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國,是酒的故鄉。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的故鄉。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酒和酒類文化一直佔據著重要地位。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於物質的,但又同時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中。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文化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首先介紹了中國酒文化的起源與發展,並研究了其深刻內涵,最後探討了中國酒文化的現實意義,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酒文化研究的熱情,繼承和發揚中國酒文化。

酒文化;起源與發展;內涵;現實意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酒系的發源地之一。中國的飲酒已經擺脫了單純的食用價值,凝結了人類物質生產與精神創作,上升為一種飲食文化。中國酒文化以其悠久的歷史、博大精深的蘊涵而在世界酒文化之林中獨領風騷,中國酒文化蘊涵豐富、自成體系,具有很大的精神文化價值。中國酒文化是一種社會文化,也是一種政治文化,更是一種藝術文化。酒文化對社會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和深刻的意義,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

1中國酒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中華酒文化起源於酒的釀造,而民間對酒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例如儀狄釀酒,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戰國策》中有這樣的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杜康釀酒,《說文解字·巾部》中也有記載"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這個說法在民間廣為流行;釀酒始於黃帝時期,《黃帝內經·素問》中記載黃帝與岐伯討論釀酒,《神農本草》載有酒的性味;釀酒與天地同時,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與天地並矣"。然而無論那種說法都能說明我國的釀酒歷史距今起碼在四千年以上當今的許多考古發現也都證明了這一點。

不過現代觀點認為酒是穀物自然發酵的產物,晉代江統《酒誥》:"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或雲杜康。有飯不盡,委餘空桑,鬱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果酒和乳酒是第一代飲料酒,舊石器時代人們以採集狩獵為生。水果中含有較多糖分,易自然發酵生成果酒;動物乳汁中含有蛋白質和乳糖,也易發酵成酒。商代出現了利用穀物糖化再酒化的釀酒技術;先秦時期,出現了活性微生物或其酶類的直接釀酒法;漢代發展了制曲技術並從西域引進了葡萄酒的生產;唐宋開始釀造果酒和藥酒;元代出現了蒸餾法釀製的燒酒技術;明清時期,伴隨著造酒業的進一步發展,酒度較高的蒸餾白酒迅速普及。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形成了具有中華特色的酒文化。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酒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物質文化的結晶。

2 中國酒文化的深刻內涵

中國酒文化與禮儀

酒禮,是酒行為的禮節,用以體現酒行為中的貴賤、尊卑、長幼乃至各種不同場合的禮儀規範。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

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採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嘗嘗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格,如壯族敬客人酒的風俗是飲交杯酒;雲南佤族有以泡酒待客的習俗;藏族待客的青稞酒;布依族人饒有風趣的"迎客酒"等,無不體現出我國少數民族多姿多彩的酒文化特點。

中國酒文化與詩文

中華古國是酒的故鄉,也是詩的國度。詩從開始產生,就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中國古典文學作品中,酒成為文人經常吟詠的題材,借酒勸世、傲世、消愁、韜 晦、放浪名教、表現名士風流成為永恆的主題。數千年來,詩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古代帝王祭祀山川、祖宗和舉行朝廷大典,都奉獻酒誦頌詩;唐朝在鄉試飲酒禮中要誦《鹿鳴》之詩,稱之為"鹿鳴宴"。從宮廷到民間,酒與詩不僅是人們物質生活的需要,也成為人們一種精神生活的需要。酒是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學藝術發展的酵酶。我國最早的一部詩集《詩經》305 篇中有40 多篇與酒相關,酒與詩仙李白流傳下來約1000 首詩,說到其中飲酒的就有170首,詩聖杜甫現存詩1400 首,與酒有關的約佔300 首之多,翻開我國的文學史,從《離騷》到《女神》的歷代詩詞中,有關酒的描寫比比皆是。古往今來,在中國詩酒文化形成的過程中,湧現出許多傳誦至今的佳話。多少文人騷客都與酒脫不了干係,因酒而興緻勃發,才思橫溢,酒酣墨暢。魏晉時代,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成為廣為傳誦的名句。東晉詩人陶淵明的詩有一半談到酒,如"試酌百情遠,垂觴忽忘天"。唐代,詩歌大盛,詩人們嗜酒成風。代表人物首推詩仙李白,"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的名句相信大家也都熟知。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是在他飲酒微醉中寫成的。無獨有偶,北宋時的詩人蘇東坡,在山東密州,中秋節飲酒,喝到微醉時,詩興大發,寫下豪邁悲涼的千古絕唱《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酒能使人脫離世俗的困擾,寫出真情的詩篇。中國詩酒文化,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獨立文化體系。縱觀詩酒文化發展史,酒醉詩情,詩美酒醉;詩借酒神采飛揚,酒借詩醇香飄溢。詩與酒,相映生輝,形成絢爛的文明景觀。

3 中國酒文化的現實意義

古往今來,酒文化不論在政治上、經濟上還是社會生活中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酒在發揮其強大效應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危害包括酒後滋事、酒後駕車造成的交通事故等社會問題以及酒依賴、酒精肝、胰腺炎、胎兒酒精綜合症等醫學問題, 而所有這些危害當中以酒依賴最為嚴重。因此,我們對待酒文化的態度應該是客觀的,酒文化之所以能在中國乃至世界傳承這麼久,足以證明它已成為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之物;但是當我們面對它時,也應保持清醒的頭腦,它可以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好助手,但是如果你不能適度地控制,它的作用也可能會適得其反。凡事要有度,這是我們在接受酒文化並將其傳承所應有的態度。酒,在人類文化的歷史長河中,它已不僅僅是一種客觀的物質存在,而是一種文化象徵,即酒神精神的象徵。在中國,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學為源頭。莊周主張,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齊一生死。莊周高唱絕對自由之歌,倡導"乘物而游"、"游乎四海之外"、"無何有之鄉"。莊子寧願做自由的在爛泥塘里搖頭擺尾的烏龜,而不做受人束縛的昂頭闊步的千里馬。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酒文化"一詞,是由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于光遠教授提出來的。酒文化是以酒為特質載體,以酒行為為中心的獨特文化形態。中華酒文化在不斷發展。物質文明的進步,心態觀念的變遷,社會制度的更迭,成為它變化運行的內在動因;而現代文化的衝擊和外來文化的切入,成為它變化運行的外部環境。在這種內應力和外應力的共同作用下,中華酒的物質內涵、精神觀念、載體結構、功能價值不斷調整變化。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