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开e-mail信箱,总会收到朋友们寄来的、各式各样的讯息。有些,是有点准又不会太准的心理测验;有些,是感人肺腑或发人深省的文章;有些,是电脑病毒等新资讯;有些,是有益身心的保健新知;有些,则是令人捧腹大笑的笑话。

每次在电脑萤幕上,看到这些e-mail,我总是觉得很开心!且不论这些资讯的真伪。隐在这些e-mail背后的,都是朋友们「乐于与我们分享它们」的一片真的呀!

固然「读书」,是我们学习的重要管道之一;然而,「分享」却能使我们的学习,更加丰富精进得多!

「书籍」毕竟是以固定、单向的文字或图像,来记载与传播知识的工具;但「人」却是活生生的、会说话会思考的动物。即使出生、成长于同一个屋簷下的手足,读了同一本书、得知同一件事情,也未必会有全然相同﹝甚至可能大相迳庭﹞的想法;更何况每ㄧ个年龄相异、来自不同生长背景的人们,脑中的所见所闻,绝对不可能是一个模样。所以,若是能将自己的所知所学,与他人分享,不仅可扩大彼此的眼界,还能在其中相互激荡!如果没有这种分享与激荡的过程,或许,曾数度改编为电影和卡通的《科学怪人》一书,便无从诞生?

在《科学怪人》的作者玛丽‧雪莱,以及他的丈夫诗人雪莱、另位诗人拜伦、玛丽的妹妹柯雷等人,一起定居于日内瓦时,由于他们都被当时流传的种种神秘事物深深吸引,便常在他们夜晚的聚会中,以此为谈话主题。

某天晚上,他们谈起了「生命的本质与起源」。当拜伦与雪莱,正热烈地谈著「有机物质的电流生命」这现象时,他们的讨论,激起了玛丽丰富的想像力!「如果,电流学真的显示了『尸体可被重新赋与生命』的现象,也许构成生物的某些部份,便能在人们自行制造、结合后,再经由电流的流通,赋予它属于生命的温暖。」一面听著大伙儿的讨论,玛丽的心里,一面这样想著。

后来,在雪莱的鼓励下,玛丽将这个构想,写成了我们今天读到的《科学怪人》这本小说。记得歌德曾在他与米勒的谈话中,说「你们与其靠著读书来学习,还不如以生动思想的交换,以及明朗的交际进行学习,如此,得到的效果更好。」

或许邀几位好友,共同组个小小的读书会;或许将自己最近的阅读心得与生活感想,写封e-mail告诉朋友;或许在电话中、网站上,和别人聊聊某个主题。无论用什么方式,再学习的路上,请试著以分享的心,将视野开拓得更加辽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