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術的發展的高潮中,西醫的解剖學也在不斷的推進發展,有一位骨科教授在一次解剖屍體中發現,在椎體的後方有一個巨大的突出物——椎間盤,在這個時候時候,西方大多數人群面臨疼痛的困惱,在一領域並沒有好的治療方法,後來他認為是突出物對後方的脊神經機械壓迫導致的,於是開始了開放性椎間盤手術的試驗。

不過在後來的試驗過程中,有很多被疼痛困擾的很嚴重的病人,在這位骨科教授的手術中解除了疼痛。

於是,在50年代開放性椎間盤切除手術在西方國家開始盛行,不斷的向外推廣,直到30年代,改革開放才慢慢的傳入中國,中國的第一批骨科手術大夫宣蟄人是專門做椎間盤切除手術的。

在經過一段時間後的開放性椎間盤切除手術之後,他發現有一大部分患者又回來了告訴他,他的疼痛還是原來的樣子,有的甚至做完手術幾周後就發生了,後來,每做一個開放性椎間盤切除手術的病人,他後期都會一一打電話詢問情況,一個月,二個月的堅持著,後來發現治療的後的效果差強人意,他終於做不住了,不能在這樣不清不楚的做下去,這不是草菅人命嗎?

於是果斷的丟掉了手術刀,開始關注軟組織損傷。

軟組織包括肌肉、筋膜、韌帶、關節囊、骨膜、脂肪等結蹄組織是人體生命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就有了軟組織系統勞損病變引起各種徵象的疾病探索和研究。

椎間盤突出有的是可回納,有的是不能回納的,以前的學術定義是說椎間盤突出是完全不可能回納的,在前幾年的學術上才看到了有新的學術給予了椎間盤突出的探討和一些回納的案例證明。

椎間盤迴納不回納,這個好難講,誰也不能很有把握的說就能把椎間盤迴納,但是在臨床上發現並非所有的椎間盤突出都是導致疼痛的原因,有很多疼痛病人經過軟組織的治療干預,後面再去拍片子還是突出,但是疼痛卻沒有了,這樣的案例在椎間盤突出的病人身上佔90%,如果沒有經過鑒別是椎管外的軟組織損傷還是椎管內的損傷,就去做手術,那麼就是過度醫療,所以往往效果不大,甚至無效。

什麼是椎管內的損害和椎管外的損害,我給大家舉個通俗的例子。

我們把這個瓶子作為人體的脊柱,那麼這個標籤就是椎管外,標籤內的看不見的就是椎管內的,那麼疼痛有可能發生在椎管內,也可能發生在椎管外。

那麼如何有效鑒別椎管內的損害產生的疼痛呢?

其實腰腿疼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是比較複雜的,在不斷的探索下,誕生了三種試驗來作為腰椎管內外病變的肯定方法。

第一種:脊柱側彎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站立,雙上肢伸直、放鬆、下垂於身旁。雙下肢伸直,足跟併攏,在不增重腰腿疼的情況下,令患者軀幹保持一適度後仰的體位,就使腰脊柱有一適度前凸或有一前凸傾向。(非專業人士不要私自測試,以免造成不適,測試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種的臨床表現,為了安全起見,以上測試為了讓大眾了解一下

原理:由於腰神經根鞘膜外與硬膜外具有無菌性炎症病變產生化學性刺激的脂肪是椎管內病變引起的腰腿疼的物質基礎,也只有椎管內存在著這種炎性物質的條件下,才能使任何導致椎管內的內徑變窄,容量減少,促使椎管內病變組織(突出的椎間盤、增厚的黃韌帶等)的機械壓迫進一步刺激這種炎性脂肪,引起真正的因椎管內發病因素而導致的疼痛。因為脊柱在這樣的伸展位上進行病側側彎試驗時,其腰骶段脊柱的病側部分隨之相互接近,兩個鄰近脊柱的上下關節突也相對重疊,造成黃韌帶相應地鼓起,這些骨骼的或韌帶的機械性壓迫,作用於神經根或硬膜時,首先會刺激周圍的炎性脂肪引起的疼痛,腰椎管內外病變引起的腰腿疼的混合型病例通過脊柱向病側側彎以後,就徹底放鬆了病側椎管外痙攣或痙攣的所有腰部肌肉和筋膜等軟組織,以及完全排除他們的牽拉性刺激,使之無痛。在此特殊位置上就暴露出腰3——骶1椎管內發病因素的固有症象。

第二種:俯卧位腰脊柱伸屈位加壓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俯卧在床上,雙上肢伸直、放鬆,置於身旁,先令患者放鬆全身肌肉,檢查者在其主訴腰骶痛的部位,也就是病側腰3骶1各節椎板間隙的腰部深層肌上探壓,找的深層壓痛點。

原理:本試驗由於前胸部墊枕致腰脊柱處於超伸位,腰部深層肌因之在縮短位置上徹底放鬆,容易於發現該處深層肌病變組織的壓痛點。在腰椎管內病變引起腰腿痛的病例中,俯卧腰脊柱超伸位上測定更暴露椎管內發病因素的症象。與脊柱側彎試驗陽性體征的原理極相類似,本試驗的脊柱超伸展後,就使椎管內徑進一步狹窄,椎管容量也相應減少,再因鄰近兩個脊柱的椎板相互緊靠,上下關節突相互縮疊,致使黃韌帶的機械性壓迫,刺激神經根鞘膜外與硬膜外炎性脂肪時,就會出現壓痛加劇。相反,本試驗的腰脊柱過度前屈後,因椎管的內徑增寬,容量增多,椎管內病變組織對這種炎性炎症脂肪的機械壓迫消除到最小程度,就出現壓痛顯著減輕或不明顯,利用在這兩種不同體位上壓痛程度改變的特點來鑒別腰椎管內外病引起的腰腿疼,是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

第三種:脛神經彈撥試驗

檢查方法:患者俯卧於床上,放鬆全身肌肉,檢查者一手提起患者踝部,使膝關節屈成直角,腘窩部軟組織因之完全鬆弛,另一手的示指尖在股骨遠端的腘窩中間偏內外先找到脛神經干,在其上作輕巧的橫行彈撥,詢問患者有無局部不適,疼痛以及小腿後側傳導性麻刺感出現,相同的對比檢查,因為健側正常神經干彈撥時不會引起出任何症象。本試驗也重複檢查2次。

原理:本試驗在腰椎管內外病變引起腰椎痛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雖較上上述兩種試驗具有較高的正確性,凡有椎管內發病因素刺激下腰部神經根者,在極大多數病例中有脛神經彈撥試驗的陽性體征出現,但是也要與脊柱側彎試驗和俯卧腰脊柱伸屈位加壓試驗的陽性體徵結合起來,若後兩種試驗完全陰性而光有脛神經彈撥試驗陽性的話,恐應考慮病變的臀肌刺激坐骨神經干所致的可能性。為什麼脛神經彈撥試驗陽性者極大多數屬於腰椎管內發病因素,而腓總神經彈撥試驗陽性者極大多數屬於椎管外發病因素的機制?目前我們還未完全認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