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相關,有點忐忑地回答一波。

太陽以輻射方式送達到地球表面的能量,對於植被下墊面而言,分成了冠層截留凈輻射、潛熱、顯熱和土壤熱通量這幾個部分。

我想答主的真實問題更接近於:太陽送來的能量都幹了什麼/有什麼用?

我不記得高中生物在植物水分傳輸中有沒有提過「蒸騰拉力」這個概念了,植物光合所需要的水分來自土壤,而驅動土壤中的水向上傳輸到莖桿和葉片中的動力,除了水勢梯度以外,就是水汽蒸髮帶來的蒸騰拉力。水汽蒸發直接關聯到上面提到的潛熱,即物質在相變過程中吸放的熱量。

沒有太陽的熱量,沒有植物的生長,就沒有整個生態系統的初級生產力,自然也就沒有一切的人類活動。

所以說,太陽送到地球的能量都去哪了?

化為虛無,也化為萬物。


初中想過這個問題,太陽光到了地球,樹木積累二氧化碳生長,然後不管是燒還是腐爛,統稱氧化吧,又成了二氧化碳,中間的熱量還在地球,等於太陽輻射的熱量還在。還有很多種能量轉換的方式,比方水受熱蒸發然後落在好處形成勢能動能最後成了熱能。這樣地球不會發燒嗎?後來高中學了熵和焓的概念就理解了一些。

能量最終結果都是熱能,但是地球熱了,是可以將熱量靠輻射的方式傳遞到太空的。

是,真空不導熱,但是可導紅外線啊。太陽給地球傳熱不就是主要靠紅外線。太陽光很複雜,但是導熱主要是靠肉眼不可見的紅外線,可見光個紫外線的熱效應比較小。

地球就靠著往外輻射的紅外線散熱。

宇宙範圍的話,熵越來越大,也就是越來越熱(這個說法不準確但是好懂),這是事實。但是如果宇宙真的是在膨脹的話,其實是越來越冷,但是熵確實在增大,因為可利用的能量越來越少。

不知道高中還是初中,學核物理的時候,我就覺得,不管裂變還是聚變,如果可以一直發生下去,宇宙就是一個大鐵坨子了。因為鐵的核子質量(這個概念忘記了不知道怎麼說)最輕。核子數比56大的會裂變到鐵就沒法再裂變了,比56小的會聚變到鐵就沒法再聚變了。

這幾年才慢慢覺得,這只是理想狀態,聚變或者裂變,越接近鐵的時候激發所需要的能量越大,或許是「得不償失」那種。

反正那會兒想法挺多。而且跟別人說別人也很難理解。跟老師說老師也回答不上來反而會把我說一頓。


地球不僅吸收太陽能量,本身也在不斷產生能量,地核表面不斷產生可控核反應、不斷釋放核能,使地核越來越小。地心熱量不僅通過熱傳導,還以火山噴發散熱。太陽能與地熱都去那了?當然有很多途徑,但是總熱量還不夠向太空散發呢!

我們不必擔心地球越來越熱,地球以前是個熔融的火球,表面逐步散熱冷卻成為固態地表。儘管近來是熱,但是總趨勢必然越來越冷,大冰河期延續時間必然越來越長,將來必然是冷導致的地球生命滅絕。


除了直接加熱,還轉化為了風能,水的勢能,以及植物的化學能


除了變成化學能被生物儲存起來以外,都變成熱輻射散發到太空中去了,題主不用擔心地球被烤焦


我尋思著題主可能覺得太陽通過光能帶來的大量能量,怎麼不會導致地球過熱的結果。

個人覺得這還是地球的動態調節過程,要是沒這個過程的話,地球就象太陽系其他星球那樣,地表環境急劇惡化,從而變得不適合人類居住了。

太陽帶來的光能和熱能,很多時候都是通過地球轉化而換了一種方式存儲起來了,比如通過光合作用和碳類物質變成植物,然後埋到地下形成石油、天然氣等物質,或者乾脆省略掉這個過程,被人類直接做成木炭等等。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