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们的艺术公众号「凤凰艺术空间」

跟星姐聊聊艺术相关的八卦前天我们聊了《祭侄文稿》赴日参展的事情,其实在这次沸沸扬扬的颜真卿大展中,还有许多国宝级的名作,有被藏匿八十年不见的神迹《五马图》、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等177件馆藏作品,除去政治层面,这次展览非常值得喜爱中国艺术的相关人士飞往日本一观,也许这会是人生中唯一一次观赏如此级别珍品真迹的机会。

《五马图》北宋 李公麟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五马图》为北宋大画家李公麟所画,被封为第一宋画,也是百年来第一次公开亮相,传闻它在战火中被毁。

它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画中无作者款印,前4马后,各有黄庭坚签题的马名、产地、年岁、尺寸,卷末有黄庭坚「李公麟作」题跋。

画家用纯熟的白描技法,把盛行于唐代吴道子时代的「白画」发展为具有丰富表现力的画种——白描,这幅画就是确立这一画种的标志。画家在白描的基础上微施淡墨渲染,辅佐了线描的表现力,使艺术效果更为完善,体现了文人画注重简约、儒雅和淡泊的审美观。

相对于之前流传的珂罗版黑白的《五马图》,今天展出的《五马图》不仅人物有著色,而且第二、三匹马也有著色,尤其是第三匹马正如其名好头赤,全身充斥著赤黄色。

《五马图》对后世影响甚大,成为后世画鞍马人物的最佳范本。

「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

唐 怀素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自叙帖》自唐末五代以来一直是草书领域的热门法帖,在中国草书史上承前启后,在书法艺术领域影响深远。它是怀素流传下来篇幅最长的作品,创作于唐大历十一年或十二年(776或777年),人称「天下第一草书」。

《自叙帖》是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

通篇为狂草,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如曲折盘绕的钢索,收笔出锋,锐利如钩斫,所谓「铁画银钩」也。

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其中有疾有速,有轻有重,像是节奏分明的音乐旋律,极富动感。此外也有点画分散者,则强调笔断意连,生生不息的笔势,笔锋回护钩挑,一字、一行,以至数行之间,点画互相呼应。

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

《自叙帖》在宋代相传有三本,展览中展出的台北故宫藏本是现今仅存的一卷,历经各朝各代的公私收藏,在乾隆皇帝时收入清宫,定为「神品」。

「一字一金」《小草千字文》

唐 怀素 台北故宫博物院寄存

这次同颜真卿《祭侄文稿》一起从台北故宫博物院出发的还有怀素的《小草千字文》。

怀素《小草千字文》又称为《千金帖》,古有『一字千金』之美誉,被称为「天下第一小草」名帖。与其「天下第一草书」《自叙帖》熠熠生辉,是其闻名遐迩的旷世名作。

《小草千字文》为怀素晚年所书,全帖无《自叙帖》之纵放奇趣,不颠不狂,不急不躁,气调尤为清逸,且中规中矩,字体大小一致。

初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笔笔合于法度,脱去狂怪怒张,专尚平淡古雅。反映了怀素艺术创作上的另一种追求。明莫如中说:「怀素绢本千字文真迹,其点画变态,意匠纵横,初若漫不经思,而动遵型范,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

《九成宫醴泉铭》「天下第一楷书」

唐 欧阳询 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藏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75岁的作品,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九成宫醴泉铭》碑被称为「三绝」碑,即唐太宗的事儿,魏征的词儿,欧阳询的字儿。它的笔法刚劲婉润,兼有隶意,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

原来的碑立于贞观年间,由于频繁的捶拓,字迹几乎磨灭殆尽,虽然有做过重刻,但原有的风采已经消失。

现存的原石拓本最早的是宋朝的拓本。展览中展出的这件日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所藏就是宋拓,因而弥足珍贵。

《行书李白仙诗卷》

北宋 苏轼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存世名迹颇多,《行书李白仙诗卷》是苏轼书于五十八岁时,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施宜生谓「颂太白此语。则人间无诗,观东坡此笔则人间无字。」这两首诗在《李太白文集》是没有记载的。太白之诗共两首。第一首娓娓道来,仙气拂拂,引人入胜。第二首凄清空逸,超脱人寰。 苏轼所书第一首灵秀清妍,姿致翩翩,后十句渐入奇境,变化多端,神妙莫测。 第二首驰骋纵逸,纯以神行人书合一,仙气飘渺,心随书走。此书境界,颇难企及。

苏轼的书法早年学「二王」,中年以后学颜真卿、杨凝式,晚年学李北海,后又广泛涉猎晋唐其他书家,形成深厚朴茂的风格。

苏轼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在继承的基础上抒发自我个性,这样书写出的字是有创造性的,是有活力的,就如《行书李白仙诗卷》中的有些字撇的很有特点,笔画舒展,字间韵律感也很强。

本帖虽不如《寒食帖》尽显随意,但也是「无意」之作,是内心情感的迸发的一瞬间,将情融于笔墨,诉诸于笔端,复之于纸上,那是不为功名利禄的、纯粹的创作。

《妹至帖》东晋 王羲之 九州国立博物馆藏

此贴为唐代根据东晋王羲之书法作品双钩廓填的摹搨本。因其篇首的「妹至」两字而得名。2行,17字。草书作品。作品无题跋和收藏印记,亦未见著录。1973年在「昭和兰亭纪念展」上首次公开于世。

在这次展览中,同时展出的还有被很多人认为与《妹至帖》为一帖的《大报帖》。

《黄绢本兰亭序》唐 褚遂良 台北故宫博物院寄存

虽然王羲之《兰亭序》已不得见,但好在唐太宗李世民当年得《兰亭序》后命人勾摹了多种,留下了一些著名的传世摹本,因而「兰亭序」唐摹本便格外珍贵、除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三件「八柱本」之外,这卷「褚摹绢本兰亭」,也是唐摹本中的一种。

此本因其卷后有米芾题诗,又被称作「米芾诗题本」。

幅前有「褚河南临兰亭绢本真迹。米海岳跋」题签。拖尾有米芾、莫是龙、王世贞、周天球、文嘉、俞允文、陈仲醇、徐益孙、王穉登、沈咸、翁方纲、梁章巨、内藤虎等人题跋、题记、题识。另据卷后米芾跋,本件曾为北宋宰相王随旧藏。

此卷的黄绢材质,以及文中的「岭」字从山,均为褚临本特征。

《孔子庙堂碑》唐 虞世南 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

欧阳询和虞世南都生于六朝,在隋朝做官,进入唐时都已是六十岁左右的老人。不过因他们的代表作均在唐代诞生,仍被视为唐代书家。

虞世南是王羲之七世孙智永的弟子,继承了王羲之书风,史称:「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

虞世南存世的碑志,可信仅见其六十九岁时所书《孔子庙堂碑》,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此碑原是立于贞观年间的唐碑,不久后被毁。

据说唐太宗对原碑「仅拓数十本赐近臣」,北宋时期,原刻拓本已不多见,传世仅余拓片及翻刻本。而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所藏的虞世南《孔子庙堂碑》,便是极为珍罕的唐拓本,最早为元代书家康里巎巎所藏。

黄庭坚曾有诗:「虞书庙堂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

此件仅于12年前曾来过上海博物馆展出。

当然,这几件作品只占展品不及十分之一,不知道在有生之年,能不能在国内欣赏到这样级别的视觉盛宴!

既然去不了日本,星姐还是先临摹练起来吧,万一哪一天练好了,书法也能馆藏了呢!还是从第一行书开始~一起来吧!


欢迎关注我们的艺术公众号「凤凰艺术空间」

跟星姐聊聊艺术相关的八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