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崇禎年間應該已經知道後金的威脅有多大了吧?那為什麼不調動全國兵力集中去滅了後金呢?當時國家軍隊應該至少也有百萬吧?皇太極兵力最多的時候是十幾萬吧?


題主想的太簡單了,明朝的對手遠不止一個後金,如果調集全國精兵去打後金,那其它戰略方向怎麼辦?

西南地區的土司從來沒消停過,明朝的改土歸流也從沒停止過,崇禎朝還發生過大規模土司叛亂,能把精兵都調走嗎?何況緬甸從萬曆朝開始就一直在騷擾明朝邊境,又豈能不防?

西北地區從1627年就陷入農民起義的汪洋大海了。西北三邊四鎮的精兵要是調到東北打後金,那崇禎估計提前N年上吊自殺了。

東南沿海地區則受到荷蘭殖民者的侵擾,當地軍隊也脫不開身。荷蘭人當時可是大名鼎鼎的「海上馬車夫」,不是一般的牛B。他們給明朝提出的要求是要完全壟斷中國對外貿易,比200年後的大英帝國口氣都大。從1622年到1639年,明朝與荷蘭進行了數場大戰,海軍精銳幾乎全被荷蘭人牽制。我看過有人曾提出能不能調鄭芝龍率領水師從海上進攻或襲擾後金,抱歉,這個想法純粹是想多了。鄭芝龍最主要的任務驅逐荷蘭人,根本不可能調離東南沿海。且不說鄭家自身利益集中在福建沿海,即便鄭芝龍能夠舍家報國,明朝也不能讓他走。因為東南地區是明朝財稅重地,如果這裡不安寧,那麼北方已被農民軍攪的稀爛的明朝靠什麼支持下去?喝西北風嗎?

對於明朝來說,遼東建奴威脅很大不假,可其它對手哪個威脅不大?就不說最後滅亡明朝的農民起義軍了,單說說荷蘭人。明朝打贏了料羅灣海戰,荷蘭人跑了,很多人覺得他們不過爾爾。可明朝要是輸了呢?打成第二個「薩爾滸」了呢?東南沿海頓時便會門戶洞開,萬裏海疆人任馳騁。荷蘭人可以直接北上進入長江,威脅明朝生命線——漕運,就如同200多年後英國人做的那樣。到時候,不管荷蘭人提出什麼要求,明朝都得答應,否則北京政權分分鐘完蛋。就算荷蘭人想不到威脅漕運,他們在東南沿海進行劫掠你明朝也受不了。當年一夥日本浪人和中國海賊組成的倭寇都把明朝弄的焦頭爛額,如今來的可是擁有15000艘商船(可以很容易改成戰艦)的海上馬車夫呀!

這種情況下,明朝即便從其它戰區調兵,也不敢把精銳全調走。以渾河之戰的兩支客軍為例,從四川調來的白桿兵只有3000人,而戚金所率的「浙軍」其實根本不是來自浙江,都是在真定招募訓練的。網上流傳的說法是白桿兵在渾河血戰全體壯烈殉國了,事實上白桿兵是在夔州之戰中被張獻忠消滅的。渾河之戰白桿兵有部分突圍,死亡人數應在2000左右,而夔州一戰3萬人全軍覆沒,秦良玉僅以身免,單騎逃往重慶。


主要是因為調集百萬大軍的話,路上得逃散三十萬,逼急了兵變三十萬,到了前線投降的三十萬,最後還是十萬大軍,和薩爾滸之戰差不多。


這個問題涉及中國古代的軍事史、經濟史等諸多學科,簡單來說。

題主說的沒錯,但事情沒那麼簡單。

1.明朝有百萬軍隊,但這百萬軍隊不能全部出動,否則當地治安怎麼辦?當地農民起義怎麼辦?等會給你來個「xx政權」,怎麼辦?比如山東的徐鴻儒起義,山東空虛,還得趕快抽調遼東的明軍。

2.這些軍隊的人喫馬喂,從山南海北的路費報銷,這些都是問題。僅一個薩爾滸之戰,調動了五六萬軍隊(遼東本地明軍除外)兩百萬兩銀子湊了快一年,還有後勤糧草的運輸和支持,如果真按照題主的這個方法來當時都是承擔不起的。

3.人多不等於勢力大。除了九邊的軍隊,還有四川雲南等部隊,統稱為「邊軍」吧,內地的是額兵,兩者戰鬥力是有差距的。薩爾滸之戰前遼東明軍戰鬥力直線下降,御史何爾健說遼陽閱兵兩萬其中一萬多都是拿根棍子充數。那內地額兵就不多說什麼了。

喫飯帶頭沖,打仗帶頭跑,所謂兵敗如山倒,所謂豬隊友,就是這種情況。

4.明朝實際上已經動用了全國兵力。薩爾滸之戰之後源源不斷派往遼東,來自各鎮援軍,直到松錦之戰精銳損耗殆盡。

5.到了崇禎時代,風起雲湧的明代農民起義大拉開序幕,這時候明朝統治者需要裏外一把抓,更無法集中全部力量用於遼東。

6.統治角度來說,不能以天下的全部力量用於遼東。這是萬曆徵收遼餉之時,江西道御史張銓的勸解,原文不貼了,大概就是以天下救遼東,遼東能不能解決不好說,天下先不安穩了這是肯定的。

以上。


不,第一地方要安定就得有軍隊留下。第二全國財政很難喫得消,至少在天啟崇禎那種量入為出的制度下是做不到的。

真要想做到,那就是給軍隊放權自己收錢----擾民是肯定擾了,也可能造成割據局面。很明顯,明朝還不覺得後金的威脅需要冒這個風險。


集結了,薩爾滸就是彙集了天下精兵,被後金滅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