競賽,各部落酋長為了炫耀而爭相剖石雕琢,同時也因為要運載石塊,而破壞了島上有限的樹木物種。炫耀毫無節制,最後終於伐至無樹可見、無石可運。文明之火,至此熄滅,復活島成為後世永遠的謎,空存於面向大海的巨石人像羣中。

如今進入21世紀,新觀念和動物保護意識抬頭,僅存不到10間的廟宇卻還在舉辦此類競賽。儘管民間和政府皆大力勸導停辦,但臺灣三峽居民多堅持持續此傳統,有些年輕人說,「從小長輩交代,不回家過年也罷,但初六不去看神豬不可原諒」。

改變是什麼?精神在,而行為變;反之亦然。目前民間已有許多廟宇將改以鮮花、米果或環保材質做成的「創意神豬」取代充滿殘虐與血腥的神豬比賽。

瞧,這不是挺可愛的嗎?還可以延伸為面豬競賽展,又是一類文創嘍。

事例二:玉林荔枝狗肉節

根據百度百科所言:荔枝狗肉節,是中國廣西玉林市民間自發形成的節日,是一種歡度夏至的民俗。每年夏至(玉林人稱之「一年最熱的一天」),豪爽好客的玉林市民在當天準備佳餚美酒,呼朋喚友地聚在一起熱熱鬧鬧的歡度夏至。由於每一年的玉林「荔枝狗肉節」都會屠殺掉大量的狗,遭到了眾多全國動物保護等各界人士的聲討與反對,有網友稱為「玉林殺戮事件」。

「荔枝狗肉節」興起的緣由據說有三:

1. 據民間傳說。民間有語:「冬止魚生夏止狗。」由於狗肉溫熱,易上火,夏至是「陽氣」最盛的一天,喫荔枝和狗肉這兩種很「熱氣」(容易上火)的東西,正好與「陽氣」呼應,「以陽制陽」,不會象平常那樣熱火攻心,所以在這一天放開肚子喫大餐。另一說法叫「冬至魚生夏至狗」,「止」於「至」兩個相近的發音卻讓人誤解其意。一些人認為,這樣應該理解為冬至的時候喫魚生,夏至的時候應該喫狗肉,大啖荔枝,以至逐漸形成習俗。

2. 二是商人的自我攀援附會。生意人經商講究圖意頭,為得一年到頭生意紅火的好兆頭,夏至來臨意味換季,因此在這炎炎夏日到來之際專門配以極易上火的荔枝、狗肉、老酒一起喫,濕熱+上火。火上澆油之意,在生意人眼中成了「紅紅火火」、「旺上加旺」的意思。故在這一天,寧願冒著流鼻血的危險、而不顧一切大動食指大打牙祭,最終演變而形成了現在的「獨家節日」。

3. 喫貨一族的道理。有人說,這個節日應該是當年幾個閑得坐著拍大腿的人,為了找個名堂來喫喝,才找出了這麼一個過節的理由。

由此可見,傳統的出現與定格,可能具有偉大的理由,也有純粹是世俗自限的條框,甚或是藉此為名、滿足另一種說不得的慾望或是祕密。

向傳統致敬,同時向傳統挑戰與出走吧。

年後虛擬禮贈:看看老祖宗生存的法寶——拋石索。這發明在約一萬年前,形成於驅趕動物落坑費時費力之後,標槍發展出來之前。當時克羅馬儂人(Cro-Magnons,即現代智人祖先)因基因演化之故,可以雙腳直立,無論是目視能力、大腦前額葉發展,或是上半身的肌動力,都遠勝於如今已滅絕的尼安德塔人(Neanderthal)。他們發展出這種簡單的工具(其實對於現代人來說,是種高難度的定向投擲技術),用來拋擲投殺獵物。堪稱是人類為了生存,而發展出來的一大創意。

Sling Sling Sling_騰訊視頻

本週小作業:

1. 再次詢問:創新者的兩難,是什麼?

2. 你對於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平衡如何理解和麪對?

3. 創新的出走,又有幾分是在保留和傳習?為什麼?

4. 傳統如何來,往哪裡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