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出仕做官了,比如比較有名的子貢、子路、子有(冉求)。

子貢,在孔子進入楚國後返回魯國,擔任魯國的賓介,這個職位說白了就是在貴族充當的使者出席外交活動的時候充當顧問,實際上可以代表使者與對方進行交涉。這樣的職務屬於編外的差事,理論上可有可無,不過子貢似乎在這個職務上表現十分出色,所以無論魯國哪個貴族充當使者,都會帶他去參與。子貢在魯國任職大概自此一直到孔子去世。後世傳說其為了讓魯國免遭齊國入侵,採用外交手腕,調動天下局勢的變動,引吳國擊敗齊國,這個故事略有誇張。

子路,曾經在孔子擔任魯國司寇的時候擔任季氏家宰,說白了就是季孫氏的管家。這個位置看上去比較低賤,但這個位置在當時是有機會攫取魯國的政權的。而子路以季氏宰的身份執行孔子所期望的「墮三都」,驅逐了原本的季氏宰公山不狃。孔子周遊列國的時候子路隨行。等到孔子再度回到魯國,子路繼續在季氏門下服務,但當時魯國的鄰國有人投奔,指名讓子路做擔保,子路不肯,於是轉投衛國執政孔悝門下,因捲入衛國內亂被殺。

冉求,在孔子周遊列國快結束的時候回到魯國,擔任魯國將領抵禦齊國入侵,也當了季氏宰,並且說服季康子迎回孔子。但其因為做了季孫氏的家臣,為季孫氏斂財,被孔子鄙視,兩人的師生情誼破裂。

總的來說,孔子的弟子出任的官職大多是地方長官,或者是貴族的家臣。管仲雖然在齊國擔任「宰」,實際上相當於齊侯的家臣,但背後有齊桓公支持。樂毅則是得到了燕昭王的支持,併當了趙國的相邦。而孔子學生們所服務的諸侯國實力不如齊國,又沒趕上戰國時期不拘身份國籍擔任將相的時代,限制了他們施展才能的空間。


歷史已經確定。沒有會不會,如果,假如,假設,等等。如果想,自己多多想寫上一篇,編得天花亂墜 明天你說的人們就會以為就是真的。三國演義,水滸,紅樓夢,西遊都是如此。這幾本名著裏真的有一半。歷史大家都會說,難達到,史記東周列國也是小說,都是大作家編的完美,把無數小事,通過偉大人物傳播下去,真正歷史人物,是如何誰見過,李自成康西大帝的作者還在,你問問他們有多少真康西真實東西。問別人本來不存在東西。讓人如何回答。編得好,你看不懂。編不好不如不編,所以問這類問題的。自己多想想,會不會那樣那樣,如此如此。長久的想,記錄下來發表出去。寫得多了,你就是故事大王,歷史學家。名利都有。為什麼問人家人家耐心不說話惱了會說你是x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