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相片
▲教育部14日公布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成果,邀請老師蒞臨分享。也期望教學能行諸於文字,成為大學老師升等依據。(圖/記者許維寧攝 , 2018.08.14)

教育部於107年起推動「大專院校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補助教師進行教學現場相關研究,以此銜接高教深耕計畫與多元升等。推動之初便獲得各校迴響,總計有十個學門、2174件申請計畫,經審查後通過數量為1034件,通過率48%,每位教師補助25萬。

教育部政務次長姚立德表示,近年大家都在思考「教學」是否可作為大學教授多元升等一部分,過去主要皆以研究當作升等評量依據,要拿出研究書面證明也很容易,但對教學抱持熱誠的老師並非少數,於是教育部鼓勵各學校,能否將教師的教學成就具體化,並納入升等參考。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屬於研究性質,希望鼓勵老師用研究角度做教學創新開發,讓學生有全新學習體驗。獲教育部補助、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教授辛致煒提到,老式教育是中心化思考,學生圍繞老師學習,但當資訊流通、網路發達後學習管道越來越多元,老師的失落感也由此開始,「學生開始離散、自我學習。」

從中心化變為去中心化,要如何讓學生再中心化?辛致煒表示,老師從中心點退出並非不教學,而是從知識傳遞者變成知識教練、提供適切的知識需求,「我們有的是經驗,只要一點提攜和提點球員就可以把球打得很漂亮。」

辛致煒於近年投入MOOCs磨課師動態課程設計,他笑說寄生蟲學相當冷門,但除了把學生教好,也希望讓這門知識重新復甦,「如果我跟同學說大家來上線蟲學,那收視率一定是零,那換個說法『赤足踩在田埂上』,告訴大家台灣曾經傳播過的寄生蟲。」課程主角為蛔蟲、鉤蟲、鞭蟲和蟯蟲,看到名字學生大概也嚇壞了,「所以我換個名字,叫『礦工悲歌』或『不要坐別人剛起來的椅子』,把生活結合課程。」

過去寄生蟲學是醫學系專門課程,課堂中需談論致病機轉、醫療關係,但對其他科系學生來說過於遙遠。辛致煒表示,應該針對不同學習者做適性化學習,如通識課學生可能只想知道一些生活知識,譬如買豬肉怎麼看裡面有沒有寄生蟲、吃生食會不會被感染。如果遇到文學系學生,可以談論古書裡怎麼記載寄生蟲、以前人談體內有「三屍九蟲」又怎麼和現代做連結。

「過去所有學生比照醫學系做法,結果大家痛苦不堪。」現在透過磨課師系統,讓學習者先透過學習分類器釐清自我需求、提出課程學習清單,再以此對應學校建議課程資料庫,之後重新提出一份學習清單,讓學生評估是否和自己需求相符,進而考量是否進行選課或加選。老師則對清單加以檢視後提供學生真正需要的內容,幫助學生「再中心化」。

辛致煒表示,未來想用3D列印讓學生做寄生蟲模型、了解寄生蟲構造,「做出來後學生上課可以把玩,再放上QR code,連結網頁跟影音。」

檢視相片


▲辛致煒提到,之前看綜藝節目,主持人吃魚只說魚多好吃,完全沒發現魚的身上有寄生蟲,「我把影片剪下來放給學生看,他們都嚇壞了。」(圖/教育部提供)

高教司司長朱俊彰提到,教學型升等目前正逐年增加中,而本次學習實踐研究計畫通過案件中有四成二為副教授、三成五為助理教授,「代表這跟他們的生涯發展相結合,希望教學實踐能結合升等,甚至成為基礎。」

姚立德則表示,今年初高校深耕計畫編列88億預算,44億必需投入教學,「我們需要很多老師參與,希望老師的熱情能感染學生、讓他們的熱情值得,而最值得的就是升等時有這個管道。」相對於研究論文教學較難提出升等證明,但教育補透露,之後考慮設立期刊,讓老師用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的教學成果,變成實踐文章,進而成為升等依據。

 

更多 NOWnews 今日新聞報導

去中國化?中研院士:歷史課綱審議是「政治化」事件
學生提管案假處分 教育部委任律師駁:欠缺適格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