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作爲地球唯一的衛星,人們自古以來就對月球的存在充滿了好奇,而關於月球的形成之謎,科學界至今還存在着很大的爭議。

  而人們普遍接受的一種說法是,月球形成於數億年前地球和某顆行星的相撞,雖然人們還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這顆行星的存在,但科學家卻給這顆行星命名爲“希亞”。

  科學家推測,在數十億年前,地球剛剛形成後不久,有一顆質量和火星相當的行星撞擊了地球,而地球和這顆行星所剝落出來的碎片,在經過高溫而且引力的作用經過漫長的時間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月球。

  科學家通過電腦模擬出“希亞”可能形成於拉格朗日區域內,因爲在數億年前,位於拉格朗日的區域內就含有着大量的隕石碎片,而這些碎片在引力作用下逐漸成長,並且,希亞後來還受到了其它質量較大的星體的引力吸引,導致它偏離了軌道,並飛向地球。

  來自瑞典的科學家還將地球和月球的岩石樣本進行了對比,在科學家利用氬來燃燒這兩種岩石樣本後之後卻驚奇地發現,地球和月球的岩石成分其實非常相似,這就證明了月球很有可能是地球的殘骸組成的。

  而地球和月球岩石的差異點主要在於鐵的含量,研究表明,月球岩石所含有的鐵57含量明顯高於地球的,但這也可能爲月球的形成再添佐證。

  科學家認爲,月球上鐵57的含量變化很有可能是出於撞擊,因爲要導致月球上的原子發生汽化,至少需要1700度以上的高溫才能做到,而只有強烈的撞擊纔會造成如此可怕的高溫反應。

  因此,科學家認爲,在數十億年前,很有可能是一顆質量和火星相當的行星和地球相撞後,其留下的部分殘骸混進了地球的軌道內,而隨着引力的增強,這些原本散亂的石塊逐漸凝聚在一起,月球也由此誕生。

  筆者-小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