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馬拉松賽場發生了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新聞:蘇州馬拉松女將何引麗在離終點還有500米、和肯尼亞選手爭奪冠軍時,被兩度遞國旗的志願者打亂節奏,最後遺憾獲得亞軍。

今天我們不談“愛不愛國”,來談一談馬拉松和心臟健康的話題。

每年的馬拉松賽場,總會發生幾例心臟驟停、猝死的新聞。

很多人會想,一定是他們沒有經過系統訓練就上場了;或者是本來心臟就不好、之前工作勞累,不應該貿然參加馬拉松。但即使是經驗豐富的跑者,也可能在馬拉松途中出現心臟問題。

爲什麼跑馬拉松容易發生心臟驟停?

作爲一項業餘選手參與度最廣泛的極限耐力運動,馬拉松對心臟功能的確是不小的考驗。

劇烈運動時,全身耗氧量增大、心跳加快、心臟做功增加。如果出汗太多,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很容易出現心肌供血不足,出現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此外,運動時動作過於劇烈,可能增加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的風險,引發心肌梗死。

有研究發現[1],中老年馬拉松選手和久坐不動的人一樣容易患動脈粥樣硬化。所以,劇烈運動對於斑塊並沒有預防效果。和靜坐時相比,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在跑步的時候更容易發生心梗。而很多人完全不知道自己存在動脈粥樣硬化,這大概是長跑發生心梗的原因之一

但心梗還不是馬拉松猝死的最主要原因。

2012年,一篇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研究[2]對美國2000~2010年的馬拉松賽事進行了分析,發現:1090萬名跑者當中,共有59人發生了心臟驟停(總體發生率很低,大約是0.54人/10萬人),其中有42人死亡。59人當中,有51名是男性;平均年齡爲42歲,男性的發生率是女性5.6倍。

而那些心臟驟停後被救回來的人,都有2個共同點:

第一,現場人員及時進行了心肺復甦;

第二,不是肥厚型心肌病變,而是其他原因導致的心臟驟停。這其中,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導致的心梗最爲常見。

肥厚型心肌病變是一種以心肌肥厚爲特徵的心肌疾病。這種病變往往和遺傳有關,主要表現爲左心室壁異常增厚,導致心臟舒張功能受損,從而影響泵血,易造成血流動力學的梗阻。

一句話總結:心梗等原因導致的心臟驟停,如果及時進行心肺復甦,尚且還有救,但肥厚型心肌病變就比較難了

在上面的研究中,由肥厚型心肌病變引起的心臟驟停,沒有一人存活下來;而缺血性心臟病引起的心臟驟停,超過一半人被救回來了。在猝死人羣裏,肥厚型心肌病變佔了三分之二,死者年齡都在45歲以下。

也就是說,馬拉松猝死的頭號原因,大部分不是因爲心梗或缺血性心臟病,而是肥厚型心肌病變[2]。這類病人都很年輕,有的甚至只有20~30歲,卻比年紀大、有心臟病史的人更難救回來。他們在心臟驟停前大多存在室性心動過速,必須在2分鐘內用AED除顫器除顫,否則無力迴天。

AED除顫器現場急救

所以,存在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史或家族史、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防止悲劇發生

但在此之前,患者很難事先發現身體異常。尤其是肥厚型心肌病變,平時可能沒有任何症狀。

怎樣才能提前查出這些潛在病變,預防悲劇的發生呢?

日常體檢能預防心臟猝死嗎?

雖然很多人每年都會體檢,但體檢項目裏和心血管有關的,一般只有心電圖和心臟彩超,某些加項包可能還有頸動脈B超。

那麼,這些項目能幫我們發現心臟猝死的預警信號嗎?

靜態心電圖:不能

我們常規體檢的心電圖都是靜態心電圖,並不能提早發現問題。因爲在心血管疾病還沒發作時,心電圖的結果很可能是正常的。要想發現心肌缺血問題,最好去醫院做一個動態心電圖。

這項檢查就像一個跑步機,只是需要在胸部貼上電極片,監測你跑步時的心電圖情況。有句話叫“沒事走兩步”,人不跑還沒事,一旦跑起來,心臟做功增加,如果有冠脈狹窄,心肌缺血問題就暴露出來了。

頸動脈B超:能

這個常規體檢項目,還真對心梗的預警有幫助。

因爲冠心病的心梗、心絞痛,絕大多數是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而頸動脈在全身的動脈血管中離心臟最近,每時每刻都在往大腦供血。

所以,頸動脈B超能間接評估冠狀動脈硬化的狀況,如果頸動脈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心臟的冠狀動脈多半也有危險。另外,頸動脈彩超對腦中風也有預防作用。

如果高度懷疑有血管堵塞,醫生可能還會建議你做進一步的專科檢查,比如冠脈CT。這項檢查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冠狀動脈是否有血管狹窄和硬化斑塊。

心臟彩超(超聲心動圖):能

這項檢查能診斷出肥厚型心肌病。這類患者的左心室舒張功能一般會下降,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存在室間隔不對稱性(不均勻)肥厚,可能堵塞血液流出左心室的通道,從而出現梗阻。

對於馬拉松愛好者,尤其是初跑者,如果擔心自己的心臟功能,可以在跑前去做一次體檢,看自己是否有心肌缺血和肥厚型心肌病等問題。

運動對心臟到底是有利還是有害?

2015年,《美國心臟醫學雜誌》發佈了一項研究,科學家追蹤了2萬人長達35年[3],發現:

每週慢跑不超過2.5小時、每週不超過3次的人得到的運動益處最大,心臟病死亡風險最低。

但每週跑步超過4小時或快跑超過3次的人,與不運動的人相比,對心臟幾乎沒有益處,平均壽命相同。

這意味着,運動也有一個“劑量”,適度最重要

除了心臟功能,運動還會給我們帶來其他好處,比如降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即使每天只運動15分鐘,也比完全不運動強[4]。

而且馬拉松也並沒有那麼可怕,由於現場的急救人員和設備全副武裝,猝死率甚至比大學生運動員、中老年慢跑人羣還要低[2]。

如今不少學者的觀念是,對心臟健康的人來說,適度運動仍然是對心臟有好處的。即使心肌在運動中輕度受損,也是可逆的,而且恢復後心髒會變得更強大。

而對於心臟情況不佳、或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羣,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提升心臟功能。比如,當運動喘得厲害時,應放慢運動速度,一旦出現胸痛或頭暈,就必須停下來了。另外,在溫度、溼度過高的天氣,也不宜外出運動。

參考文獻:

[1] Eijsvogels T M H, Fernandez A B, Thompson P D. Are there deleterious cardiac effects of acute and chronic endurance exercise?[J]. Physiological reviews, 2015, 96(1): 99-125.

[2] Kim J H, Malhotra R, Chiampas G, et al. Cardiac arrest during long-distance running rac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366(2): 130-140.

[3] Schnohr P, O’Keefe J H, Marott J L, et al. Dose of jogging and long-term mortality: the Copenhagen City Heart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5, 65(5): 411-419.

[4] Wen CP, Wai JP, Tsai MK, et al.Minimum amount of physical activity for reduced mortality and extended life expectancy: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Shan Pou Tsai, Xifeng Wu Lancet 2011; 378: 1244–53

更多心梗內容,歡迎搜索關注微信公衆號:騰訊醫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