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說到諸葛亮與後主劉禪之間的關係,劉備“白帝城託孤”之際,就明確地給自己的兒子們立了個規矩。《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諸葛亮集》載:“臨終時,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從這段遺言中可以看出,劉備希望自己的兒子們對待諸葛亮不能僅僅將其當成臣子,還要像父親一樣的尊重。不過,在《三國志·後主傳》注引《魏略》中卻出現了一段非常奇怪的記載。該傳提到,後主劉禪曾經公開說過這樣一段話:“政由葛氏,祭則寡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只負責祭天這樣的事情,至於國家大事就交給葛氏來處理。

  大家都知道,漢末三國時期對人的稱呼有兩種,一種是稱呼此人的表字,如諸葛亮就應該稱之爲孔明或諸葛孔明,如果直呼“諸葛亮”則爲大不敬。另外一種稱呼則爲“諸葛”,也就是稱呼諸葛亮的姓氏。而在劉禪的這段話中,既沒有稱諸葛亮爲“孔明”,也沒有稱爲“諸葛”,而是稱爲“葛氏”,這究竟是劉禪對諸葛亮不滿而特意叫錯了還是一個不小心少說了一個“諸”字 呢?

  問題的答案很簡單,這兩種說法都不對,劉禪對諸葛亮的稱呼並沒有錯。而且這種稱呼不僅與稱諸葛亮爲“孔明”和“諸葛”同樣親切,同時還能體現出劉禪知識廣博的一面。爲什麼這麼說呢?原來原本諸葛亮的姓氏還真不是“諸葛”,而是真的姓“葛”。

  這個說法有根據嗎?的確有根據,出自《三國志·諸葛瑾傳》注引《吳書》。該書記載到:“(諸葛瑾)其先葛氏,本琅邪諸縣人,後徙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爲氏。”這也就是說諸葛亮這一族原本並不姓“諸葛”,而是姓“葛”。結合其他相關歷史記載來看,“諸葛”這一姓氏的出現,還有一段頗爲曲折的故事。

  在先秦的時候,諸葛亮的先祖的姓氏,還沒有哪個“諸”字,只單純的姓葛。葛姓來源於夏朝時候葛國國君的姓氏,後來葛國滅亡了之後,葛國的子孫四散遷徙,其中一支就來到了山東。最開始,葛家的先祖們來到了山東的諸縣,在這裏定居繁衍了很多年,直到有一年,諸縣的葛姓中有一脈再一次遷徙,來到了山東的陽都縣。但是在此前陽都縣已經有了一個姓葛的家族了,並且勢力龐大。爲了和陽都縣的葛家區分開,來自諸縣的葛家,取了諸縣的“諸”字,加在前邊,以示不同,這就是諸葛姓氏的由來。

  不過,諸葛亮的先祖由“葛氏”變成“諸葛氏”,時間已經非常遙遠。東漢早期史學家班固在撰寫《漢書》時,就曾經爲諸葛亮的先祖諸葛豐立傳。在該傳中,班固並沒有提及諸葛豐這位西漢早期名臣的姓氏問題,而是直接寫下“諸葛豐字少季,琅邪人也”之語。這至少說明早在西漢年間,“葛氏”這種稱謂已經被“諸葛氏”所替代。而在數百年後,後主劉禪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一語,卻無意間道出了諸葛亮姓氏的源頭,至少說明劉禪在青少年期間閱讀過大量的文獻和古籍,否則的話就不可能如此瞭解“諸葛氏”這一姓氏的來由。

  最後附帶說一句,劉禪口中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並沒有埋怨諸葛亮的意思。前面提到,劉備在臨終之際對兒子們有過交代,自己死後國事交給諸葛亮負責。劉備之所以這麼做,原因有兩點,一則是劉禪過於年輕(繼位時年僅十六歲),二則他對於劉禪的能力有些擔心。因此,此後蜀漢帝國由諸葛亮主政原本就是劉備的意思,後主劉禪也忠實地遵從了父親的遺命。而祭天也是古代朝廷的一件大事,象徵着皇權,都是由皇帝親自主持進行的。劉禪的意思很明確,自己是蜀漢帝國的皇帝,主宰一切,諸葛亮負責國事,也是經過自己同意的。有部分人認爲這是劉禪對諸葛亮主政不滿,這個理解其實是一種誤讀,沒有弄明白其中真正的含義。

  參考書籍:《漢書》、《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