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屬於。

這是文徵明小楷


不是館閣體,這幾幅作品取法於文徵明,尤其取法於他的小楷名作《草堂十志》。文徵明的小楷書法水平在元明清三朝應排在前二名,個人認為應排第一名(高於趙孟頫)。

從這幾幅作品本身來看學習文徵明已有相當不錯的水平,可以打八十分吧。缺點當然也比較明顯,就是結構還不夠緊湊,線條粗細太均勻且不夠勁爽。

是不是館閣體判斷方法很簡單,電腦字型檔中的楷體字就是典型的館閣體,你把一篇文章字體設置成楷體,在把字體大小設置到1號或0號(讓列印出的字大小在1公分到1.5公分),再用印表機把文章列印出來,然後把列印出來的字與這幾幅作品比較就會發現區別是明顯的。

文徵明的字重心向左傾斜,而且要保證傾而不倒,就此一點就不可能被歸為館閣體。向左傾斜這一點我想是文徵明當初刻意為之的,他想要與前人有所不同,於是打破楷書重心居中的慣例,讓字更有動感。而要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字的結構必須重新安排,部分偏旁部首的寫法也要重新設計,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也是文徵明小楷高於趙孟頫的主要原因。

另外好的小楷要做到內緊外松,有收有放,平行等距,位移穿插,對齊共線等等技巧,也就是所謂的結字方法,書法史有很多前人的結字方法總結,比如說歐陽詢結字36法,黃自元結字92法等等。但這些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要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運用自如更是難上加難。於是就出現將結字方法簡化的需求,最終導致館閣體的誕生,館閣體要求就簡單多了,如大小均勻,字體工整,比例勻稱,讓考生易寫,考官易認就行了,但這種為科舉考試而設計的字體反過來影響了對小楷的評判標準,館閣體的盛行導致了清朝小楷書法水平的急劇下降,再也達不到文徵明的高度了。

當代人再也不需要科舉考試了,也認識到館閣體的缺陷,但我們看的書瀏覽的網頁上的字都不是書法意義的字,都是某種程度上的館閣體,我們的審美水平還受這些館閣體的影響。

所以學習書法首先要認識到沒有一種簡單的方法能讓你的字變得好看,首先要明確自己的風格,再緊扣這種風格摸索結字方法,幾千個漢字需要總結數百條結字方法才能讓你的字具有藝術高度,還要不斷錘鍊筆法和章法,可謂學無止境。

文徵明的小楷是小楷書法的最後一座高峰,絕不是館閣體,但學不好有可能寫成館閣體。


呵呵,這書寫級別還達不到館閣體。有秀麗之風,唯筆力


不是,這是文徵明的落花詩冊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