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能是西方戰爭中的第一場兩線作戰——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既要在北非對抗波斯,又要在希臘對抗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斯巴達人為了從北面再度壓迫雅典,派出了一支精銳部隊前往了波提亞——位於希臘所在的阿提卡地區的北面,地圖上譯作「維奧蒂亞」,並誘使了當地人加入了伯羅奔尼撒聯盟。這樣,雅典就面臨著被南北夾擊之勢,而因為提洛同盟的海軍已經不在希臘,所以波提亞的喪失將導致從烏克蘭的穀物輸入雅典變得困難。這支精銳部隊在完成了和波提亞人結盟的任務後,就沿著陸路撤回科林斯,順路收拾了出城想攔截他們的雅典陸軍。然而得意洋洋的斯巴達人返回科林斯後僅僅兩個月,雅典人就又奪回了除了底比斯城外的全部波提亞地區,而斯巴達人則面對堅固的雅典城防仍然束手無策。

然而雅典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就從埃及傳來噩耗——遠徵軍被波斯聚殲,損失達5萬人和250艘戰艦。然後,色薩利地區又發生了反對雅典的戰亂,雅典派兵平亂但宣告了失敗。雅典人不想再打下去了,他們選擇向現實低頭——放逐期滿的親斯巴達派代表人物西門於公元前452年出面與伯羅奔尼撒聯盟休戰五年;又於公元前448年與波斯議和;再於公元前445年以退出所有對伯羅奔尼撒同盟有威脅的地區為條件,換取了斯巴達人對希臘對愛琴海控制權的承認。和約期限為30年。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遂宣告結束。

同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人將失敗歸原因於革命一樣,雅典人同樣認為是波斯人幫了斯巴達人大忙。借用那句有名的「這不是和平,這只是20年的休戰」。野心勃勃而又憤憤不平的雅典人可謂是臥薪嘗膽,悶聲發財,利用提洛聯盟的富庶重建了艦隊,並且進一步鞏固了雅典附近的城防,頗有「天子守國門」之勢,將斯巴達從陸地北侵的路線牢牢卡住。公元前435年,雅典派艦隊援助克拉基島,克拉基倒向了提洛聯盟,斯巴達的糧食都來自於西西里島的海上運輸,而克拉基的站隊威脅了西西里島向伯羅奔尼撒半島輸入糧食的航線。隨後,科林斯城邦遠在馬其頓的殖民地波提狄亞宣佈反叛,加入了提洛聯盟。於是科林斯要求斯巴達向雅典宣戰。於是,所有仇視雅典的城邦在斯巴達集會,討論組建聯軍的事宜;結果集會期間,又發生了底比斯人為了普拉蒂亞和雅典陸軍大打出手的事件。於是和平終不能持續。恰好也是20年後,也就是公元前432年,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了。

在這次戰爭中,雅典顯示了一個初具海權國家意味的戰爭潛力——統帥伯里克利為後人展示了掌握海洋的一切優勢。當擁有強大陸軍的斯巴達人從科林斯地峽衝出準備攻擊雅典時,雅典及周邊阿提卡地區的人民即退入堅固的雅典城防背後,而雅典海軍則滿載士兵任意選擇伯羅奔尼撒同盟的海岸地區大肆蹂躪,或前出到愛奧尼亞海切斷從西西里到伯羅奔尼撒的海運路線,使斯巴達人陷於飢餓。這是一場初具雛形的總體戰,雅典掌握了海洋,似乎就掌握了整個已知世界。

然而,雅典的好日子似乎總是那麼短暫。一場來自亞洲的瘟疫席捲了雅典,伯里克利病死了。雅典新當選的執政官叫克里昂。同時,雅典市民並不能親眼看見雅典海軍在遠方的勝利,而只能看見斯巴達人在自己的領土上大肆破壞。儘管性命無虞,但是缺乏伯里克利這樣威望壓制的雅典人開始不滿足於躲在城牆後面當烏龜。他們開始迫切的想要收回城外的土地。新當選的克里昂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提升威信,他決定在陸上也採取攻勢。雙方在陸地上各有勝負,從色雷斯到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希臘全境都捲入了戰火,全希臘的經濟受到了致命的破壞。終於,公元前423年,在遙遠的色雷斯地區的安菲波利斯城下,斯巴達國王布拉西達斯和雅典執政官克里昂各自率軍迎頭相撞。斯巴達人在戰鬥中展現了高超的陸戰技巧和豐富的實戰經驗,雅典重步兵尚未列陣完畢,戰線的左翼既被斯巴達人的強力右翼擊潰,隨即中間和左翼也被壓垮。斯巴達陸軍在很短時間內摧枯拉朽,取得了勝利,最大的損失「只是」戰死了國王;而雅典執政官克里昂也同時戰死了。

這兩個人的死亡,使雅典和斯巴達的主戰派聲音衰弱了下去。歷史上提前到來的總體戰實在是過於殘酷,以至於雙方都無法支撐下去。公元前421年,斯巴達和雅典分別代表各自聯盟簽訂了合約。在合約中,雅典放棄了這次戰爭中佔領的一切土地,而斯巴達人也放棄了愛琴海沿岸的一些主要城市。雙方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然而,諸多獨立城市仍然懾於雅典尚存的強大海軍的威懾,繼續向雅典低頭納貢;而斯巴達的盟友們如科林斯人、波提亞人在這次戰爭中損失巨大,卻一無所獲。這一切又為希臘雙雄的最終決戰——第三次伯羅奔尼撒戰爭埋下了伏筆。


希臘城邦之間的傳統戰爭類似於以前的約架。雙方可能是因為一個事情爭執不下,既然爭不出個結果就通過打羣架的方式解決。這種約架都是講究禮儀的,有點類似中國春秋時期宋襄公理解的戰爭,雙方要找個開闊地,擺成相對的陣線,主力是所謂重裝步兵,重裝步兵的兩翼有輕步兵或騎兵保護,然後互相相對衝撞、對決。

這種模式的戰鬥,需要雙方有高超的戰鬥技藝和團結合作的精神,戰鬥很激烈,強度很大,但持續時間不會很長,一般當天就能結束,戰勝的一方也不追擊被擊潰的一方,實際上他們也沒有追擊的能力,因為重裝步兵的戰力來自對陣型的維持,戰勝方一般會在陣地上建個紀念碑,安葬戰鬥中死去的同胞,同時也允許戰敗方在戰場上搜羅安葬屍體。

這種有禮節的,短時間高強度的戰爭對衝突雙方的傷害都不是傷筋動骨的。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斯巴達人理解的戰爭就是這種傳統模式的戰爭。他們相信憑藉自己強大的陸戰實力可以輕鬆擊敗雅典及其同盟。如果雅典人拒絕出戰,斯巴達人將蹂躪雅典的農莊並逼迫雅典人出戰。

相較於保守的斯巴達人,雅典人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革新主義者,雅典的領袖伯里克利不害怕斯巴達的戰爭能力,並決心以創新的方式贏得對斯巴達的戰爭。伯里克利的計劃是把雅典城郊的農民移入雅典城內,拒絕在陸上與斯巴達人進行決定性的會戰。

但雅典將通過其強大的海軍,一方面維持從黑海北岸穿過赫勒斯滂的糧食運送航線,一方面環繞伯羅奔尼撒航行,騷擾並襲擊斯巴達的海岸,換句話說斯巴達對雅典城郊的蹂躪將被加倍奉還。伯里克利預計最多三年,斯巴達人就會動搖,因取勝無望而與雅典人媾和,繼而締結對雅典有利的和約。

但在接下來的戰爭中,雙方的盤算都落了空。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極大地削弱了雅典人的實力,同時也奪去了伯里克利的生命。在雙方都損失慘重的情況下締結了尼西阿斯和約。

隨後亞西比德這個很有爭議的人物登上了歷史的舞臺,亞西比德尋求徹底擊敗斯巴達,因此主張在陸上直接對戰斯巴達。接下來斯巴達獲得了門丁尼亞戰役的勝利,捍衛了斯巴達陸戰不敗的神話。

亞西比德又策劃了對斯巴達同盟敘拉古的遠徵,但戰爭還沒有打響,亞西比德就因為害怕被政敵彈劾而叛逃到了斯巴達,並成為斯巴達人的智囊。敘拉古遠徵事後被證明是一次徹底的失敗,雅典人損失了大量艦船、士兵和最著名的幾位將軍。

在亞西比德的出謀劃策下,斯巴達開始尋求在海上擊敗雅典,由於斯巴達的財富有限,他們與希臘人的公敵波斯合作,用波斯人的金錢為伯羅奔尼撒同盟武裝了一隻強大的艦隊,並開始在海上絞殺雅典人。

此時雅典的形勢十分危急,但民主的雅典還是迸發出了強大的戰爭潛力和愛國熱忱。與此同時亞西比德因為在斯巴達受到猜忌又重新回歸,尋求與雅典民主派的合作。雅典艦隊在極其危急的形勢下連續取得戰役的勝利,打的斯巴達一度向雅典求和。

此後,亞西比德再次被其政敵流放,在失去亞西比德和其他一些優秀的將領後,雅典海軍最終敗於斯巴達海軍大將呂山德之手,除科濃帶著幾艘戰艦逃脫外,雅典再無實力與斯巴達人對抗,至此伯羅奔尼撒戰爭正式結束。

在此次戰爭之後,雅典人失去了他們的艦隊,失去了保護他們海港的長牆,也失去了他們傳統的民主政制,但斯巴達人的霸權也沒持續多久,科濃將再次在海上擊敗斯巴達人,在雅典重建長牆,並恢復雅典主導的提洛同盟。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古希臘世界的「世界大戰」,也可以說是古希臘世界衰敗的開端。嚴格說來,我們通常所說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其實是指第二次伯羅奔尼撒戰爭。戰爭的雙方是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戰爭的起因得追溯到希波戰爭。在希波戰爭中,雅典人體現了他們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寧可不要雅典城,也要抗擊波斯人。雅典人的這種堅定的抵抗使得一個以雅典為首的,以抵抗波斯人為目的的同盟成立,那就是提洛同盟。戰爭結束後,提洛同盟並沒有解散,而是逐漸演化為雅典愛琴海海上霸權的工具,因此提洛同盟乾脆可以被稱為「雅典帝國」。海上霸權國雅典帝國的崛起導致了希臘世界內部權力分佈的失衡。公元前460年,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爆發了第一次伯羅奔尼撒戰爭,但雙方都奈何不了對方,最後只能握手言和。公元前446年,雙方簽訂合約,規定雙方爭端訴諸公斷。但這個合約並沒有解決雙方的根本矛盾。

公元前435年,伯羅奔尼撒同盟中的海軍大國,希臘世界除雅典以外的最強海軍國家柯林斯進攻科爾基拉,如果柯林斯控制了科爾基拉,那麼它就獲得了與雅典在海上掰手腕的能力,這是雅典不能容忍的,因此雅典出兵幹預柯林斯與科爾基拉的戰爭,這就成了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導火索。

第一階段 十年戰爭,也叫阿爾齊丹戰爭(公元前431年-公元前421年)。

公元前432年斯巴達公民大會上,柯林斯人鼓動斯巴達人對雅典開戰,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當時雅典的領導人是著名的伯利克里,他進行戰爭的目的是要讓斯巴達人認識到斯巴達不可能打敗雅典。伯利克里採取的是典型的非對稱性戰略,即任由斯巴達人蹂躪阿提卡地區(雅典城所在地),而雅典人在海上對伯羅奔尼撒海岸進行突襲。但伯利克里這個戰略最終失敗了,失敗的部分原因可以說是天災,即公元前430年,雅典爆發瘟疫,雅典三分之一人口喪生,甚至伯利克里本人也死於這次瘟疫,很顯然這次瘟疫極大的損害了伯利克里的戰略。但即使沒有瘟疫,這次戰爭其實依靠的是意志力,即雅典和斯巴達人誰能堅持其戰略到最後。顯然伯利克里沒有正確估計斯巴達人的堅韌,他沒有預料到這場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27年……

不管怎樣,伯利克里的去世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沒有人能接替他的位置。但雅典人仍採用伯利克里的戰略直到公元前427年。這一年,未來導致雅典戰敗的種種因素已經都顯現出來:財政拮据、帝國造反、波斯虎視眈眈等等。公元前422年雅典主戰派首領克里昂戰死,次年(公元前421年)雅典與斯巴達簽訂了《尼西亞斯合約》,規定雙方保持50年和平。但這一合約不過是一紙空文,雙方都沒履行他們的義務。

第二階段遠徵西西里(公元前415年-公元前413年)

公元前415年,西西里諸邦使者請求雅典出兵西西里,以遏制西西里城邦錫拉丘茲。主戰派新的領導人,伯利克里的侄子,將軍亞希比得主張以小而精幹的艦隊遠徵西西里,威懾錫拉丘茲。但主和派領導人尼西亞斯耍了一個愚蠢的政治把戲,即誇大錫拉丘茲的威脅,意圖嚇阻雅典人,但沒想到雅典人通過了他提出的一切要求!更糟糕的是雅典人指派亞希比得、尼西亞斯以及政治實力較弱的第三位將軍拉馬胡斯三位共同指揮這次遠徵。西西里人和義大利人面對雅典大軍,非常害怕,甚至一些義大利和西西里城邦拒不讓雅典人入城。而這時出發後,亞希比得的政敵指責他瀆神,要將他召回雅典受審,亞希比得拒不接受,逃亡到斯巴達。而拉馬胡斯又陣亡了。這樣,根本不喜歡這次任務的尼西亞斯獨掌大權。他的三心二意,拖拖拉拉導致征服錫拉丘茲已不可能。因此不想作戰,又不願意承擔無功而返的責任的尼西亞斯請求增援,希望議政大會拒絕,但沒想到議政大會送去了所有增援加德摩斯梯尼(雅典著名將領),但為時已晚。德摩斯梯尼權尼西亞斯撤兵,但因為尼西亞斯害怕承擔作戰失敗的責任,因此拖延不決,當他決定撤退時,已不可能,最終雅典遠徵軍在西西里全軍覆滅。

遠徵西西里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的轉折點。

第三階段德凱利亞戰爭(公元前413年-公元前404年)

雅典西西里慘敗後,斯巴達加強了陸地進攻,在亞希比得的建議下,斯巴達軍隊常駐阿提卡地區的德凱利亞,這導致雅典不斷失血。這時斯巴達人已與波斯人結盟,獲得了波斯人源源不斷的財政援助。即使這樣,雅典人仍堅持了近十年,直到斯巴達人傑出的海軍將領來山得在公元前405年在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附近的羊河河口決定性的重創雅典海軍,雅典海權喪失殆盡,雅典城也被包圍。雅典才於公元前404年投降。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

戰爭雖然以斯巴達領導的伯羅奔尼撒同盟最終勝利告終,但這場戰爭對希臘世界的破壞極大。戰後,整個希臘世界迅速衰敗,戰火不斷,最終為馬其頓所吞併。


有本書叫《伯羅奔尼撒戰爭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