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到底应该大量普筛,还是维持重点式筛检?(AP)

台湾到底应该大量普筛,还是维持重点式筛检?(AP)

台湾到底应该大量普筛,还是维持重点式筛检,各方都有不同的意见。面对日益严峻的疫情,「感觉」跟「情绪」是使不上力的。唯有「理性」客观分析数字,才可以做出最精确的判断。

重点筛检的前提假设是,母体的带原数少(也就是阳性确诊率低),所以大量普检不符合成本效益,也无急迫性。不过一旦母体的带原分配开始发生改变,那么主事者就必须要迅速冷静地做出判断与应变。

但是,要如何知道母体的带原分配开始改变了呢?最重要的,就是观察「每天阳性确诊率」(当日确诊数/当日检测数)的变化。

假设母体的带原分配不变,那么「每天阳性确诊率」的上下随机,应维持在一条均线,不会有明显的向上或往下的趋势。换言之,一旦这条均线开始出现上升或下降的趋势,就表示母体的带原分配可能已经产生变化了。

以美国为例,美国在过去两个礼拜的「每天的阳性确诊率」是呈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示美国的疫情还在逐渐扩大中。美国因为对新冠疫情,过份自大,反应迟缓,所以这样的均线是非常符合预期的。从流行病学的角度看,「Just about right」。

医护人员正在采集「罗斯福号」航母水兵的检体。(美国海军)
美国的确诊人数稳定上升中。图为医护人员正在采集「罗斯福号」航母水兵的检体。(美国海军)

相反地,台湾对疫情的反应,迅速明快。因此,从二月至今,这条均线应该是已经处于下降的趋势。如果近期因大量的旅客从欧美返台,使得这条均线开始产生变化,那么政府就应该有所警觉与应对。

须知,此次疫情千变万化,稍一松懈或恍神,便有可能使病毒卷土重来,让之前的努力前功尽弃。

至于口罩的争论也是一样,政府应该提供更公开透明的数据,以免让两造各执一词。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公布每天详细的口罩「生产数量」,「额度配给」,与「成本分析」。因为这牵涉到了国家的补助与分配正义,所以人民是有权利知道与监督的。

总之,一个越透明的政府,才会是一个越廉洁,越有效率的政府。人民对政府合理的监督,执政者都必须理性看待,不能仗著有媒体与网军的一味护航,以至让所有的公共政策,完全没有一点可以理智讨论的空间。

最后,总结如下:

1. 任何的流行病学都一样,数据越透明,越有助于防疫

2. 病毒检测数量如果过低,会低估确诊率。

3. 大规模的普筛(如韩国),成本虽高,但会比重点式的筛检,更快速有效地控制疫情。

4.当母体的带原数少时,重点筛检是合乎成本效益的作法。但是近日,因有大量的旅客由欧美返台,如其中有许多的隐性带原者,则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使原来的母体分配产生变化,让疫情扩散。

5. 任何的政治考量与双重标准,都会带来防疫破洞的极大风险。

6. 台湾的防疫表现,全世界有目共睹。但是国内的造神运动,应适可而止。防疫如同作战,最忌沾沾自喜。

7. 口罩确实有防疫效果,可减少病毒传播。如果因为受制于国内的产能有限,政府应适时开放进口,以减少民众排队蒸罩之苦。

8. 台湾民众的高度警觉意识,与尽忠职守的第一线医护防疫人员,是这波疫情至今尚未扩大蔓延的最大功臣,我们要特别感谢一线的医护人员。

*作者为美国伊利诺芝加哥大学教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