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晚年在《論詩六絕句中》其二中有過這樣一句詩,叫"王楊盧駱當時體"。什麼叫論詩呢?說白了也算是一種評論詩歌的新形式,只不過是以詩論詩。就像劉勰的《文心雕龍》,就是對南北朝以前的各種文學作品的評論,駢文寫的,很美。杜甫就更厲害了,直接用詩來評價。只不過這句"王楊盧駱"在後世引起了很大的討論,當然不是這四個人合適不合適的問題,而是四個人的順序。

誰是"王楊盧駱"呢?熟悉中國文學史的人都知道這四人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我們可能小時候都背過《鵝》,也就熟悉了駱賓王,覺得駱賓王很厲害,及至初高中背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滕王閣序》尤其哪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更是讓我們體會到了美的感覺。認為王勃真是個天才,還有楊炯的《從軍行》也寫得很不錯。至於盧照鄰我們可能不太熟悉,所以可能會排成王勃,駱賓王,楊炯和盧照鄰。當然如果從個人的喜好來排有話太感性了,然而如果我們從多方面來分析下這四人或許有個更清晰和更理性的評價。

以長為尊法

四個人的出生卒年根據史料記載大概是:駱賓王(627—684),盧照鄰(636—695)王勃(649或650—676或675),楊炯(650—692)。若以此為準我們可以知道駱賓王出生最早,王勃和楊炯大概前後年出生,出生最晚。盧照鄰活得最久,王勃最早死。若是我們長為尊的話就該是駱賓王,盧照鄰,王勃和楊炯。

以才為尊法

唐朝是個詩歌的年代,更是個詩人輩出的年代。初唐的詩歌對唐朝詩歌形式和內容的

奠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四傑是初唐詩壇的代表。既然唐朝文學這麼繁盛,那麼我們不妨把他們作品比較一下,看看孰優孰劣,以才為尊。

駱賓王

說起駱賓王大家最初的印象可能就是《鵝》,然而這未免有些膚淺了,駱賓王好些個作品都寫的非常不錯。首先我們從詩歌來說,"四傑"的詩歌多以五言著稱。駱賓王的五言詩代表作是《在獄詠蟬》,這首詩確實寫的很不錯,不僅一改南朝以來的雕飾堆砌的做法,而且裡面有一種寄託興發的感動。 以蟬喻己,形質兼美。尤其那句"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不僅在理性上承上啟下,而且在感情上也容易引發我們很多的聯想,這是初唐來少見的優秀詩歌。說完詩歌我們再談談他的歌行體。駱賓王早年寫過首《帝京篇》的歌行體,裡面長短句雜行,情感遊弋其中。並且長短句式更有助於情感的抒發,並且又有南朝的形式美。所以當時傳頌一時,與盧照鄰的《長安古意》合稱為初唐歌行體的姊妹篇。並且駱賓王的駢文還是寫很不錯的。最有名的當屬那篇《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雖是篇檄文,然形式卻是駢文的形式。是駱賓王代李敬業寫的一篇討伐武則天的檄文。這篇文章中除了有南朝的形式美外,更有種真情實意的感情抒發,能把人內在的情感氣勢調動起來,這是一篇好文章該有的品質。據說武則天讀到他那句"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時還責問旁邊的丞相怎麼能失去這樣的人才呢。可見駱賓王真的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

王勃

說完駱賓王我們再來說說王勃。還是先說詩歌,王勃詩歌代表作是那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很不錯。聲律壓韻,對偶工整,更重要的的裡面有詩人深厚的感情寄託在裡面。"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為我們寄託思念的經典名句。並且意象高遠,給唐音奠定了基礎。還有他那首寫悲秋思家的詩歌《山中》寫"長江悲已滯,萬裏念將歸。況屬高秋晚,山山黃葉飛。"寫的也非常不錯。王勃能留時的感覺還是他那篇《滕王閣序》,堪稱駢文的典範。裡面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我們領略了晚霞孤雁還能這麼欣賞,這是純粹給我們美的享受,我們說感情重要,但語言和形式同樣很重要。王勃雖然短命,但一駢一詩足以奠定他文壇的地位了。

楊炯

楊炯多一些軍旅詩,但楊炯卻沒有過邊塞生活,或許是那種渴望上陣殺敵,建功立業的情懷激勵他完成這些詩篇的創作吧。他的代表作是那首《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現在讀之,一種上陣殺敵,建功立業的感情仍能從詩中噴湧而出。楊炯名作雖少,但他對邊塞題材的詩歌的貢獻是很大的。稍後以岑參和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和王昌齡的邊塞詩都或多或少得受過楊炯影響。

盧照鄰

相比於古詩的開拓,盧照鄰的以歌行體為佳。他那首著名的《長安古意》寫的很好,不僅有六朝的形式美,還頗具漢魏樂府歌行的情感。那句"得成比目何堪死,願做鴛鴦不羨仙。"更是被後世傳頌,雖然還有六朝堆砌的感覺,但形式和內容已超越了六朝的作品。

若我們從才力上看,或許應該排為"駱王楊盧"抑或"王駱楊盧"

以德為尊法

德行也是我們評價一個人的重要標準,《左傳》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看人家孔子,不僅德行好,還有《春秋》傳世。這是聖人的標準。我們談"四傑"當然不能以孔子的標準來定,只以儒家傳統的道德標準即仁義禮智信來簡單觀照一下即可。

據說當時社會流行鬥雞,有次恰逢沛王李賢和英王李哲鬥雞。當時王勃是沛王幕僚,於是代沛王寫了篇《檄英王雞》,即討伐英王的雞。這是個正直文人該有的品格麼?不對這種不好的行為進行規勸,反而反而助長其勢焰,所以被當時的皇上唐高宗逐出沛王幕府。同樣駱賓王在當幕僚的時候也要求寫這樣的文章,但駱賓王認為這是不對的,不好的。所以沒有寫。雖然駱賓王后來經歷了下獄,也跟李敬業一起討伐了武則天,最後兵敗不知所去,但我們可以看出來駱賓王是有一份用世之心的,雖然沒能實現但他確實是去做了。從志向上說,駱賓王比王勃要遠大。若王勃的志向只是鑽營取巧,逐名追利的話我們或許可以認為是大多文人的通病,但王勃的品德也是被詬病的。據說他在當虢州的參軍時藏匿了一個有罪的官奴叫曹達,後來怕走漏風聲於是把他給殺了,這可稱得上是惡行。可以看出王勃的德行和他的才氣是不匹配的。相較於王勃和駱賓王,楊炯和盧照鄰皆性格耿直,品行端正,沒有被後世詬病的地方,據說當時海內多稱"王,楊,盧,駱"楊炯自謂"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可以看出盧照鄰的德行也是很高尚的。

若是以德行排的話,雖然說駱賓王討伐了武則天,反叛了當時的朝廷,但是他是有自己的用世之心的,他在追求,他是有濟世之心的。孟子曾談到過"聖之任者"的說話,說伊尹曾五次去湯,五次去桀。是說他在追求一個完成自己理想的地方,無謂你是商朝和夏朝,同樣,駱賓王也無謂你是武則天或李敬業,只要能完成自己的志向就好。我認為駱賓王確實可以排在第一個的,盧楊次之,而王勃再次之。

綜合排序法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從長少上,才學上,還是德行志向上,駱賓王確實可以排第一的。從對唐文學(包括無言律詩和文章)推動上,王勃確實於駱賓王不相伯仲,可排第二。但當時的評論卻把駱賓王排在最後,這是很不合理的,或許是因為駱賓王反叛過武則天吧,我們不得而知。但以今天來看駱賓王確實該是"四傑"之首。(作者:南唐遺少)


初唐四傑雖然是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詩人。但是他們四人齊名不僅僅限於詩歌,在辭賦、駢文方面也都非常卓越。有的人最為人知的代表作和名句反而是駢文。

王勃,字子安,現在的山西省河津縣人,唐朝名將薛仁貴的同鄉。主張立言見志,具高情壯思,雄筆奇才。代表作有駢文《滕王閣序》、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很多,最牛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和「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滕王閣序》太長,不引。《滕王閣詩》雲: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云: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楊炯,現在的陝西省華陰縣人,梁山好漢史進的同鄉。主張「骨氣」,「剛健」,突破齊梁宮體,反對過分關注聲律對仗。以邊塞詩見長,也會歌功頌德。代表作有五律《從軍行》、《戰城南》。名句有:「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從軍行》詩云: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盧照鄰,字升之,號幽憂子,現在的河北省涿州市人,三國猛將張飛的同鄉。以歌行為佳,多表達貧病交加的憂憤,揭露達官貴人的驕奢淫逸。代表作有歌行《長安古意》、五律《十五夜觀燈》。最牛的名句是:「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

《長安古意》太長,不引。《十五夜觀燈》詩云:錦裏開芳宴,蘭紅梅早年。褥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駱賓王,字觀光,現在的浙江省義烏市人,宋朝名將宗澤的同鄉。詩文慷慨激昂,氣吞山河。代表作有駢文《討武曌檄》、五律《在獄詠蟬》。名句很多,最牛的是:「神人之所共疾,天地之所不容。」和「暗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等等。

《討武曌檄》太長,不引。《在獄詠蟬》詩云: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於易水送人》詩云:此地別燕丹,壯士發衝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關於初唐四傑的排名,楊炯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難不成楊的意思是按照盧、楊、王、駱排序。讀者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還是同意或者習慣傳統的王、楊、盧、駱排序。

大約過了50年左右,大唐進入了詩歌創作的巔峯時期。有人認為初唐四傑不行,王、楊、盧駱都不行了。在頂級詩人隊伍裏,詩聖杜甫站出來仗義執言。他說: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初唐四傑是分別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最早記載排名是「王楊盧駱」,但楊炯本人表示「愧在盧前,恥居王后」。很多人認為王勃是第一位,但也有不同的記載,楊炯排在第一,排名備受爭議。

我自己排的話:王勃年少成名,贏在了年紀上,在當時也算是緋聞最多的,所以是第一位,多少有點這方面原因。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誰能想像寫下這千古名句的時候,他不過二十齣頭的年紀。

第二位盧照齡,出生名門望族,他是孫思邈的徒弟,一生仕途不順,他最擅長駢文,最出名的兩句「得成比目何辭死,願作鴛鴦不羨仙」。據說他因為服用丹藥中毒,導致四肢殘廢了,後來自殺了。第三位駱冰王,早年也是不受重用,後來有人起兵反對武則天,駱冰王也參加的叛軍。他受命寫了討伐武則天的文章,把武則天罵成潑婦和娼婦。其中「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安在」一句最出名。最後就是楊炯,為什麼,因為我不認識他,只能把他排在最後一位,只能委屈他。他好像也沒有什麼名動天下的名句吧。連杜甫也說他水平很高,在王勃之上,而他傳下來的詩文很少,這讓我們怎麼評價。

初唐,所指年代約為公元618年到公元712 年。

初唐四傑,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人。

駱賓王七歲即能詩,是為「神童」;楊炯十歲即應童子舉,次年待制弘文館;王勃十六歲時,被驚為神童,拜朝散郎;盧照鄰二十歲為鄧王府典簽:四傑齊名,年少、才高、官小,卻名噪一時,是因為他們的駢文和賦而言。

王勃(公元649 年一676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是四傑中名聲最大的傑出詩人,出身於名門望族、年少得志, 曾做過唐高宗子沛王府侍讀, 後因做《檄英王雞》被唐高宗逐出王府, 渡海省親,溺水受驚而亡, 主要流傳的文學作品有《王子安集》,《滕王閣序》為其代表作。

楊炯(公元650 年一6 95 年), 華陰(今陝西華陰)人,作詩擅長五律,敘寫邊塞生活的詩作尤為突出,如《戰城南》、《從軍行》等篇都氣勢軒昂,風格豪健。他的散文多賦、序、表、志等,今存50篇。「四傑」中,他的詩數量最少,成就也略小些。

盧照鄰(約公元636年一公元695年), 幽州範陽(今河北涿州)人,字升之,號幽憂子, 居太白山, 食丹藥中毒造成手足殘廢。後買園數十畝、預築墳墓、堰臥其中, 著《五悲文》,代表作為《長安古意》等。最終因為政治不得已以及身體之痛投穎水結束一生。

駱賓王(約公元640年一公元684年), 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人,字觀光。駱賓王7 歲所著的《詠鵝》是耳熟能詳的名詩, 少年時期被譽為神童。武則天當道後, 駱賓王因多次上書而人獄,後隨徐敬業在揚州起兵反對武則天,兵敗,不知所終。駱賓王的一生窮困潦倒, 加之恃才傲物, 但對於詩學的影響是巨大的。

聞一多先生的《四傑》一文中首先認為:「四傑無論在人的方面或詩的方面,都天然形成兩派,從年齡上說,盧、駱比王、楊年長;從性格上說,盧、駱比較『浮躁』,而王、楊比較『沈靜』;從友誼的集團看,雖然他們通常被一起稱為『四傑』,但是,盧、駱與王、楊也是屬於兩個壁壘,這裡的壁壘不是我們心中的一種純對立的關係,而是兩個對立而仍不失為友軍的壁壘。」


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四人。這個所謂的「初唐四傑」的由來,最早見於《舊唐書?文苑傳上?楊炯》。同時王勃傳裏對此的記載也是大同小異,這裡就不多贅述了。

《舊唐書·楊炯傳》說:「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

四傑的排名之爭
  • 楊炯的「爭座位貼」

關於他們的排名問題,其實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那就是楊炯的「爭座位帖」。

《舊唐書丨王勃傳》中有記載:楊炯少年就被認為是神童一個,可謂少年得志,他對當時所謂的「王、楊、盧、駱」的排名頗為不滿。他就經常對別人說:「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后」。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聞一多對此的看法是,盧照鄰年紀大,輩分高,楊炯所以愧不敢當其先。而王勃與楊炯同齡,則心有不甘,所以是「恥居」。而蕭滌非的想法就比較腹黑了,他認為楊炯所謂的「吾愧在盧前」只是為了打埋伏,實際上他主要表達其實是「恥居王后」。當然,不管到底是什麼意思,楊炯對於這個排在王勃之後,是非常不服氣的。
  • 「爭座位貼」的議論

楊炯這爭位貼一出,大家議論紛紛。而且他們這四位在文壇地位是舉足輕重的,所以鬧得沸沸揚揚。甚至於《舊唐書?文苑傳》和《新唐書?文藝傳》都鄭重其事的把這事兒記錄下來。而且,在當時的輿論風向是偏向楊炯的。

《舊唐書?楊炯傳》:「當時議者,亦以為然」

這些輿論不但是當時的龍套文人們的看法,而且一部分大作家也是這麼看的。崔融和張說就此事還專門議論過。「崔融、李嶠、張說俱重四傑之文」(有韻的叫作文,無韻的叫做筆)。這三位大概是什麼水平呢?

崔融,初應八科制舉,皆及第,累補宮門丞、崇文館學士;李嶠,武后、中宗年間,三次被拜為宰相,官至中書令,階至特進,爵至趙國公;張說,策論為天下第一,累遷工部侍郎、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加弘文館學士。

這三位可以說是文壇巨擘了,他們也認定楊炯說的對。崔融說:王勃文章宏逸,有絕塵之跡,固非常人所及,炯與照鄰可以企及;楊炯說的對!;張說更是表示我覺得崔融說的還很謙虛啊。這兩位都是認為楊炯不比王勃差,起碼得並列第一把。當實際上他們的評論並沒有改變排名次序。

杜甫的詩還是寫作「王楊盧駱當時體」,依然沿用這個排名。

四傑排名的確定
  • 按年輩論

到底四傑是怎麼排名呢?如果按年齡排序,就是「駱、盧、王、楊」或者是「盧、駱、王、楊」。而在近人考證中。他們實際生卒如下:

盧照鄰(634-684);駱賓王(?-684);王勃(650-676)、楊炯(650-693)。但是事實上當時排名並不是這樣,很明顯是表明當時對這四位的文章品第是有所安排的。

  • 排名的綜合評定

其實一貫以來,對於這種排名高下是非常有主觀性的。那麼擯棄這些主觀性,我們應該從對文體的貢獻力、作品水準、甚至是在當時的社會影響力來判斷。

從對文體的貢獻力來看,四人同為文體的開拓者,所倡導的「四傑體」都是以四人為名。這點,權當四人對文體的貢獻力是一樣的。

從作品水準來看,王勃作為死的最早的,只活了27歲,但是他的天分是最高。如《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而以楊炯目前存詩文來看,無一篇能出其右;駱賓王雖然存詩詞文不多,但是名篇卻很多,就除王勃之後三人,大致天分水平排名:是駱賓王、盧照鄰、楊炯。

胡應麟:(王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開山祖。《詩籔》

明周敬 謂:四傑並驅,子安 (王勃 )高華最勝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陸時雍:王勃高華,楊炯雄厚,照鄰清藻,賓王坦易。子安其最傑乎?《詩鏡總論》

除去這幾位的評價,鍾惺甚至認為:楊寥寥數作,又不能稱佳,其何稱焉?大概意思就是能進這個排名就了不得了,還要爭啥爭?

從當時社會影響力來看,《舊唐書》對楊炯、王勃記載最多,盧照鄰、駱賓王陪跑;《新唐書》則以王勃為主,其餘陪跑;同時從作品流存看,王勃、楊炯有文集三十卷,盧照鄰二十卷,駱賓王有十卷。

綜上,除去對文體的貢獻力,主要參考的便是天分水平,其次是社會影響力。那麼按此排名,大家公論的排名是:

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


最後還有一點,事實上王勃和楊炯是基友來著,王勃去世以後,都是楊炯幫他整理遺著,並提了序《王子安集序》。而在序中楊炯對王勃是極力推崇的........後來也就有人說「恥居」是杜撰。但是沒人考證,就權當作傳聞了。


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4個人號稱初唐四傑,他們以文出名,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詩人。

在我看來,這是一個1+3的結構,或者是1+1+2的結構。

第一個1是指王勃,不需要更多,只要一篇《滕王閣序》,他完全有理由可以傲視唐代以來所有的羣英。

第二個1是指駱賓王,駱賓王成名很早,靠一首詠鵝的小詩,流傳至今,廣為人知。到後來,他又靠一《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而廣受讚揚,讚揚他的人,包括他的政治對手武則天。

中國習慣把任何事情湊成4個,這樣聽起來感覺比較舒服。初唐四傑恐怕當初也有這樣的出發點。

楊炯和盧照鄰留下來的,真正讓人耳熟能詳的作品,好像並不多。尤其楊炯,為武則天寫了很多歌功頌德拍馬屁,讀起來特別難受拗口的一些駢體文,而且還自稱「愧居盧前,恥於王后。」讀起來讓人感覺,多少有一點不知羞恥的味道。

光輝燦爛的唐朝,哺育了眾多的文人和詩人,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豐富作品,是中華文明寶庫之中最最重要的文化遺產組成部分。

在這裡評價初唐四傑,並不代表我們後世超過了前人的水平,而只是單獨的就他們4個人的水平,做一個個人的評判,希望不要被大家拍磚。


「初唐四傑」指初唐時期文壇四大牛人,分別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按水平排名第一是王勃。他是一個天才,可惜是到交趾探父落水致死,年僅二十餘歲。他的代表作非常著名,《滕王閣序並詩》,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千古傳揚。《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積極豪邁,完全區別於一般送別詩的傷感和悲慼。排名第二的當屬駱賓王,七歲能詩,有「神童」之稱,《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一時傳誦。武則天廢中宗自立,其《討武曌檄》有「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連武則天也稱讚不已,直指未得其人乃宰相之過。因參與當時徐敬業起兵,後兵敗下落不明。第三名乃楊炯,代表作《從軍行》,《戰城南》。最後一名是盧照鄰。工詩,長七言歌行。代表作《長安古意》,據說得麻|瘋病,自投潁水而死。


關於初唐四傑的排名,唐代詩聖杜甫這樣寫道":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按照杜甫的排名,當然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這可能是單從詩詞方面而論,若從散文方面,駱賓王的巜討武瞾檄文》那可是武則天也拍案稱絕的美文,責問宰相為什麼不把這樣有文才的人弄到朝廷來為自己服務。可惜初唐四傑都死的很年輕,如果能活到李杜這樣的年齡,可能還有更好作品。


王楊盧駱,文無第一!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