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作爲中國醫師協會醫學人文專委會委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楊震教授這兩天在他的朋友圈中一直在發有關中國護士的故事。在他看來,“還有太多太多中國護士的故事,你們都不知道。” 


伍哲英,中國護士之母


圖說:1914年中華護士會第一屆全國大會的合影。

1914年6月,來自全國的24名護士在上海召開了第一屆全國護士代表大會。據楊震介紹,這24名護士中,23人爲外籍,唯一的中國人是來自天津北洋醫院的鐘茂芳。此前,中國的護理從業者被稱爲“看護”。正是在這次大會上,由鍾茂芳提出,並一致通過,將“Nurse”一詞正式翻譯爲“護士”。1918年,第三屆大會上正式發表聲明,女護士可以護理男病人,此前社會上一直對女護士護理男病人存在偏見。

圖說:伍哲英女士。

1928年1月的上海,雖有些寒冷,但在三馬路上的慕爾堂裏,卻是溫暖熱鬧的。來自全國的116位代表,在此召開第九屆全國護士代表大會。“大會由中國護士伍哲英主持。伍哲英1915年畢業於九江但福德醫院護士學校,後留學畢業於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附屬護士學校。回國後,她先後在北京協和醫院、上海中國紅十字總醫院、伯特利醫院等多家醫院擔任護士長,並創辦多所護士學校,終生未婚。”楊震說,“此次大會上,伍哲英被推舉爲中華護士會會長,而此前會長一直由外籍護士擔任。因而伍哲英被譽爲‘中國護士之母’。”

據楊震介紹,當50年代她退休時,上海市專門撥了一套住房給她安度晚年。但是,如今的護理界已經沒多少人知道她了。“我一直呼籲中華護理學會設立‘伍哲英獎’,紀念這位中國護理前輩。”

此次大會上,還有一項很重要的決議,就是統一了全國護士服裝。楊震表示,當時整個中國的護士服裝五花八門,不能很好地體現護士的氣質。而在全國的護士服裝中,公認北平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的服裝最爲好看、典雅非凡。所以,畢業於北平協和的林斯馨的建議就很有分量。她首先提出統一全國護士服裝的建議,並且在這次會議上正式將護士帽命名爲“白色燕尾護士帽”,潔白的燕尾帽,象徵護士職業的崇高、聖潔和榮譽。

1929年之後,全國各地都廣泛開始重視“5·12”的紀念活動。抗戰勝利後的1946年,第十五屆全國護士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當時的報刊在報道時,用了四個大字的標題:白衣天使。


老秦,渴望成爲護士的老頭


1918年,南京金陵大學鼓樓醫院護士學校成立。鼓樓醫院的護理部主任,美國人王烈爾(Wavner)女士擔任校長。據楊震介紹,王烈爾校長最滿意的一位學生是老秦。

圖說:上世紀20年代,一羣患兒和照護他們的男護士。後排最左邊這位就是秦松林護士。

當年護士學校的學習生活很艱苦,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堅持下來的。王烈爾校長見多了半途而廢的學生。只有那些有着慈愛信仰、刻苦勤奮的學生才能最終畢業,拿到中華護士會頒發的全國統一的護士文憑。

圖說:民國時期的中華護士會文憑。

“老秦,本名秦松林。其實,他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護校學生。從很年輕的時候起,老秦就作爲勤雜工人在鼓樓醫院打工。因爲他吃苦耐勞、一絲不苟,深得醫院信任。那個歷史時期,醫療條件落後,護士人手奇缺。鼓樓醫院安排老秦長期在醫院值夜班。”楊震說,“老秦心底裏,有個埋藏了很多年的願望。他渴望獲得全國統一護士文憑,成爲一名真正的護士。五十歲的時候,老秦參加了當年的護士統考,成功地通過了考試。頒發護士文憑的畢業典禮,是在學校大禮堂進行的。年輕的護校畢業生們看到老秦走進禮堂的時候,都很驚訝。全場一片寂靜。史料記載,在知道了老秦獲得護士文憑的事蹟之後,全場‘掌聲歡呼,聲震屋瓦’。”

不要忘了光輝歷史


楊震的朋友圈像是一個故紙堆,圖片80%以上都是醫學歷史資料。不過,拿着這些資料的楊震的手卻是新的,成了醫學人文教育的“課件”。

圖說:廣州博濟醫院護士學校。

圖說:北平協和醫學院護士學校,民國時期這個護士學校就是本科。

圖說:上海仁濟醫院護士學校。

圖說:漢口普仁護士學校。

圖說:安徽蕪湖護士學校。

圖說:杭州廣濟醫院護士學校。

圖說:廈門救世醫院護士學校。

2017年,“文藝的醫學—中國近代醫學科普展”、近代中國紅十字會史料展覽、近代中國急救歷史展覽與近現代中國輸血與獻血史料展覽先後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舉行。這些醫學歷史展覽上,楊震提供了個人的收藏,展覽了不同維度和領域的醫學歷史資料,再現了中國醫學近代歷史上的部分成就。

2018年,近代中國醫學人文歷史大展在龍美術館舉行。整個展覽分爲11個分主題展,500多件展品都是“有故事的”。從8月17日開始,龍美術館的展廳就儼然成了楊震的“第二職業點”,他午休和雙休幾乎都在當“解說員”。“每家醫院來的時候,都希望獲得更多關於自家的消息,這個要提前準備好;社會公衆也會臨時加入觀展,所以解說還是要通俗易懂。”楊震說。

圖說:近代護理歷史展覽。

在楊震看來,作爲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醫學是瞭解近代中國科技史、思想史、文化史的標本,“這些年,我舉辦了多次近代護理歷史展覽。就是想告訴我們的護士同事們,不要忘了你們的光輝歷史。”

楊震表示,通過發掘與研究前人的人文歷史、醫學文化,我們能感受與獲得更基本、深沉和持久的力量,這就是文化自信。

新民眼工作室 方翔

圖片來源 | 楊震提供

編輯 | 包雍爾 李爭

星標☆小新了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