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

擔任上郡太守時,匈奴有一次前來偷襲,恰逢景帝派過來一個比較寵信的宦官也跟著在那督軍,這個宦官有一次帶著幾十個騎兵出去打獵遇到了三個匈奴人,幾十個人殺過去,結果就剩下受傷的那個太監高手自己跑了回來報信。

看來太監會武功這事在西漢就出現了。

李廣壓根就沒想為啥那幾十個騎兵被殺而這個太監卻能跑回來,而是眼珠子發光的認為這三個人就是匈奴的絕頂高手,射鵰大俠,自己一定要和這三個匈奴高人過招,看看到底誰是天下第一,於是點起百名騎兵就追了出去。

再見面時,匈奴的三位高手已經沒有馬了(說是馬死了),李廣奔襲幾十里後追上了,在大漢絕頂高手與匈奴絕頂高手的較量中,李廣大俠成功射殺二名匈奴高手,並生擒一名。

這次草原論箭的角逐中,李大俠站在了沒多高的草原之巔。

但李大俠剛剛贏得巔峰對決,卻發現遠方塵土飛揚,幾千匈奴兵圍了過來,並擺開了陣勢。

隨行的百名騎兵已經都嚇傻了,掉轉馬頭就要往回奔,但此時李廣說:「不能跑!」

喊住眾將的李廣說道:「此時我們離大軍數十里路,我們這百十來號如果一跑,人家這幾千人射我們跟玩似得,如果我們按兵不動,匈奴人必定認為我們是大軍的誘餌,從而不敢攻擊我們。」

李廣此時估計想明白了那三個匈奴大俠是幹啥的了,於是反其道而行之,也玩了一把心跳,李廣接著又命令所有的騎兵不僅不能跑,還要往匈奴人的方向前進,一直走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里的地方才停了下來。

接著李廣又下令道:「全體下馬解鞍!」

手下的人說:人下馬就完了,咋還得把鞍卸了?人家要是殺過來咋辦?

李廣道:匈奴人認為咱會跑,現在咱偏不跑!把馬鞍卸下是為了迷惑他們,別廢話!都卸馬鞍!

匈奴人如李廣所料,沒有貿然進攻,而是派了一個騎白馬騎兵出來探虛實,李大俠看到後,馬上備鞍上馬帶著十幾個人沖了出去,射殺白馬將後又回歸本陣,再次卸下馬鞍。

天色漸晚,越演戲越上癮的李大俠又命令所有的士兵都把馬匹放了,躺地上睡覺。

被李廣弄迷魂了的匈奴人始終搞不清眼前這一百多搞行為藝術的漢朝人是鬧得什麼鬼。

半夜風大,人家嫌冷撤了回去。

第二天一早,李廣帶著一百多剛睡醒的騎兵回到了上郡,這出草原版的「空城計」迅速的成為了整個軍界的美談,諸葛亮的那一出空城計是羅貫中幫著唱的,但人家李廣這出可是真的。

真牛X!連城都沒有,就特么裸著唱!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整個輿論在熱捧李大俠孤膽英雄的同時,最高層領導卻並不這麼看待這件事情。

最高層的態度是:身為主將冒然追擊而且不通知大軍,此舉萬不可取!而且居然還在生死關頭搞行為藝術!

這就好比李雲龍同志拿機關槍當突擊隊隊長時,兄弟們是嗷嗷叫的飛起來去咬人的,但旅長卻大罵李雲龍你個王八羔子!

李廣是一個大俠,卻並非是一個好的統帥,這一次「空城計」之所以能夠唱出來,最大的原因在於運氣不錯。

兩軍強弱懸殊,野外相遇,無論你耍什麼花招,離得這麼近,吃掉你都是分分鐘的事,你自鳴得意的那些小彎彎繞之所以能夠成功,完全得益於這個匈奴統帥當時很偶然的一個進退抉擇。

身為大將,你的能耐不應該表現在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演出「空城計」,而是要盡最大的可能避免「空城計」。

與李廣同時代成名的還有一個叫做程不識的將軍,這個將軍,估計絕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因為他並沒有李大俠那樣的赫赫威名以及動人的英雄事迹。

不過這個人有個外號,叫「程不敗」。

這個外號就透露出來了很多信息,程不識之所以不敗,在於他謹慎的帶兵方法。

程不識曾經這樣評價李廣:李廣治軍鬆散,並沒有那麼多規矩,又能和士卒們打成一片,所以士兵們都願意為他效勞。我治軍嚴禁,注重安營紮寨,哨兵巡查,行動起來,全軍一起動,駐紮營盤,敵人偷襲不得,軍中事務繁忙,所以士兵並不喜歡隨我征戰。

程不識這一生,壓根就沒怎麼和匈奴有過正式的交手,不是碰不上,而是碰上了,一看打不動,匈奴人就掉頭跑了。

前面我們說過匈奴人的用兵習氣:「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見敵則逐利,如鳥之集;其困敗,則瓦解雲散矣」,人家最在乎是自己這命,一看你眼神不對趕緊跑。

那麼相反,匈奴人跟你玩命打的時候,基本上都是你在人家眼中是盤菜,還是打更合適,所以就「利則進,如鳥之集了」。

比如每次碰到李廣先生時。

《史記》中是這麼評價李廣的:「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侯,未嘗遇害」

李廣行軍沒有行軍隊列、駐營陣勢這一說,戰士們咋舒服咋來,晚上也不打更自衛,參謀部中的各種文書戰策也是越簡略越好,但人家卻沒遇到過啥危險,因為遠遠的布置了預警的哨兵斥候。

總說李大俠命不好,其實按他這輩子的壽命來看,這命就夠好的了!

別說真讓他碰到衛青霍去病那樣的,哪怕就是遇到匈奴大規模偷襲,就您那點警戒,你還沒等反應過來就讓人家圍殲了!

看李廣打仗,其實就是一幫漢化了的弱版匈奴,無組織無紀律,毫無章法可言。

也因此,你這輩子也甭想在匈奴這打下來大勝仗。

別看人家匈奴也無組織無紀律,但人家天生就是干這個的!

人家沒有章法,你也沒有章法,但人家的單兵素質比你高一大塊,你怎麼跟人家打?

哪怕你李廣是大漠第一高手,但一個C羅帶著一群中國男子足隊員是踢不過從小就玩球的巴西隊的!

程不識的帶兵,更趨向與孫子兵法中所說的:「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也。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打起仗來,不要指望敵人不來,而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

不要指望敵人不打我們,而是要讓敵人看見我們就一腦門子官司,知道打也打不下來。

程不識的帶兵方法和他的不敗戰績,也隱隱約約的為中原民族指引出了對戰草原民族時的勝利關鍵點。

紀律!

偉大的戰術改革,就在這一次次的試錯和探索中,開始漸漸萌芽!

而且要知道,帶兵打仗,帶出去的都是國家的精銳,都是國家最關鍵的資產!你可得好好保護國家資產!

就好比在賭桌上,最基本的底線就是永遠留在牌桌上,程不識就是大領導們最喜歡的一類牌手,人家永遠小勝不敗,而李廣則是領導們最頭疼的那一類。

說他不行吧,眼睜睜總打出神奇的精彩案例,說他行吧,只要他帶兵出去領導就右眼皮狂跳,心臟總突突到一百八。

讓領導不放心,是李廣悲劇的一個最強背景光。

愛上一匹野馬,可我的家裡沒有草原。

你總讓我擔心,讓我不放心,讓我一個勁兒的往嘴裡揉「速效」,那我還是別用你了,最起碼落一個心理踏實。

歸根結底,錯的不是領導,而是李廣自己。

但是,由於李廣駐防過幾乎整條北方邊境線,在匈奴那邊又是大名鼎鼎的大俠般人物,武帝還是將這次的新一代將領選拔考核名單中,最後加上了這個並不是自己嫡系的大名鼎鼎的飛將軍。

是騾子是馬,都給我遛遛吧。

四路軍出塞。

衛青出上谷(河北懷來),公孫敖出代郡(河北蔚縣),李廣出雁門(山西右玉),公孫賀出雲中(內蒙古托克托),四隊萬人軍出發,卻帶回了各自不同的答卷。

有打醬油的,有立大功的,也有損失慘重的,這四張答卷以非常豐富的結果覆蓋率給武帝提供了多維度的參考。

先來說打醬油的,公孫賀同志帶著一萬騎兵出去進行了武裝觀光,在體味了草原的大漠孤煙直後,毫髮無損的帶著隊伍回來了。

再說損失慘重的,慘重也分小慘和大慘,小慘是公孫敖,公孫敖出去就碰到了匈奴正規軍,數量不詳,不過一番大戰之下,公孫敖最終僅率領三千騎兵突圍,戰損率高達百分之七十。

之所以把死百分之七十叫做小慘,是因為李廣同志比這個更慘。

李廣老先生出去就遇到了真正匈奴主力,匈奴單于一聽對面是飛將軍李大俠帶隊,馬上下令,李大俠是人才,要活的!

在數倍於己的敵人圍攻下,李廣軍全軍覆沒,而且李大俠被匈奴高手們逮著了。

不過由於李廣自帶免死金牌光環,所以兵敗後沒有被殺,而是受傷被俘,匈奴兵把受傷的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的網袋裡。

按說這回再咋唱空城計也沒戲了,您都讓人裝兜兒里了,但李大俠豈是尋常人物!

人家先是裝死,各種吭嘰,讓匈奴人麻痹大意。

在跟著走了十多里路後,李廣斜眼瞧見他旁邊有個匈奴兵騎著一匹好馬,李大俠突然縱身一躍,跳上了那匹好馬,順手把那個匈奴兵推下去,搶了他的弓箭,策馬揚鞭向南而去。

匈奴單于聽說大怒,煮熟的李廣咋又飛了!於是派出了數百精騎緊緊追趕。

李廣這邊盡顯英雄本色,每一顆子彈消滅一個敵人,一邊跑一邊射殺追兵,再次在一V好幾百中揚名立萬,最終成功逃脫,一路收斂殘兵回到了京師。

太感人了!但賠個底兒掉。

唯一成功的,是衛青那一路。

衛青的這一路,也遇到了匈奴部隊,不過這一路的匈奴軍隊卻並沒有具有那兩路壓倒性的優勢,被初出茅廬的衛青追著一路殺。

而且更難得的在於衛青並沒有見好就收,而是繼續深入險境,直搗了匈奴的祭天聖地龍城,並斬殺匈奴七百餘人。

此次戰役的答卷交回後,武帝封衛青為關內侯,李廣、公孫敖則死刑,但允許交錢贖罪回家反省。

衛青的戰功程度,其實真算不上什麼大捷,不過象徵性的意義卻很重大。

雖然殺敵並不多,不過凡事要拉過來比一比。

那兩路直接被人家敲掉了一萬七千人,而人家衛青則頗有斬獲,殺入搗亂的還是匈奴人的祭天龍城,意義更是不凡,這就好比去鐵嶺上訪還是和去北京上訪完全就是兩個概念。

龍城大捷後,衛青向武帝為李廣和公孫敖開脫,說道:若不是二位將軍牽制住敵方主力,他也無法取得勝利。

武帝道:真仁義也。

我們要客觀說一下,衛青所說的,那兩位將軍牽制住了敵軍主力是個啥意思。

首先要說,這次的軍事行動,衛青的運氣成分很重。

比如說人家公孫賀,人家這運氣就很贊,人家出去公款武裝旅遊一趟不就啥也沒碰到嘛!

也比如說李廣和公孫敖,他們的運氣就很差,他們分到的那個方向,直面陰山,是歷來匈奴主力的出沒之地,而衛青分到的那一線,是草原的城鄉結合部,屬於匈奴本部和左賢王勢力範圍的交界地帶。

在這裡,我們要交代一下,對於匈奴來說,他們的龍脈在哪裡。

每個民族,都有發祥之地,比如說我們華夏民族把黃河叫做母親河,後來山東因為孔老夫子的加持功力和山東大漢的淳樸厚重成為了中國人的脊樑,滿族人民將白山黑水視為龍脈,耶路撒冷是基督徒的聖地等等。

這些聖地,都無一例外的從肉體到靈魂的養育並壯大了這個民族。

沒有這些地方,很可能這個文明就無從談起。

對於匈奴人來講,他們也有他們的聖地,這塊地方,就是陰山。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