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4368.jpg 图文看似不合,但很有意思啊~

忍不住碎念孩子的时候,通常都是有些担心与纠结。在庆祝小羽毛六岁生日这一天,我突然看清了一部分的自己。说突然,也不突然。一部分来自互助咨商的聆听,还有手足的提醒与换位,在书写的过程里,一步步梳理自己。

 

事情是这样的。孩子昨晚咳嗽几声,我开始像被按到开关,播放录音。碎念的内容大概是「感冒就不能来阿嬷家」、「就跟妳说要戴口罩」,还有用生硬的口气说「妳要选择就要承担」。

 

(我对碎念的标准比较高,这是另一个课题……)

 

无视羽毛舅打圆场的劝说,就当成日常插曲。我还是认真地照顾孩子,并且尽量克制自己再度使用负向言语。但我家手足之所以为手足,就是大嘴巴通风报信(笑~

 

隔天又传来了许多关心。这些都不打紧,把自己想清楚比较要紧。在我之前写过的文章,跟生病在一起时,那是「生病以后」的体悟。可是,从健康跨入生病,还有很多单线式的责任归因,有很多的情绪。

 

都是因为阿姨带她去游乐园、都是她不喝水、都是她没有好好照顾自己,脑中片面的不得了。

 

追根究底的还是一些恐惧、焦虑与复制……,虽然还没有完全理清,但在跟自己的对话中,总算松开了一点点。

 

可以认真的小羽毛说明,过敏不是不会好,只要我们有注意与调整……。

我们怎么对待与看待身体呢?又怎么把对身体的感受,带给下一代呢?我这样想著。

 

结果晚上又发现自己的另一个课题orz

 

 


以下是长篇备注(忘记有没有写过......)

 

基于本人对语言的敏感,单线式的责任归因,大概表现在语言上有以下几种

1. 「再……就……」:这有时候是逻辑的无限滑坡,遍见于生活日常。

2. 「你都……」、「你就是……」:片面而不精准。

3. 「我会被你……」:例如气死、害死等词汇。

 

我自己比较少说第2种句型,之前会跟小羽毛玩语言游戏,来改变思维。玩法是在日常生活中听到对方说「你都」,另一个人就发出「逼逼」声。

 

游戏一阵子就会发现,哇,我这么常用。

 

如果一直被小羽毛抓语病,就会哈哈笑著跟她道歉。(通常是一起哈哈大笑,这很像是很久以前综艺节目的游戏,例如不能说「我」一类的。)(还有人知道这个梗吗?XD)(建议要玩的大人先认知,成人也会犯错,我们跟孩子一起学习。否则恼羞成怒,就失去游戏的乐趣了~

 

在意识到自己或孩子的习惯性用法的同时(小羽毛生气时也会这么说),我会说「其实没有都……」,「你很生气或是……」,了解需求的同时,也引导认知人的多面向。

例如:「爸爸没有『都』不理你,他只是现在在忙。刚刚有一起打气球,玩得很开心。你记得吗?」

 

1种句型,日常生活经常听到。除了我碎念时会用到,也听过很多大人这么说恐吓。「她再喝奶,就会戒不掉。」除了阿杂,就是心里有事。(详细请看前文)

 

3种句型,我印象中没说过。但我听过路人与另一半这么用,例如「我会被你气死」。适用阿德勒讲的——「你只是想生气」!把自己的情绪推到对方头上……,仿佛一切都是对方害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