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綜合性產業,是國民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決定:將文化部、國家旅遊局的職責整合,組建文化和旅遊部,作為國務院組成部門,不再保留文化部、國家旅遊局。這是近二十年來,旅遊管理體制最重大的變革,這是從國家頂層設計層面承認了文化和旅遊融合的必要性。

  近年來,在我國文化、旅遊兩產業發展和研究實踐中,「文化與旅遊融合」一直是個高頻詞。早在2009年,原文化部和原國家旅遊局就聯合發布了《關於促進文化與旅遊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未來旅遊業「文化為魂,旅遊為體」的融合特徵,有網友將兩者的融合戲稱「詩和遠方終於走在一起了」。

市場背景:國民旅遊消費需求旺盛,旅遊市場一片繁榮

  2018年,國民旅遊消費需求旺盛,全域旅遊聚焦美好生活,旅遊與文化、創意、科技的融合創新備受關注,品質提升與績效改善趨勢愈發顯現。根據國內旅遊抽樣調查結果,2018年上半年,國內旅遊人數28.26億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1.4%。國內旅遊收入2.45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5%。根據國務院發布「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旅遊市場總規模達到67億人次,,旅遊業總收入達到7萬億元。

  同時,我國旅遊行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2015年全國旅遊業完成投資約1萬億元,2016年實際完成投資約1.3萬億元,2017年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全國旅遊投資超1.5萬億元。, 根據國務院發布「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旅遊投資總額2萬億元。

融合的必要性1:從供給側發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從「高速」到「高質量」、從「增長」轉向「發展」,與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相符合。增長是經濟總量的增長,而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其要義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這正是當下我國文化和旅遊發展所呈現的新特徵。

  馬斯洛的動機理論(需求層次理論)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類,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高級需要的滿足才能產生更令人滿意的主觀效果,有更深刻的幸福和豐富感。高級需要比低級需要有更大的價值。通過旅遊,人們獲得某種歸屬和認同,贏得別人的尊重和認可,同時,旅遊不僅是獲得審美享受、增長見識的機會和途徑,也是發現自我、變現自我和實現自我的一種方式。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統計,2017年全國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9.13萬億元,佔GDP總量的11.04%,而全年餐飲收入為3.96萬億元,通過這一組數據對比,就可以看出隨著人們收入的增長,「喫、喝」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玩、樂」的市場要更加廣闊!

  另外從居民消費支出結構來看,2017年居民教育文化娛樂人均消費支出達到2086元,佔消費支出比重的11.4%,也說明瞭人們對高級需求的願望越來越大。

  「旅遊不僅是一種經濟生活,而且也是一種文化生活」,「旅遊是文化性很強的經濟事業,又是經濟性很強的文化事業」。如何通過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一個重要的時代命題。目前我國旅遊業發展還存在較多的問題,尤其是供給側方面的問題,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就需要從粗放經營邁向集約發展,變砸狠錢、賺快錢的「門票經濟」為講好故事、謀好項目、做好產品的有效供給,從供給側發力,推出特色鮮明、高品質的「旅遊+文化」產品,旅遊業的發展轉型才大有空間,從淺層相加轉向深度相融,讓旅遊強國的大文章有詩意更有溫度,有遠方更有未來!

融合的必要性2:旅遊業自身要突破傳統,形成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的格局

  與其他產業相比,旅遊業的市場化程度較高,關聯性強、綜合帶動能力突出,特別是在「旅遊+」戰略的推動下,旅遊業與一、二、三產業融合併擦出業態創新的火花,旅遊業態和產品持續創新和豐富,推動著旅遊產業結構升級,提升了遊客的出遊品質。特別是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頂層設計又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著旅遊產業轉型升級,「旅遊+」得到認可,推動了旅遊業與互聯網、工業、農業、林業、航空、水利、交通、中醫藥、衛生、科技、文化、教育、裝備製造業、軍事等領域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滿足多樣化、個性化和品質化遊客的旅遊新業態。《「十三五」旅遊業發展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創建500個左右全域旅遊示範區。國家旅遊局先後公佈了2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單:2016年2月國家旅遊局公佈了首批國家創建名錄,共計262個。2016年11月國家旅遊局公佈了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創建名錄,共計238個。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創建,說明國家正在發力延伸產業鏈,擴大產業面,建設「大旅遊、大市場、大產業」的格局!

發展現狀一:2018年中國文化旅遊行業需求規模2.7萬億

  在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下,中國文化旅遊實現了持續、快速地發展,經濟實力和市場各方面都有相對優勢。近年來,中國文化旅遊成為投資熱點,各種類型的文化主題公園、旅遊小鎮應運而生,中國文化旅遊產業規模得到很大提升。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9-2024年中國文旅融合行業市場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文化旅遊行業需求規模為14226億元,同比增長12.8%;2018年,我國文化旅遊行業消費需求為27012億元,2013-2018年文化旅遊行業需求規模複合增長率為13.68%。

發展現狀二:70%的房地產企業投資文旅行業

  據原國家旅遊局統計,2017年全年我國旅遊直接投資超過1.5萬億元,同比增長16%。其中全國已有144支旅遊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超過8000億元。未來我國旅遊度假產業規模將達10萬億級,成為支柱產業,文旅產業依然是最值得投資的產業之一。在萬億投資中,民間資本投資佔比60%,已形成民營為主、國有企業和政府投資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投資格局。從投資主體來看:文旅產業投資包括投資型公司、地產集團型、政府主導型、跨界參與型。

  據統計,目前超70%的百強房企已佈局文旅產業,文旅成為房企轉型的新趨勢。我國大型房企憑藉著在土地開發、建築景觀設計、資金以及產品理念與資源多元性方面的優勢,成為文旅投資的勁旅。橫向上,與各地政府和資源方對接、推進文旅項目在全國廣泛簽約落地;縱向上,通過投資參股或內部培育,構建文旅業態內容體系。

市場前景:21省市紛紛成立文化和旅遊廳,十萬億市場藍海待挖掘

  文化和旅遊融合是「旅遊+」的要求,符合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的客觀規律,其市場前景不言而喻,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截至目前已經有21個省市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立了文化和旅遊廳;25個省市制定了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規劃和政策。「十三五」期間,旅遊與國民生活及鄉村、健康、養老等重點領域的「+」將成為發展熱點,國家旅遊局預計,我國旅遊度假行業將形成十萬億的支柱產業!

(文章來源:前瞻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